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总结天津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通过水化学方法研究了雾迷山组热储流体水化学特征,形成机理及其赋存环境。结果表明:山岭子地热田雾迷山组地热流体的矿化度在1~2.2g/L之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HCO3-Na型,与奥陶寒武系热储流体离子组分特征相似;雾迷山组水化学样品点在Na-K-Mg平衡图中位于不平衡区。可见雾迷山组地热流体与上覆基岩热储存在水力联系,离子比值分析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水化学成因主要为混合作用、碳酸盐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时代的天然地热流体,其水化学特征及成生环境有较大差异。本次采用稳定同位素数据研究地热流体来源、迁移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数据,研究地热流体年龄。结果表明:①河南平原区地热流体主要源于大气降水且多为滞留古水;②不同时代热储之间水力联系微弱;③同时代热储赋存的地热流体年龄,山前区远小于平原区,揭示其由山前向平原迁移。  相似文献   

3.
汪浩  黄少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7):7203-7211
雄县地热开采区是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赋存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是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研究地热田的成因机制显得日益重要,是后期地热田资源评价工作和布置地热开采方案的重要依据。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环境同位素研究地热储层流体的补给来源和热水年龄,并结合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初步分析了各热储层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径流关系。研究表明,雄县的地热流体主要来自古大气降水,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径流过程中由地热升温形成。雄县地热流体的年龄为31~36 ka。在自然条件下,新近纪地热流体与上层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弱,不同时期热储的地热流体之间的水力联系也较弱。通过分析雄县地热开采区地热地质构造背景、热储特征及地热形成机理,建立了热储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学数值模型,对区域内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回灌进行了水热耦合模拟,计算结果与热储温度测量数据和抽水试验数据拟合较好,在得到验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研究区内合理井距和采灌量的最优设计,评价了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储量。当开采量为120 m3/h、井距为450 m时,满足100 a内开采井水温下降小于2℃的评价标准下,年可开...  相似文献   

4.
南海是世界上第三大边缘海,也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复杂的构造应力和演化过程成就了该区域优质的地热背景条件。本文以南海海域大地热流、热储、流体地热数据为依据,基于南中国海的热历史、热状态以及流体地热特征认识基础上,分析研究莺-琼盆地11个地层水样和13件样品岩石热物性参数,从盆地热演化、岩石圈热结构、构造背景、热源、热储、盖层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南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对地热资源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5 Ma以来活动构造最为活跃的地带,发育海山、高压流体底辟、气烟囱等,是热事件最活跃区;地幔热流与地表热流之比为0.59,具有“冷壳热幔”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洋中脊、红河断裂等深大断裂带、以伸展构造为主的断块、底辟核心影响区等,提供了深部热物质上涌“热通道”,造成现今地温异常;以莺-琼盆地为例,按热储区域封盖组合特点,由浅层乐东组到深层崖城组,划分了浅层中-低温地热系统,中深层高温地热系统、深层超温地热系统。南中国海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利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海洋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比南海地热资源优势,从技术、经济角度探讨海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南京仙林大学城地区羊山公园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热储埋深等地热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 CSAMT)对断裂构造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译,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研究调查区2 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对该区断裂构造进行深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地热储积的"热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勘查前景,断裂交汇处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研究结果对掌握南京市地热资源总体特征、了解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制定地热资源保护区划、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齐志龙  郭利  李强 《科技信息》2010,(12):305-307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阿拉山地热区温泉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情况,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田的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地热田的地表热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及其化学成分,估算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初步圈定地热异常范围,提出热储概念模型,评价阿拉山地热区温泉地热资源量,论证其地热资源开采技术条件,为阿拉山地热区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陇东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较好,典型代表为泾川县何家坪地热资源.为进一步估算、评价地热资源并服务于可行性勘查工作,在收集相关资料、野外勘查的基础上,依据地热地质条件及其勘查成果,确定白垩系洛河组和侏罗系直罗组是该地区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2个热储层.对何家坪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与评价,可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与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东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赋存特征,利用2015年采集的104组山东省地热水样的分析检测结果,开展对地热分区的水化学特征的论述。研究发现鲁东隆起地热区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Na型水和Cl-Na·Ca型水为主,鲁中南地热区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主要为SO_4型水,鲁西北坳陷地热区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水为主;根据山东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热水赋存特征等因素,将全省地热水资源分成鲁东、鲁西北和鲁中南3个大区,其中鲁中南区又可划分为4个亚区。从热储层岩性、热储类型、盖层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等方面对各地热分区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地热资源较丰富.介绍了山东省地热资源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热储特征划分了全省地热资源的类型,进而进行了地热分区,并分别对各分区地热地质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山东省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要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工作,避免盲目开发造成浪费;为保护环境和地热资源,应加强地热尾水处理及回灌技术的研究,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郑州市西南郊埋藏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储存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了该区域主要热储层水化学剖面研究,分析了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以SO4-Ca、SO4·HCO3-Ca型为主,为弱碱性水、淡水-微咸水;通过热平衡分析结合离子分析综合判断,地热流体处于水岩作用初级阶段,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2.9~92.4℃,热储循环深度1 388~3 069 m;西部、西南部海拔606~920 m低山区的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在向东部平原漫长的迁移过程(运移速率1.571~0.129 m/a)中与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膏产生强烈的水-岩作用,并在深部的溶洞、溶隙及基岩裂隙中积蓄了大量的水热能,构造适宜地段,3 000 m深度有望获得70℃以上的地热流体。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储层的水化学特征认识,还可进一步有效指导该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1.
聊城大学地热井成热条件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城大学地热井勘查区热源有三:正常地温传导;通过聊考深大断裂带上涌的深部热流;聊考断裂活动产生的摩擦热.新近系馆陶组中粗砂岩、粗砂岩孔隙含水层为区内的层状热储,其上巨厚的第四系和新近系明化镇组地层为良好的热储保温层.热储层地热水温度为45-53℃,通过资料分析表明,其热水可用于地热取暖、洗浴、医疗保健及温室养殖等.  相似文献   

