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类通过各种方式交流思想,对自然界的事物不断地加深认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要求对同一事物订一个公认的名称,并代表同一的概念,使这个名称与所代表的概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就开始给事物订名,并注意名称的统一。医药卫生对人类自身关系最大,因而医药学的名词术语也出现较早。中医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富特色的一门学科,很早以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各民族医学和中外医学的交流,迅速不断地产生新概念,出现新名词、新术语。同时,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同概念而有不同的名词,或相同名词而所指概念不同,以及新旧概念的更替等等。历代医家或政府,总是不断地进行着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时至今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中医热”不断扩大,中医药交流的范围、速度前所未有,这就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意义重大。现状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在毛泽东作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论断之后,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也不断深入。建国后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编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40多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1-6版教材,覆盖所有的中医药分支学科;第二是编纂出版各类工具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针灸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各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等;第三是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这些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为现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50年来,我国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这项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是适应现实的科研、医疗、教育、管理、生产、经贸等需要,也不尽如人意。实际工作中,不规范的名词术语常常见诸书刊,造成混乱。比如胸痹、心痛、真心痛、胸前、厥心痛、卒心痛、暴心痛,临床上使用混乱。白疕,又称蛇虱、松皮癣、银屑病,相当于西医的牛皮癣。而中医病名也有“牛皮癣”,它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至于药名,则更为杂乱。如金银花,又写作银花、双花;淫羊藿,又称仙灵脾;补骨脾,又称破故纸。至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更是众说迭出,莫衷一是。如“针灸”,蔡宗健先生例举10多种辞典的译名或释义,有译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needing,stylostixis为“针刺疗法”、“针术”、“针灸”,有译acupunctur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等为“针灸”,有译moxibustion为“艾灸术”。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是由“moxa”(艾)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而“艾”字之所以用“moxa”,是因为“艾”字的日语发音为“きぐさ”,音译使然。[1]20多年来,计算机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名老专家诊疗系统、方药数据库等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名词术语不规范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使得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的任务尤其艰巨。展望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古代曾有许多称誉世界的创造和发明。在自然科学方面,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世界相继出现“针灸热”、“中药热”、“中医热”,中医药学正在走向世界。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给中医药及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带来极好的机遇。因此,中医药正面临着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药学科自身也要进一步发展,以满足现代人民健康的需要,这给中医药学又提出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指出:“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2]这段话对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也同样是适用的。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它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对中医药电子辞典编纂,专家库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具有商品价值的实用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前所述,我国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已取得不少成绩,为审定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但以往的这些工作分别在不同部门进行,有的是科研单位,有的是高校,有的是医疗机构,有的是行政管理部门,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或机构,缺少统一的标准以及必要的协调,因此或有矛盾,或重复工作。在全国名词委的领导下,成立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将改变这一状况。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将在统一机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必将使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统一结出丰硕的果实。全国名词委制订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等有关文件是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全国名词委已经成立的52个分委员会及其所开展的工作,为我们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根据《中医大辞典》、《中医辞海》等书统计,中医药名词术语约有3-6万条以上。审定工作,要从选词开始。按照所订的原则进行筛选和规范订名,并给出定义性注释和英文译名,同时建立术语数据库。第一步先完成中医药基本词的审定,然后开展中医基础名词、中医临床基础及临床各科名词、中药名词、针灸名词的审定。审定工作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先由有关专家按照要求起草。内容包括统一订名的“正名”或“推荐名”,定义式注释,英译名。淘汰的有代表性的旧名词可作为“曾用名”。(2)征求意见:初稿分寄全国有关知名中医药专家,征求意见,要求专家对自己熟悉的名词提出意见。(3)送给医学、药学、人体解剖、语言、哲学等相关学科专家征求意见。(4)根据中医药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作出修改。此为二稿。(5)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提出审定意见。(6)根据审定意见进行修改。具体工作时,可编制一份工作简报,以便与有关各方沟通,推动工作的开展。整个审定过程将按照名词术语审定的有关原则进行。如:单义性、科学性、习惯性、系统性、简明性、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尊重已有的国家标准等等。其他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多来自外国,50年代主要来自前苏联(俄文),80年代主要来自欧美(英文)。而中医药学是土生土长、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它的概念体系和名词术语都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除了遵循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审定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它的民族文化性,尤其是汉语特点,译成外文时要“以我为主”,双向接轨。这些更需要我们在审定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过程亦即是研究过程。研究工作可采用医史文献研究方法、术语学方法、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中英文翻译方法等。中医药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影响,它们都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烙印。因此,在审定时,要充分与这些相关学科做好协调,正确订名,作出科学的注释。中医药理论有不少属于模糊性的,要作出精确的定义将会有困难,因此必须引入模糊学理论。另外,中医药学传入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等国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交流、融合,对名词术语当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香港,中医药名词不统一的情况也存在。据有关报道,香港地区使用的中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同名异物品共有34种。[3]台湾经过半个世纪与大陆的隔绝,在中医药名词术语方面也存在一些隔阂,所有这些也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当前,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1/4。汉字又是联合国指定的工作文字之一。汉字的使用,不再限于中国,而且许多东南亚国家、地区也在使用汉字。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热潮,世界范围的“中医热”正一浪高过一浪。我国已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的教学、临床或科研的合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明确建议43种疾病可以用针灸疗法,在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已经开办了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把中医药的传统医疗作为保险的一个覆盖项目,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现在已遍及五大洲。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和审定工作,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和十分的迫切。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有关方面的参与、支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名词审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有关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做好这项事关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 ,人类通过各种方式交流思想 ,对自然界的事物不断地加深认识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 ,要求对同一事物订一个公认的名称 ,并代表同一的概念 ,使这个名称与所代表的概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 ,就开始给事物订名 ,并注意名称的统一。医药卫生对人类自身关系最大 ,因而医药学的名词术语也出现较早。中医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富特色的一门学科 ,很早以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随着科学的进步 ,以及各民族医学和中外医学的交流 ,迅速不断地产生新概念 ,出…  相似文献   

3.
