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茅以升的工程管理思想是他对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谐思想是茅以升工程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掘茅以升的和谐工程思想,把它实现在工程项目管理之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建造钱塘江大桥为主要案例,从工程与社会协调、工程与人文协调、工程与环境协调三个方面对茅以升的和谐工程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写传奇     
正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一次次科技创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想要跨越山河湖海,到达更远远方的梦想,在一代代桥梁专家们的手中,一步步成为现实。茅以升、李国豪、曾庆元……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有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诗和远方不再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21,(15):66-71
桥梁,足人类利用自然、改造门然的重要标志,既足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代表,也是社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征.当代中国的建桥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正在由建桥大国向建桥强国迈进,许多方而已经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1,(2):34-41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1,(15):24-25
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我国北方的沈阳至南通高速公路,从此与南方的苏州到海口高速公路线连在一起.国际上认为,斜拉桥1000米跨径已达极限,而苏通大桥以1088米的主跨长度突破了这一极限,一举摘取了世界桥梁建设的"奥运金牌",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此外,苏通大桥也是我国桥梁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长江奔流到南通,距入海口还有108公里,江面宽阔,一望无际.由于没有桥,百姓们靠轮渡过江.1987年5月8日,南通长江上发生了特大沉船事故,105人遇难.两岸百姓不想再冒着巨大风险渡江,希望架设一座桥或者一条隧道通向对岸.  相似文献   

7.
宁滨 《科学大观园》2021,(15):36-43
许多人或许都读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相似文献   

8.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想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相似文献   

9.
茅以升积数十年对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提出:科学为工程之母,工程泽被科学,两者相辅相成;科学是知,技术是行,知行在实践中合一;生产中来,生产中去,科学为生产服务,学科中来,学科中去,生产为科学服务等思想。茅以升上述工程科技思想时至今日仍不乏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工程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焊接难关。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同时获得3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他就是高凤林。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  相似文献   

11.
正疫苗从研发到生产是个长链条,我国科技界正在并行推进多个技术进行疫苗研究,以便能够早日实现疫苗研发的成功。17年前,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与才归国的国药中生集团总裁、党委书记杨晓明打了一场"遭遇战"。作为疫苗"老兵",他深知条件、平台不足是当时的科研国情,疫苗研发时间长、以10年计、是"远水"。17年后,迎战新冠病毒,他说,过去十几年的国家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汪洋  洪芬 《科学大观园》2021,(15):60-61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不断在桥梁技术上开拓创新,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获得荣誉无数,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2017年8月22日,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四跨悬索桥的独特造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3月10日,易卜拉欣·马·今自称应马来西亚政府邀请,到吉隆坡国际机场用巫术协助寻找MH370航班客机。"用捕鱼的竹篓,再透过两支空心竹管洞窥,可请求神灵力量尽快找到受难者。"这位以"巫王"自居的巫师在几个助手的帮助下,他卜算出飞机还"停留在半空中",而根据正常的推测,飞机航行这么长时间早已没有油了,而他表示,"飞机是被精灵劫持",  相似文献   

14.
大跨桥梁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结点,桥梁结构自建成伊始就暴露在持续环境荷载的耦合作用下。不同于极端环境荷载作用下的骤变破坏机理,桥梁结构在持续环境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衰变往往不容易引起工程与管理人员的重视,桥梁的临界破坏点更是难以把控。着眼于重大桥梁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安全性的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大跨桥梁持续环境荷载的时变效应与服役性能评估",为揭示持续环境荷载作用下大跨桥梁的形变—损伤—破坏—倒塌的基本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叶培大(1915-2011)被国际通信界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他为新中国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于1955年主持研制微波收发信机,1958年与中科院合作研究"毫米波圆波导H01通信系统",文革期间参加960路微波中继II型机的研制;之后转向光纤通信领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相干光纤通信试验系统,以及一批关键器件,其专著《光纤理论》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光纤研究的学术专著;叶培大是"通信战略科学家",曾建议国家"863"计划增设通信高技术研究主题,担任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叶培大坚持"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结合"和"执著出奇、团结致胜"的治学思想,是北京邮电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学校负责人,他注重学术交流,搭建了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管姚 《科学大观园》2021,(15):44-47
无论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浙江钱塘江大桥,抑或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都镌刻着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李国豪.这位从广东省梅县走出的造桥大师,毕其一生,都在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世界同样认可李国豪的卓著功勋,早在1981年,李国豪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相似文献   

17.
吴莉 《科学大观园》2021,(19):42-4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依靠"洋油"到成为炼油技术强国,中国石化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陈俊武等老一辈炼油化工科学家功不可没,他带领团队创造了炼油化工技术领域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为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授予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早研究工程伦理的专家之一,迈克·W.马丁创立和完善了"工程作为社会试验"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伦理内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首先倡导并发展了工程伦理个人承诺的研究视角,解构了工程伦理研究的"共识范式",主张以"社会实践"为框架整合、重构这一"共识范式";积极推进工程中的道德创造研究,诠释工程活动中"何为善"、"善何以可能"等伦理问题。迈克·W.马丁的思想为工程伦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推进和深化工程伦理学、特别是尚处在崛起中的中国工程伦理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几十年来,黄纬禄一直被人亲切地称为"火箭老总"。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正烈的时候,刚届弱冠的黄纬禄在英国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他望着那些复杂的"五脏六腑",慨然而叹:"我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高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那么原始创新就是"从0到1"。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