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对城市水源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尽可能地减轻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水源系统,特对重庆市多年降水量、地表水水质、地下水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证明:重庆市自城市化推进以来,地表水水质下降以及地下水量减少、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分别呈增大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径流量增大及径流污染加剧已严重威胁到河流水质水量安全,为了控制和削减进入河流的径流量及径流污染负荷,海绵城市建设已引起广泛关注。以重庆市重光湖滨公园的开发建设为例,介绍其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对河流水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后河流水质基本能维持开发前的Ⅳ类水质;雨水径流既可满足水库生态需水量,又不易引发洪涝、水域大面积的缩减及水库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3.
深圳河流域城市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河流域是典型的高速及高度城市化区域。基于1988?2006年长时间序列降雨资料, 借助RS和GIS技术, 通过SCS模型对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进行模拟, 并结合流域内常住人口污水排放分析, 研究城市化对流域天然径流深、下垫面径流系数和年径流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20年来深圳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迅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 流域人口增加导致排河污水量增幅达到2.56倍; 天然径流深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并且与降雨量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依据M-K突变分析得到1993年为天然径流深突变年份; 土地利用导致径流系数向高值发展, 但强降雨弱化了径流系数对于径流量的影响; 年径流总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 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是影响径流总量的主要因素, 但流域土地利用和人口的城市化效应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雨数据,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SCS模型对贾鲁河流域(中牟站)降雨径流关系进行模拟;并结合郑州市区人口变化和污水排放变化,研究郑州市城市化对贾鲁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下垫面径流系数和年径流总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郑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流域人口增加导致污水排放量增加。天然径流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在2009年发生突变,与郑州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相符;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下垫面径流系数向高值发展。年径流总量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并且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污水排放是导致径流总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或非农业人口区外移入而导致的区域内非农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在工农业生产发展及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口空间分布的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影响某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因素较多,除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外,还有城市基础设施、人均国民收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对河南省1999~2007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远离协同发展状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然后对河南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区域差异进行分类归属研究,接着分析了导致河南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实现河南省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采煤沉陷衍生的水环境问题,选取淮南潘集区典型的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采样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分析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并采用W值水质评价法评价地表水水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监测时段内沉陷积水区地表水体中pH、F-、CODMn 、NH3-N、TP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TN含量递减,CODCr先减小后增大;研究区域沉陷积水区地表水水质受降水等条件影响;淮南潘一、潘三矿采煤沉陷区积水区地表水水体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为CODCr和TN.该研究为淮南采煤沉陷积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选取泗河流域1980—2019年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水质监测数据,对近40 a泗河流域水质年际变化及污染情况进行比较;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内梅罗指数法,对泗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泗河水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9年间各监控站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浓度的年平均值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由1.600增大至15.926、再减小至4.221,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0.10增大至27.40、再减小至1.13,内梅罗指数由0.12增大至54.24、再减小至1.58;泗河水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相互作用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关中地区为例,采用回归分析和钱纳里模型,分析了1949—2009年间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时序关系、相关关系和协调关系。结果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时序关系,可划分为快速起步、缓慢发展、稳步上升和快速发展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产业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不同;并且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程度在加剧。结论低工业化水平和低劳动吸纳力是导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因此,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长江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长江口的赤潮、长江水质污染、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流域内人群健康等问题;论述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森林植被的锐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洪灾和地质灾害的基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长江水质的污染和长江口的赤潮,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濒危物种增多,城市化增加了洪灾损失;提出了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和谐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增加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口和城市化两个因子着手,根据统计数据建立起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数学模型,对娄烦县LUCC做出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的人口和城市化是驱动LUCC变化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资源丰富的乡镇两者的影响特别显著;(2)由于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多样性,表现为生态安全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之间相互转变.因而,土地作为地表受人类活动最频繁、最直接作用的一种景观类型,它的变化会影响到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变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单一指标法分析大连市地下水质状况,通过RS、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2000-2009年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变化,得到海水入侵对滨海城市化发展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海水入侵与滨海城市化耦合关系,为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1978-2010年间,大连市海水入侵面积大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2008、2009年度达到最大值(867.8km2);(2)海水入侵对城市化的影响:海水入侵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减缓城市化的进程.海水入侵使得地下水质污染严重,危害生活城市化的进程.海水入侵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使得空间城市进程受阻;(3)城市化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城市化对海水入侵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工农业用水的需要、城市建设以及海水养殖,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海水入侵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3.
浙江城市化的合理规模与效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城市化合理规模理论 ,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规模是否合理 ,既要从静态考察 ,也要从动态考察 ;既要考察单个城市的合理规模 ,更要考察城市体系的合理规模。经济效益是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规模是否合理的基本出发点。基于上述观点 ,根据浙江省的统计资料 ,对浙江省不同等级城市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既要循序渐进 ,讲求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走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道路 ,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中等城市在区域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把追求区域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城市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质量是水体质量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域水环境质量研究能够为区域的水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汾河水库库体、水库出库口、汾河干流入库口监测数据,涧河、岚河、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检测数据.引黄水达标情况统计数据和汾河的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监测数据对汾河水库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目前的河流水质状况下,汾河水库总氮为主要超标污染物,超标率90%;(2)涧河、岚河和汾河干流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均较差,达不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3)汾河水库库区水质环境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导致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支流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质不达标.因此,加强汾河水库水三大支流的治理工作是解决当前汾河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规划南昌枢纽正常调度运行条件下对鄱阳湖区水质的影响,针对区域水质现状,以主要污染物COD、氨氮、TN、TP为指标,应用MIKE21模型建立反映模拟评价赣江入河口区域及邻鄱阳湖水域水质演变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规划南昌枢纽建设对鄱阳湖水质影响主要集中在入湖口闸门及附近区域,对鄱阳湖整体影响较小。规划枢纽正常运行后,靠近赣江的南矶山、伍湖分场鄱阳湖考核断面水质浓度有所减少;靠近金溪咀、南湖村鄱阳湖考核断面水质浓度有所增加,不改变鄱阳湖水质类别,对鄱阳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滚动工况对机械弹性智能车轮加速度信号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速度、附着系数、载荷对接触应力和加速度信号的影响以及车轮不同位置的加速度信号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速度和地面附着系数对法向接触应力分布影响不大;路面附着系数增大导致摩擦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载荷增大导致接地区域接触应力最大值增大。车轮速度增大,加速度峰值幅值增大,加速度峰值时间间隔减小;载荷增大,加速度峰值时间间隔增大;纵向附着系数功率谱能对地面附着系数进行区分;輮轮中间加速度信号更适合用于侧偏特性研究,通过侧向加速度信号积分得到侧向位移,可用于侧偏角估算。  相似文献   

17.
<正>阿尔泰山区水量丰沛,从而导致阿尔泰山区河流纵横,这些区域又无太多的水文控制网点,有的甚至连水文调查资料也极少,对这些区域设计水量计算的难度相应增大。根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权法对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GIS技术,探讨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对应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分析,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呈现全局性显著的相似区域间"趋同"的集聚特征;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划分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为一个多维概念.鉴于目前城市化水平测度常用的单一评价指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化丰富内涵的现实,剖析城市化的内涵,并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5-2009年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经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次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但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贡献正在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对策,强调区域城市化各个因子的均衡发展是促进辽宁省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危害: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视觉美感,降低景区形象;引起景区生态环境恶化;缩短景区生命周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讨了风景名胜区产生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即管理体制未理顺;政府财力支持不够;对风景区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风景区的土地、权益未明确定位;未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传统经济体系不健全.提出了防止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对策即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经济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提倡社会捐助;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改善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联系,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