2000年8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药名词委)成立,2004年9月进行换届,五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在此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惟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其中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的。中医独特的概念则是由中国独特的语言所构成的中医术语来表述的。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术语来源于外国(俄文、英文),主要是统一术语的汉译名。而中医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中医术语有体系也有其特点。一是历史性: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如木克土、肺主气、心开窍于舌等;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等。二是人文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釜底抽薪、提壶揭盖、三子养亲汤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三是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冷哮、热哮等。很少用定量描述。四是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克金……总之,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所表述的概念形式与现代医学也不同,很难用“种差加属”的方法来规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特点决定其规范化工作的艰巨性。建立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中医药名词委成立不久,科学技术部设立专项《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由中医名词委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实施。2003年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3个术语的规范,包括汉文名、英文名、注释。2005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2004年初,科学技术部又继续支持中国中医研究院项目组开展“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专题研究。2004年4月,我们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制定中医药学术语国际标准,受到WHO西太区的高度重视,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启动了这项工作。今年,我们开始着手《海峡两岸中医药学名词对照》工作。五年来,我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名词审定工作的模式,内容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三个工作程序”、“四种理念”、“若干规范守则”等。一个总体计划中医名词委成立之初,就制定审定基本名词、各科名词、修订名词和审定新名词“三步走”的总体计划。两支队伍建立了以全国中医药名词委为核心的专家咨询组(审定层次)和以中医药名词委办公室/项目组为主的工作组(研究层次)两支队伍密切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三个工作程序办公室/项目组在广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然后通过小型会议、个别面谈、书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再提交名词委集体审议,集中多数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四种理念我们提出并遵循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四个新理念: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项复杂性研究、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要求我们尊重专家,尊重知识,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在工作中形成有效的协商模式。征询意见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所以我们的名词审定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我国是中医的故乡,中医具有原创性。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我为主,我主他随。一项复杂性研究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术语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作恰当的英译,实属不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术语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作指导。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3万多条中医药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术语约5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标准,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若干规范守则按术语学要求,结合中医术语历史性、文化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物名来表述等特点,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选词原则》、《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等若干重要的名词规范守则。在工作中,我们首次采用了术语学的新方法,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易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性等原则,使审定工作本身有章可循。五年来,我们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实践过程中,也在理论上对中医术语及其规范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内容、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作了初步探索,为构建中医术语学乃至中国术语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富特色的一门学科,至迟在2400年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已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体系。随着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概念,出现新名词、新术语。为了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和适应学科的发展,历代医家或政府,总是不同程度、不停地进行着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一一门学科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关的概念体系之上的。名词术语则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一般认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内经》问世是它的标志。之所以称《内经》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因为在这部著作中,关于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养生等重要的中医学概念都已提出,并命名了与概念相对应的术语。如中医的阴阳(阳气、阴气、阳虚、阴虚等)、五行(金、木、水、火、土)、脏腑(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带脉等)、俞穴(涌泉、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精神气血津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四诊(望、闻、问、切)、治则(治未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治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制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配伍(君、臣、佐、使)、养生(养阳、养阴、恬淡虚无等),这些初步构成了中医药理论名词术语体系。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成中医临床经典之作《伤寒卒病论》,其中《伤寒论》部分针对外感热,提出397法,113方;《金匮要略》部分专论内科杂病40余种,载方262首。书中所确立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及其方药,为后世所推崇,被称为“众方之祖”。书中所载病名(疟病、黄疸、中风、肠痈等)、证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方名(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药名(诃黎勒、红蓝花、生姜、白前等)沿用至今。最迟在东汉就已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一部中药学经典著作。它系统阐述了中药学理论和用药原则,提出药物配伍、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概念名称,并按三品分类法记录了365种药物,绝大多数药物至今仍在应用。此书为中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魏晋以后的一些中药学著作,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其中所使用的药物名称、中药学术语大多沿用至今。综上所述,最迟在公元1世纪,我国中医药学学科体系构架已经完成。从术语学角度来说,反映中医药学概念的术语体系此时业已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总体来说,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建立之初,已独具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命名原则与方法。随着医疗活动的不断开展,新学说的提出,新药物的发现,要求医生对新出现的事物或概念定出一个合理的名词或术语;外来医药传入,要求按照我国汉语及医学特点进行名词术语的翻译,以利学术交流和医药知识的传播。一方面是出现新的名词术语,另一方面是随着医药学的进步,对一些原有的医药知识重新认识,亦要求对旧的医药名词术语进行修订、规范。所以,在我国两千年来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一直进行着,未曾间断过。二由于药物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历代医家甚或政府都十分重视药物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其中药名的规范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综合魏晋以来名医之见,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补充、整理,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该书新增前胡、百部、牵牛子等药物365种,在提出药物正名之后,列举多个异名,如苦参列了8个异名,而《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只列一个异名。在当时我国南北长期分裂,造成一药多名等混乱现象,陶氏将正名与异名同时列出,这对于统一药名是有意义的。唐朝统一中国,成为强大的封建王朝。鉴于陶弘景个人及所处时代的局限,唐政府批准医学家苏敬的建议,编修一部国家药典,名《新修本草》。该书在《本草经集注》730种药物的基础上,新增药品100多种,如蒲公英、蓖麻子等,其中还有民间已广泛应用的外来药,如密陀僧、麒麟竭、阿魏、安息香、龙脑香、胡椒、薄荷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味外来药叫“底野迦”,据日本中山久四郎考证,系希腊语“Thteriak”的音译[1],即鸦片。该书为了药物的鉴别,还配绘了药图,可见当时医家对药物的定义已不再停留单用文字的表述上,而且还用图象来配合说明。北宋百余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官修本草(中药著作)的高潮时期,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就编修了三次。先后编写《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以及以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编修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和南宋《绍兴本草》。