12.
 Kalina地热发电循环的首次运用是在2000年7月的冰岛胡萨维克。运行两年后通过测试,Kalina循环被认为是利用中低温热能最具应用前景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工程方程求解器EES编制计算软件,完成了系统循环过程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参数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影响Kalina地热发电热力循环效率的汽轮机入口压力和氨的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汽轮机的安全运行范围进行了计算。最后,分析了系统的火用损失。  相似文献   

13.
Discontinuous Operation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troductionGround- source heat pumps (GSHPs) have beenextensively used in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ofbuild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ince theoil crisis in the early1 970 s.This technology hasalso aroused more and more interest in China in…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温度是分子的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这一理论不能给予恒定的地温梯度以合理的解释。提出物质的温度由分子热运动和微粒子热运动共同组成。地球内微粒子的密度分布与重力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地球内的温度分布是重力场的函数。地球内部的微粒子密度比地表微粒子密度大,地球内部的温度比地表温度高。既完善了分子热运动说,又找到了地温梯度保持恒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岩土工程中的地温应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了工程岩体中地温应力影响的认识过程.这是一个未引起广泛注意和系统研究的问题.地壳表层变温带中的温差应力是一些巨大天然地质灾害与工程事故中的匿动力.这一每年再生的匿能是一些岩体工程事故形成机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从建设与运营中的水电工程的系统监测成果中,可分析出地温匿能是形成变形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圆满解释一些工程事故的一把钥匙,在西部大开发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开发与利用地热资源,保证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等解决的问题。将GIS与地热工程分析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了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住处系统。这一系统的特点就是以长观数据与地热工程分析结果作为数据源,将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信息管理、资源评价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变温带中的岩体温度差应力.随季节性气温变化产生正反向应力升降变化.其属物理风化作用,具有反应力应变特性,因其耦合于自重卸荷力,地下水动水压力、静水压力.形成认知上的“屏蔽效应”,故在岩土工程工作中被忽视,成为工程稳定中的匿能,地质灾变中的匿动力.讨论了变温热源,岩体中的热传导,岩性与构造对岩体导热特性的影响,温变过程中温差应力演绎.提出温差应力多维正交各向差异性与其计算公式,供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18.
玄中寺地热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交城县玄中寺地质和地热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热水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水属于低矿化高氟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水,与断裂带附近其它水井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热水系统是一个还原环境,地热水源自近期大气降水,是在交城县北部山区获得降雨入渗后经深循环而形成的。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玄中寺地热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热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方式,通过数学模拟,分析地热水温度对单位热水发电量、热效率和最佳温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热水温度为80℃时,闪蒸系统采用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方式的联合发电系统的单位热水净发电量分别为1.08和0.86kW·h/t,地热水温度为150℃时,闪蒸系统采用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方式的联合发电系统的单位热水净发电量分别为6.57和6.35kW·h/t;采用直接冷却方式的联合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以闪蒸发电为主,采用间接冷却方式的联合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以双工质发电为主;当热源温度为100、130和150℃时,采用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方式的联合系统的最佳温度分别为80和85℃、100和115℃、125和140℃。地热闪蒸-双工质联合发电技术可以为中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探讨了地内温度分布、地面热流、主要热源等问题,并对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