这些官修本草都不同程度地新增或修订了药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经作者(李时珍)考证,发现前人书中有不少名实不符、类别不当者,如“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证类本草》)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开宝本草》)分为两种”;“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冠氏衍义》之舛谬。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陶氏别录》之差”[2]。作者(李时珍)遂于“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王世贞序),设集解、辨疑、正误、发明等项,对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功效、方剂等方面详加论述,无者增之,误者正之。《本草纲目》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药名而言,书中将1 892种药物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归为16部60类,依次排列,构成当时最为先进的中药名词体系。该书问世后,很快就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国,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中外科技史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药名书写的规范统一对于治病救人的医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早就刊载清代顾铭照写的一篇题为“书方宜人共识说”的医话。文章说他“尝见一医方开小草,世人不知为远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细小者。凡此之类——如写玉竹为萎蕤,乳香为熏陆,天麻为独摇草,人乳为蟠桃酒,鸽粪为左蟠桃,灶心土为伏龙肝者——不胜枚举。”他认为尽管“方书原有古名”,但药名已经成为生僻名时,就不得使用,“若图立异矜奇,致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际,保无误事?”于是提出“取用宜乎通俗”,要求医生处方所写药名必须使用通用名,这符合术语学里的通俗性原则,很有现实意义的。三历史上,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虽不如中药药名统一那样显而易见,但亦从未止歇过。一般来说,历代医学名著,尤其是被国家医学教育机构列为必读的医著,如唐太医署把《素问》、《黄帝针经》、《甲乙经》、《脉经》等作为医学生的教材;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的医书,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特别是清代的《医宗金鉴》,不仅被清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而且在问世后一直为中医界所推崇,作为医生的入门书,由于这些书的权威性,使得它们在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医名词术语起到规范化的作用。近代以来,欧风东渐,西医传入,致使中国医学界发生很大变化。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包括医学,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一些人将西医与中医对立起来,后来竟提出要取缔中医,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政府为了平息民愤,于1931年成立了中央国医馆。中央国医馆成立后,将统一病名列入工作计划。1933年下发《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给各地分馆,因遭反对,没有实施。[3]究其原因有四:一是由少数人提出,缺乏学术民主;二是行政命令强制实行,不是学术界的共识;三是限期3个月后一律使用审定的统一病名,时间太短;四是武断地认为中医不科学,统一以西医病名为标准。最后一条是导致这次病名审定夭折的致命伤。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个教训,当引以为戒。历史告诉人们,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非常重要,历代医家甚至政府对这项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重视,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资料。这是我们今天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可资借鉴的珍贵文献。只有用现代术语学的方法对这些历史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发掘,才能使当今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 朱建平研究员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8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之后,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确定了规范研究和审定两个工作层次,启动了中医药学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在近两年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性质、定位、思路、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一、一项基础之基础性的工作中医药名词的审定工作应定位为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基础的基础,更侧重基础性工作,是为基础性研究服务的。而基础性研究关系到我们中医学最核心的就是临床,就是临床疗效的提高。疗效是中医学的生命线。中医学的特征就是重视临床。中医理论的升华和中医新药的开发来源于临床。中医的观察与实验最注重的是人,进一步是亚健康的人,是病了的人,所以中医理论的构架是以人为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统一。可以说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和构建指导着临床。中医学理论由中医学概念体系构成,而概念则通过名词术语来概括、表达和传递。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之后,标准规范的制定显得更重要了,而标准规范制定的一个基础就是名词的审定,所以名词的审定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学科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也需要现代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本学科的标准体系,而所有标准均建立在名词规范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往发布的GB(国家标准)、ZY(中医行业标准)等都是在名词没有统一规范的基础上作的,存在问题是可以想见的。二、一项复杂性的研究中医药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所采用的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中医学是一个学科,是科学的分支,是一个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它的学科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最好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与数理科学的交叉,线性与非线性的交叉。而中医学最宝贵的是非线性。非线性就是复杂的,就得把人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来对待。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沿着非线性的、复杂的、系统的科学方向作了不间断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丰富的经验,闪耀着复杂科学思想的火花。近代科学在还原论指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同时,还原论的缺陷也日渐凸显出来。20多年前,美国一些原先得益于还原论的前沿学科的科学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开始从整体、系统、复杂、非线性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事物。他们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预示着还原论一统天下的时代将要过去。由于非线性的系统的复杂性科学与中医学原有的方法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提倡。传统的中医学将给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提供养料,现代复杂性科学也将给中医学开辟一条新路。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具体到中医药学名词的审定,我们认为也必须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中医药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其他自然科学的名词术语大多来源于外国,而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则不同,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等,可见其复杂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术语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作恰当的英译,谈何容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术语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上可知,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作指导。三、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3万多条中医药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术语约4 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大约要10年时间。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标准,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第一次认真地搞了,可以做得比较好。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像名词审定这样长期性的课题研究,还是要靠年轻人来完成。我们应该非常重视提携年轻人,把年轻人提拔出来。我们大力培养多学科的人才。要求年轻人多学一点东西,学一点本专业之外的新东西,学一点中医药学之外的东西,改变一下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譬如读点生物信息学方面的书籍,掌握整体的准则,功能的准则;读一读美国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itchell Waldrop)的《复杂》(Complexity)。这是在还原论、相对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系统论、人文精神及科学信息的新学科,因此既适用于信息的处理,也适用于社会。四、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我们的名词规范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名词审定工作是为将中医药学推向全球而做,要注意到科技工程的国际化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中医是我们的,我国是中医的故乡。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名词的英译问题是个难题。因为我们要求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要搞好英译工作,英语人才是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眼光要放远一些,可以把人员送出去,即选择合适的人才送往英国去学习培养。英语人才仅在国内培养恐怕不太行,中国式的英语绝对行不通。五、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一原则更适用于中医。尊重专家,尊重知识,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不是只靠一、两个专家说了算,而是要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要大家来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做课题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多费点劲,多出点汗,充分地尊重、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如有不同的意见,应反复进行协商。事实上,往往是你尊重他了,他就会支持你,你的工作做到家了,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关键是要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这是在工作中约定的有效的协商模式。要使课题组充满活力,真正的民主是最重要的。中医药名词,历史上出现多个异名,当代中医界不同部门为各自的目的也进行过多次的规范统一,有的甚至制定了国标、行标,这些工作都为我们今日的名词审定打下良好基础。但由于时代和部门目的的局限,它们之间还存在不少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几种现有的方案中选取一个最好的或较好的,而不是要我们出新名,造新词,标新立异。这样,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原有方案制定者,同时又要通过征求意见,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作出取舍。在这里,征求专家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征询意见大体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第一阶段,即一开始,可以请少数某一专业的权威审,比如现任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然后,再把大家的意见收拢,定下一稿。第二阶段,定下来的一稿要尽量多请一些专家来看,来提意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通过专业委员会,通过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总之是要在中医界进行最大限度的征求意见。召开各种各样、各门类、各方面、各层次中医人士的小型座谈会。要注意在会上必须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畅谈意见。然后,汇总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第三阶段,我们经过修改而定下来的稿子(包括有争议名词的考释),要请搞辞书的少数专家来审定。我们必须善待这些高年资的专家,多听他们的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六、复杂问题的系统操作由于中医药名词规范审定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这项系统工程分为两个层次来操作。一个层次是规范研究,由办公室或项目组组织专家,根据《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对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进行研究。确定规范正名,内容包括中文名词表、英文名词对译表、中英文术语数据库,作为提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稿的蓝本。第二个层次是审定,由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后,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复审,批准公布、出版。名词审定步骤是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的要求进行。其中的原则、编排体例、审定程序等较为系统,富有操作性。规范研究层次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是统一中文译名,而是统一中文名词。首先,我们依据现有的国标、行标、权威性专著所载的名词进行汇总,如辨证名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药性、炮制等名词,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关于“后审的服从先审的”的原则,首选2000年已由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颁布的《药学名词》,其次选用《药典》、《中华本草》等。针灸经络、腧穴名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制定的《十四经穴名标准》、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部位》、《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大辞典》、《新编针灸大辞典》及《中国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腧穴学》等。然后,一致的名词先确定下来。不一致的名词,办公室或项目组人员根据《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取舍建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再将征求意见稿,向相关的中医药学专家征询意见。征询意见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个别拜访、召开小型专家咨询会、利用全国专科性学术会议期间征询专科学者的意见,还将通过网络媒体征求意见。再是举行较大型专家咨询会,相关学科专家交叉讨论,从整体进行论证、把握,使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为完善。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图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式,并使之系统化。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刚刚起步,我们的经验很不足,体会也很肤浅,诚望有关专家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和审定 ,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性工作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 ,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药学继续发展 ,中医药学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 0 0 0年 8月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挂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并在该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内设办公室 ,作为日常办事机构。由于中医药学科是我国惟一保留至今并仍在发展的传统学科。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主要是外国名词规范引入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  相似文献   

7.
政策科学是当今社会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政策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对“政策科学”的概念进行溯源,以此回溯政策科学的发展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技史上谱写过光辉篇章。中国科技名词术语,以汉语为主导,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蓄意深切。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已被译为英、德、法、俄、日等文字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包含大量科技名词术语。从元、明以后,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创译了大批科技名词术语,为传播科学知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早在1909年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后又于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教育部主持下先后拟订和审查了各学科的名词草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分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出现了大批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根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逐步建立了各专业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我国的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是对科学概念进行汉语订名,同时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既有我国语言特色,又方便国内外科技交流。通过实践,初步摸索了具有我国特点的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名词术语的学科分类、相关概念等问题,并开始探讨当代术语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期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语言规律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体系。统一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它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是一项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主科与副科间的关系;学科间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一致;专家集中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关系密切的语言。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特别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1987年8月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承担4个科技部项目,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系列研究,其成果中医药基本名词、临床各科名词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成为国家规范,以纸质、光盘、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形式供学术界、全社会共享,并转化为或应用于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同时研制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其系列研究正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继续完成其他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开展重点词考证,为名词规范提供科学支撑;建设同义词数据库,提升规范词应用率;修订已发布的名词,审定新词,完成中医药学名词国家规范完整版;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多语种翻译规范研究,为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工作,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国务院对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做了批复,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标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于四化建设、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聘任了各专业著名科学家、专家、审定和出版了一批科学名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重要工作陷于停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新的技术革命时期,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大批作为信息载体的新的科技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必须是统一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可是,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名词术语,还很不统一,其混乱状况对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十分不利,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全面看,统一科技名词术语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根据上述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组织审定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并予以公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标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委派了正副主任,担任领导工作。在中国科协各专业学会密切配合下,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29个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并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第一批天文学名词术语,已经公布。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也已分别进入初审、二审、终审和上报阶段。以后将继天文学名词之后,陆续公布其他学科审定的名词术语。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除了明了其重要意义,在组织上落实和逐步扩大审定范围外,还需建立和运用科学的审定原则和方法。世界上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科学概念构成的。名词术语是相应科学概念的命名。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要贯彻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和我国语言特性。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明了概念才能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特征,概念的全部特征才是事物属性的内涵,借以做出确切的定义和订出“名符其义”的名词术语。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至相关领域中,名词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义性就是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理论上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术语,这样才不能发生歧义。术语订名要体现我国语言特点,即准确、简明和“望文生义”,而且不要用生僻字和造新字。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名词术语的订名上,曾花了大量心血,做出卓越贡献,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如“衍射”、“激光”、“流控技术”等术语的订名,就是典范。在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时,还要注意到审定老的科技名词术语,与创立新的名词术语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新词的创立一定要严格遵循上述“四性”而定,态度要严肃,不要轻易遣词用字,以防不好再统一。对待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名词术语,一方面要本着上述“四性”原则加以衡量,有的则需“正名”。如天文学习用词“多层球”,所表达的概念无“层”的涵义,指的是按多方物态方程建立的恒星结构模型,修订为“多方球”,为其正了名。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使用习惯,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虽然定名并不很妥切,但大家都习惯了,换个新的名,面貌全非,人们倒不认识了,反而不利统一,故应沿用。如“机器人”、“控制论”这类名词术语,因已为大家所习用,有的差不多是家喻户晓,虽并未完全确切表达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宜再改了。跨学科名词术语,学科间要加强协调,一般是服从主科。而如一个科学概念在两个学科存在不同名词术语,且都是“约定俗成”时,可按“一义多词”处理,即允许两个名词术语都存在。本来这是不符合术语学原则的,但考虑到历史因素,只好把它作为特殊例外情况对待,不过这种情况应是极个别的,不可多出现。当遇到以外国自然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时,外国科学家人名要根据“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加以汉字音译。当某个外国科学家名字在不同学科均有出现时,要做好协调工作,以达统一(参见我委员会下属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制订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通则》)。遇有外国地名时,要根据中国地名委员会制订的规范地名,加以统一表达。港、台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地区的科技名词术语存在着差异,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以协调和达到统一。统一我国科技名词术语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来逐步加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完善。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审定工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提供各界使用。我们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前言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科技名词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我们水产界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文教、贸易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在交往中发现海峡两岸使用的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名词术语差异大,近几年来,本人开始从事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研究的探讨。最近几年来,本人应台湾《现代渔业》、《养鱼世界》等杂志邀请,在该两本杂志上开设专栏,连续刊登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先后已刊登了5000多条,目前仍在进行编写之中。渔业科技名词连续刊登后,受到海峡两岸渔业界专家们的好评。通过近几年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初步研究,深深体会到,建立两岸共同的专用名词很有必要,是一件业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为此,本人就关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联合审定的建议及设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差异性水产科学(fishery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资源、捕捞、养殖、加工、海洋、环保、气象、渔机、仪器及渔船等方面,涉及分支学科范围广。因此,水产科学的名词术语非常丰富。由于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长期缺乏相互交流,致使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存在严重的不统一,影响了两岸间渔业科技的交流。下面列表说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差异比较从上表清楚地看出,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差异很大。往往出现好多交流上的麻烦。比如有一个单位基层情报研究室曾编写出版《主要经济虾类的养殖技术》一书,出现搜集资料上的错误。台湾把日本对虾称为斑节虾,搜集斑节对虾养殖资料时,结果把台湾称日本对虾为斑节虾,误为斑节对虾,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虾资料混编在一起,出了一个很大的洋相。从这个例子说明,由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两岸渔业科技交流。这是摆在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专家面前,必需急待解决的问题。倘若双方专用名词术语迟迟不能统一审定的话,将会进一步影响科技、教育、外贸、生产、情报等正常交流。二、建议与设想考虑到水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的分支学科比较多,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分支学科都统一起来,只能分期分批进行。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交流最频繁的是水产增养殖和远洋捕捞对象。据初步统计,涉及的种类及专用名词也不是太多,估计数千条术语。笔者认为,应首先从这两部分开始。为此,双方成立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由中国水产学会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负责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机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水产增养殖、远洋捕捞对象名词术语统一审定专家组。专家组由海峡两岸从事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专家、增养殖专家及鱼类学专家组成,通常由5~10人组成,不宜太多。统一审定专用名词内容:1.水产增养殖主要种类名称;2.水产增养殖技术专用名词术语;3.主要捕捞对象,其中包括鱼、虾、贝、藻。整个工作建议在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上述当否,敬请同行术语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各位学长,各位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三强同志告诉我,参加这次会议的大多数是老一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中年学者,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我因国务院另有会议,只好写这封信向各位请假,并向与会的同志最后完成天文学名词规范的审定工作表示热烈祝贺。几年前,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机构。两年多来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已有29个学科的分委员会正在进行审定工作,其中天文学名词已审定完成,并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是我们科学技术界的一桩大事,是值得庆贺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四化建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核科学技术、能源技术、超导材料等前沿学科和高技术,在其发展与竞争时代里,对于具有独特语言文字体系的中国来说,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来说,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中就困难重重。据我所知,我国的科技术语还相当混乱,常常因使用表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而引起争论,譬如物理学与数学交叉使用的矢量与向量,化学中的络合物与配位化合物,地理学中的副热带与亚热带等不胜枚举,甚至在生产、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由于术语内涵不一,理解不同而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正是当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术语学的重要内容;规范化与标准化科技术语的现代化数据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显示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曾三次转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报告,特别是今年八月十二日国务院对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做了批复,明确指出对委员会审定过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授权委员会对审定过的各学科名词术语分期分批予以公布。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和规范化,是一项学术性很强,而又争议较多的工作,希望在各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使这项工作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严谨的科学性。在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有过光辉贡献的天文学,今天仍然不断以其新的发现,大胆的引人入胜的科学假设,严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傲立于现代科学的前沿,鼓舞着千百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规范化的天文学名词能首先出台是与该学科的历史地位极为相称的。我相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继续努力,我国其它领域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祝大会圆满成功!宋健1987.9.22  相似文献   

13.
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统一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审定与统一测绘科技名词术语,对测绘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完善统一我国测绘学名词术语,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国测绘学会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意于1987年3月成立了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承担测绘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委员会按专业分支学科分为六个学科组,负责测绘学基本名词的搜集、整理、初选和预审等工作。委员会曾三次分别对第一批测绘学名词进行审定并与有关学科多次协调,广泛征求海内外有关专家意见,经反复讨论和修改,历时二年多完成了我国第一本《测绘学名词》,由全国名词委于1990年公布出版。这本权威性的名词,为测绘科技文献的撰写、测绘科研、生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相关行业所遵循。该《测绘学名词》仅提供中英(外)对照词,唯有个别地方提供了简单的注释,因此对有些名词内涵的理解可能不一致,运用起来仍有不少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全国名词委提出对《测绘学名词》加注释,并委托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和完成这项工作。一、编写的依据编写的依据是全国名词委制定的“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同时参照GB1.6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10112“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在编写过程中贯彻协调一致的原则。与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编写的4本国标术语进行协调,GB/T14911-92“测绘基本术语”,收集基本词195条,与90年版《测绘学名词》重复48条,GB/T 14950-94“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收集基本词467条,与90年版《名词》重复239条,GB“大地测量术语”(送审稿)与90年版《名词》重复258条,GB“地图学术语”(送审稿)与90年版《名词》重复259条,为《测绘学名词》注释初稿的编写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条件。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即一个名词术语一个定义,在个别情况下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为便于了解情况,必要时可注“曾用名”、“简称”、“俗称”等。90年版的《测绘学名词》79个“又称”,4个“曾用名”,5个“简称”,2个“俗称”,其中“俗称”用得最少,如“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方位圈”俗称“罗经花”。二、编写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1.名词术语的注释应为注释性定义,写内涵一般不写外延。内涵是一个概念的全部特征,外延是属于同一抽象层面的全部的种或具有该概念全部特征的一切事物的总称。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四边形、对边两两平行”、外延是各种形式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等)。“概念”被定义为由反映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属性特征所构成的思维结构。“特征”是概念的基本成分。2.文字简明。每条字数以20-50字为宜,只包括概念的本质特征,不包括由本质特征导出的任何特征。如“地图”这一名词,只要求写出它的定义,不要再叙述地图的分类。3.避免循环推理。即下定义时,不得借助此概念来描述彼概念,反过来又借助彼概念来描述此概念。如定义“测绘行业是生产地图产品的行业”,又定义“地图是测绘行业的产品”。再如定义“纺织工业是生产纺织品的工业”,又定义“纺织品是纺织工业的产品”,这些都是循环推理,应当避免。4.避免同语反复。同语反复是循环推理的另一种形式,在确立定义时,不得把名词术语中包含的特征作为辨异特征。如定义“伍德洛夫键是伍德洛夫发明的键”,“象片比例尺是象片上的比例尺”、“卫星摄影是用卫星进行的摄影”等,都没有说明名词术语的内涵。正确的象片比例尺的定义是“象片上某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水平线段长度之比”,正确的卫星摄影定义是“利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对星球(主要是地球)及其环境的摄影”。5.概念要明确,一般是公认的,引用词须经过定义或注释。如航空摄谱仪的定义是“用于航空飞行器上的摄谱仪”,此时的引用词是摄谱仪,摄谱仪若是公认的或已注释过的就可直接引用。6.对个别难注的上位词可待注释。在层级关系中把上位概念划分为多级下位概念、相反也可把并列的下位概念聚集为一个上位概念。此时上位概念的内涵包括这些聚集概念的共同特征,并且它的外延是这些聚集概念外延的总和。例如遥感可划分为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简单地说遥感就是上位词。因此有了下位词的概念,难注的上位词可待注释是容易理解的。通过对《测绘学名词》注释初稿的编写进一步体会到,给名词以科学定义需要大量资料的分析和周密的文字推敲,并要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表达科学概念。这是一项严谨、细致而繁重的工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的很多疗法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或民间使用。但由于中医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和学术界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未完全得到西方医学的承认,制约了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依赖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精确、完备、系统的概念体系是学科良好发展的重要根基。长久以来,建筑学科存在着基本范畴不清晰、核心概念不明确、概念定义模糊、概念关系不明、概念未成体系、概念使用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借鉴,也给广大建筑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诸多困扰。文章运用聚类思维,将建筑学科本体范畴的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概念汇总,按照“建筑本体要素、建筑影响要素、建筑构成要素”的逻辑,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形成较为系统化的概念和术语体系。通过概念体系的构建,旨在加强建筑学科领域概念使用的精确性与规范性,提升学科理论知识表达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形成对建筑学科的整体、清晰认识,从而促进学科走向成熟、系统和科学。  相似文献   

16.
“审定科技名词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1]我们在审定工作中,是分学科一个个地进行审定。面对一个学科如何着手全面铺开进行审定?经过几年来工作的摸索,我们体验到对一个学科,按学科的门类、分支关系,确立一个审定框架,对审定工作起着“牵牛要牵牛鼻子的作用”。这个学科审定框架就是术语学理论中提到的概念体系。谈到概念体系,我们就需了解何谓概念和概念体系、描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命名——术语,以及如何构成概念体系,名词公布的表述方法。在科技名词审定中,我们就是用建立的概念体系来“牵引”整个审定进程。一、概念与概念体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属性特征。例如:原子核——它处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它是带负电的一类基本粒子。它有确定的质量和确定的电量。这些属性反映了原子核、电子的特征。反映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属性特征所构成的思维结构就是概念。用词语对概念的描述就成其定义。对一个概念确定其名称,即给出表示此概念的术语,就是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任务——订名。事物的属性特征有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如上所述的原子核、电子的特征,是属于原子核、电子自身的,而不是对另一个事物的关系。这类特征即为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以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而来属于事物。例如:束缚电子——原子核外,受核场的作用,围绕着核运动的电子。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脱离原子的束缚而自由运动的电子。在与核的关系上出现不同特征的电子,这些特征反映了事物的属性。还有人把它们分得更细,有起因特征、目的特征、等价特征等。不论如何区分,从术语学理论看,定义概念所选择的特征类型,基本取决于要建立的概念体系的性质和用户的实际要求。概念体系是由许多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可把概念体系比作一幢大楼。这幢大楼里,概念是砖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灰浆。砖块由灰浆的粘合构成大楼,即概念通过概念间特有的关系,组成概念体系。为了造出“大楼”,需要一张专门设计的图纸。图纸设计的宗旨如上所述,是这幢“大楼”的性质和“大楼”用户的实际需要。在我们的审定工作中是分学科进行审定,学科的性质基本上确定了概念体系的类型和概念的特征类型。如数学学科,属于假设推论体系,含有大量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自然科学,属于观察事物分类产生的体系。其中有的学科,如物理学,它既有观察、实验的部分,又含有逻辑推理、抽象思维部分。技术学科,属于观察并作出实践而产生的体系。其中有的学科,如电子学、计算机、自动化等,由于高技术的发展,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它们亦包含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假设、推论成份。体系的基本性质由学科的性质确定,体系中的概念通过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组成完整结构[2],亦有人称之为概念通过逻辑关系和本体论关系组成体系。[3]1.一个上位概念,它有一个或多个下位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层级关系。例如:在此并列的下位概念还可再分出它的下位概念。层级关系又可分有种属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如上例“流量计”概念是种属关系。“流量计”概念的外延包含了所有的下位概念,它的内涵是各类流量计的共同特征。上位概念的内涵加上一个附加特征构成下位概念。上位概念为宽概念,下位概念为窄概念。全部的下位概念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各种“流量计”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基础。有人把这类建立在概念相似性基础上的种属关系称之为逻辑关系。整体部分关系表现在上位概念对应一个整体,下位概念对应整体中的某个部分。例如:2.非层级关系指一群概念含有一定的有序特征组成顺序关系;或是一组概念为了某个目的实现人为安排或经验的划分组成特定的实用关系。例如:放射性元素衰变链:母核—子核—子子核,它组成顺序关系。自动控制技术中的这种非层级关系在边缘学科领域和综合应用学科领域用得越来越广。如果以在时间或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来划分,它们的概念关系是建立在相互接触、相邻的基础上。有人把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概念关系称之为本体论关系。显而易见,上述的非层级关系和层级关系中整体部分关系都可称之为本体论关系。在概念体系中存在着以上所述的几种关系类型。在局部的领域内可用其中一种关系类型处理。但在我们审定的学科范围内,每一个学科几乎都含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特征类型,因此建立起的体系是多种关系类型混合的概念体系。如表1(文末另附)自动化学科概念体系框架,它就是混合型概念体系。对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说,构成种种类型混合的概念体系并非是唯一的结构。随着制定体系目的不同,制定人的学术观点不同,定出的体系不尽相同。如物理学名词(基础部分),最初概念体系框架定为: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核物理与狭义相对论、实验六大类。“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群亦无可非议。但考虑到正是“实验”有其重要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实验所引出的著名定律,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由此引出的新概念在各分支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抽出“实验”作单独一分支体系,反而使各子体系结构残缺。重新调整后,这些物理学名词(基础部分)的概念体系框架为:通类,力学、振动与波、热学,电学,光学,近代物理学,测量与误差。在这框架下,“实验”归属于各有关部分。如“光学”中重要的基本的概念折射定律、反射定律,是由实验得出(它也可由光的电磁理论导出)。由此引出一系列基本词:入射线、反射线、折射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也引出一系列仪器(部件):反射镜、球面镜、凸面镜……等。在各子体系中,列入“实验”部分的内容,由概念间的关系引出一系列基本词和部分密切有关的实验仪器(部件),顺理成章。使概念间的关系更清晰,更明确。我们相信,这调整后的概念体系框架,即使只服务于名词审定工作,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最好的结构,只是我们用它给完成这批名词的审定工作带来了方便。二、概念体系的建立建立怎样的概念体系,它决定于学科领域的范围和建立体系的目的。首先,在我们分学科的名词审定中,明确了各学科的主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纵横交错,这就要适当的确定边界。虽然在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规定了副科使用主科的名词,应与其保持一致。但有些学科,如物理学与力学。两个学科中均有的牛顿力学,它既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力学的基础,很难分清主、副。在我们审定工作中,经协商由物理委员会收入、审定,力学委员会从“理论力学”以上开始收词,这就初步划清了“边界”。同时,在同一学科领域中,由于认识观点的不同,对学科领域的范围划定也会不同。如“数学”的收词范围,有人主张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都应归入数学;也有人认为只收入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包罗万象,“手伸得太远”。经过讨论,考虑到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状况,除纯粹数学以外,把统计学、运筹学也归入数学、而信息论、控制论只收其数学基础部分。为此初步划清了与有关技术学科的“边界”。概念体系是个工具,建立它不是目的。作为工具来说,应明确它是为什么目的而使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建立它是为了进行名词审定,目的是非常明确。但怎么建立,使它能在审定过程中发挥作用,这却是在过程中不断认识、提高。自动化学科在开始工作,就着手收集词条。想到的就收了,有的方面收得很细,有的方面又有较大遗漏。词条零散、杂乱、收词人觉得心中无数,工作显得拖沓,不好开展。这样的局面僵持一年左右,在总结这一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自动化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一点建议”[4],初步明确了:1.名词术语的审定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词;2.为了搞好审定工作,必须建立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体系。经过一年的徘徊,从实践中认识到审定框架制定的必要性,而此框架正是从学科概念体系出发而定出的工作框架。经过专人的仔细琢磨研究,审定委员会专题讨论“框架”问题,提出表2所示的框架结构。此框架按当前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包含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按其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归属分类。同一类现象的概念,同一类设备的概念,一般放在同一个体系内。同一个子体系内的术语,按其概念特征分类,分有层级关系和非层级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术语体系。它是个混合型概念体系。在这体系结构下,整个自动化学科分为14大部分,覆盖了全面,克服遗漏某专业部分的可能。同时,把14部分给14个人分工负责,使工作能落实,保证了审定工作的进程。最后各部分组合起来,组成完整的术语体系。但这次的框架结构,受到学会现有专业委员会建制影响较大。而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并非完全按学科体系的划分,受到各方面因素(包括财务、行政、专业发展的历史等)的影响。在工作中发现,按表2(文末另附)的结构,有的部分基本概念交叉重复。在此结构下,不利于审定中发现和处理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问题。因此大家在进一步框架讨论中,脱开专业委员会的制约,对框架作进一步调整。在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作出部分的合并,对审定的工作框架来说宜粗不宜细。调整后的框架为表3(文末另附)。在此框架下,基本上完成了系统性的收词和审定工作。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进一步考虑更便利于分门别类征求各方专家的意见。特别考虑到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再一次对框架作了修订调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检索、查询;为了术语数据库建成之后,便利术语数据的补充、更新、修改,提出章、节的双层次。每个词列出编码,则为三节编号。最终定出的“自动化名词术语体系”(表1)。同时完成了第一批自动化名词的审定,并作出输进术语数据库的名词术语的编码及排列。从上述自动化名词术语审定完成的全过程看来,适当的术语概念体系所建立的审定框架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它规定了审定工作的范围,划出清楚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审定工作的分工和进程安排。由于分工明确,步骤清楚,收词范围确定,能极大提高审定工作的速度。第二,它表明了概念的类型、位置及概念间的关系,因此在以概念订名上掌握了主动性。有助于一义多词(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定名)、一词多义(不同概念的相同订名)的更好识辨。第三,它有助于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能更好地作出术语的排列,有助于检索、查询,组成术语库合理的数据形式。三、概念体系的表述概念体系表述基本要求是尽可能简单、清楚、符合逻辑,能方便地比较概念间的关系,并要考虑到能删改、增加概念。具体的表述方法有直线图(树形图)、方形域图、列表方式等。本文不打算叙述各类表述方法,只简单谈一点审定工作中,确定了框架,其术语的排列问题,也即是各术语在概念体系中的布局。初看起来很简单,只要按相关概念前后串起来即可。在具体的排列中,每个概念在体系中有确定的位置。但在概念间的联系上是多维的。例如电子,它出现在“电学”的子体系中,它又联系着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等多个分支学科的概念。在概念体系上作立体的多方面的联系,可表述清它的位置与排列,但在公布名词的一维列表式排列上给人以困惑,如何既有多方的“相关”,又有“一维”的排列关系。经多个学科审定工作的实践过程看来,我们认识到审定工作要确立合适的概念体系,从中定出审定框架,但概念体系与审定框架并非等同。概念体系明确各概念的位置、关系,为概念定名给予明确指向;审定框架却宜粗不宜细,各子体系的建立不追求完整、齐全,给各概念关系的交叉留有“活动”余地,也就解决了公布名词的一维排列问题。尽管如此处理,有些词仍是各子体系(或几个子体系)重要的基本词。为了公布上同一词不重复的原则,还是适当选定于某个子体系中。一则,单个名词的排列表,毕竟与文章中词与词连接关系不同;二则,对查询来说,我们列出了英汉、汉英的索引提供使用,解决了按章、节查询不便的问题。表2一、控制理论二、大系统三、复杂系统四、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五、过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应用六、系统工程七、空间运动体控制八、生物控制论九、电气自动化十、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十一、机器人十二、经济与管理自动化十三、系统仿真十四、三遥表3一、控制理论二、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三、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四、计算机应用五、电气自动化六、空间与运动体控制七、模式识别,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八、经济控制论与管理自动化九、系统仿真十、生物控制及其它  相似文献   

17.
中医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是基于中医药"走出去"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探索,旨在提高中医术语西班牙语翻译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而术语工具书的选择对相关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西对照国际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中医术语西译工具书,研究通过对该书的综合分析,结合术语学理论,深入讨论了中医术语...  相似文献   

18.
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版、传播和研究,到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便成为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今天,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2000年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时,即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总体计划,第一步审定中医药学基本名词,第二步审定中医药学各科名词,第三步审定新名词和修订已公布的名词。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项目,公布、出版了《中医药学名词》,并因此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现在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汇报两年来名词审定工作情况;交流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经验;讨论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协调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及主管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新闻出版界的同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我代表委员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现在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局长汤丙午同志传达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务院批文的下达,表明国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怀,也标志着科技名词术语审定统一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的批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严济慈副委员长在1985年4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回顾他早年从事科学名词统一工作的切身体会中,曾提及审定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是通过长期艰辛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学习严老对待科技名词术语严肃认真的精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谦虚谨慎的求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标准局的共同努力下,名词审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天文学是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学科。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审定原则,选词范围,审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编排体例等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根据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条例》,统一了认识,按专业分工,选取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名词,形成名词审定初稿,经过全体会议审议,对《初稿》收列的词目进行筛选,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概念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汉文名称。对于订名有争议,概念易混淆,包含新概念的新名词和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然后按照相关含义排列,汇总整理,印制成征求意见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天文学家的意见。委员会认真对待各方面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到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萃取精华,集思广益,力求在审定名词术语过程中,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天文学名词草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认真地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批一千九百五十六条天文学基本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经国务院授权委员会,昨天已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第一批经审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已由科学出版社印制成书,将在国内外发行。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两年多来,我们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审定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讨论并研究了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和技术科学等29个分委员会,积极开展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截止到今年八月,委员会组织了各种审定会、座谈会和协调会共约150次,参加会议约4000人次,各分委员会共提出名词审定初稿12万余条,经过初审筛选和征求意见,进行三审成为终审稿的有9300条(医学未计入内)。除天文学名词外,土壤学名词已完成终审,正在整理上报。今年内,物理学、微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第一批名词和无机化学命名原则等均将完成终审。明年将有更多的学科完成终审上报。预计三、五年内将完成29个学科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奠定基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指出,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985年,方毅同志在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科技名词术语必须统一的迫切要求。只有使用统一的名词术语,才能适应当今高度自动化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需要。因此,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委员会已建立起一支由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近千人的审定队伍,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各分委员会还聘请了一些建国初期就积极参加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在我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作为顾问,指导本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一些老先生,虽年逾古稀,身体不好,仍十分热心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提出宝贵和中肯的意见。在分委员会工作的很多同志,是科技战线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年骨干,他们工作繁忙,重任在肩,仍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努力作出贡献。有些单位的新、老领导同志亲自担任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领导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我们工作很多帮助。在此,我代表委员会,向为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贡献的有关方面和个人致以由衷的谢意!委员会的办公室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对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统一安排,落实委员会为解决审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决策和措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不仅沟通了各分委员会与全国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而且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调。目前办公室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较差,但同志们勤勤肯肯地工作,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深入各分委员会,了解审定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业务水平。对审定工作中的共同性问题,例如,审定工作的目的、任务,学科间的交叉、协调,以及选词、定义和编排体例等问题都作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草稿),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使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公室编发了《简报》,及时报道各分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推动审定工作的开展。此外办公室编辑出版了会刊一一《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介绍了当代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刊载了专家们对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建议和主张,是我国研究和探讨自然科学术语学的学术性刊物,受到国内外术语学界的关注。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又有涉及亿万人使用的实际问题。审定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譬如对新订的名词术语,将订名的科学性、系统性放在首位;对已经流行的名词术语,应该注重统一性,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轻易更改。其他如主科与副科的关系;专家审定与广泛听取意见等问题都要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给予妥善解决,使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日臻完善。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繁重,在首先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前提下,同时逐步开展一些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现有的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应向本学科深入发展,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应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因此,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新技术、高技术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应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铺开,确保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审定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委员会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切合实际地制定适合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订名原则与方法,毋须强求一致,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际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两次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术语委员会)会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所使用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使用汉语,或使用与汉语汉文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文字。做好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工作,为今后对外科技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志们,委员会两年多来的工作为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基础,随着国务院批文的下达,我们认识到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因缺乏经验,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努力做好科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我们热切希望得到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等各方面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为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而努力!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