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力的译作之一。本文通过对这部译作的简要探讨,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特色,包括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具体来讲,从选译词,到用韵,再到运用总体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无不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独到的翻译观,非常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界长期忽视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的中文译著活动是其汉译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林语堂主要通过编译、独译、辑集翻译、合译以及英汉对译等方式完成包括回忆性散文、书信、散论、小说、文艺批评理论、戏剧等5部中文译著。概述林语堂5部中文译著的初版发行情况,并结合林语堂在进行中文译著活动时的社会状况、国内外政治形势、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详细分析林语堂从事中文译著活动的翻译动机,有助于深入了解林语堂向中国介绍欧美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幽梦影》英译本为分析文本,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古文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元素,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很大程度取决于文本的翻译目的.该文从实例分析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目的的引导下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并用,在不影响可读性的情况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对翻译的系统见解主要集中他的长篇论文《论翻译》中。其翻译思想包含四点:翻译的艺术性、翻译中的忠实标准、翻译中的通顺标准和翻译中美的标准。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对探究和总结翻译理论和方法,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一个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娓娓道来。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林语堂在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翻译,来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翻译的技巧与意义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8.
丁静  高珍 《科技信息》2012,(25):161+218-161,218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男性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新的翻译理论和和研究方法的层出不穷,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翻译研究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张振玉先生翻译的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此翻译过程中的充分展现和张扬,翻译之处无不烙下了译者主体性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幽默在林语堂研究领域里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认同中式幽默者,褒其"近情",有认同西式幽默者,扬其"谐趣"。其实,在林氏幽默里,中式和西式既非对立,亦非平行关系。"近情"的传统承载,是林语堂幽默形之于内的灵魂;"谐趣"是形之于外的体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关系。文章据此立论,提出"独抒性灵"、"我佛慈悲"、"内庄外谐"为林语堂幽默的文化构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林语堂在翻译中国儒家经典作品时采用的方法,研究发现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结构和文体进行了较大地调整.从目的论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观、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和赞助人的参与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林语堂的翻译方法均起着很大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林语堂的翻译会给我们的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林语堂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将古代经典介绍给西方读者。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原著作者的同时也应关照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比较看鲁迅与林语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林语堂与鲁迅在思想上有较多的一致,他们是战友和诤友,但在翻译问题上,在幽默与讽刺等文艺观上,两人存在着较多差异。加以个人气质方面的原因,晚年的鲁迅断绝了与林语堂的直接交往。试图在厘清史实的前提下,对鲁迅与林语堂的交往过程与分歧作文化上的思考。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但两者有着质的不同。林语堂在入世和避世之间踟蹰徘徊,而最终脱离了社会的主流;鲁迅则始终直面社会、直面人生,最终成为思想与文化的伟人。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楹联是久经岁月沉淀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将其翻译成英文,对任何一位翻译家都是一种挑战。古诗词楹联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摘取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中的诗词楹联,与布莱克(ShirleyM.Black)的译法以及白伦(LeonardPratt)和江素惠的译法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中国的古诗词楹联是怎样在译文中再现其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林语堂以各具特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表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译坛.他们在翻译的对象选择、直译意译观念及欧化问题等方面,既存在共识更存在分歧.对这些问题的爬梳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澄清他们在翻译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郁飞翻译林语堂的英语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是译界一件很特殊的任务。其中原文及原文作者与译本及译者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涉及到乱世沧桑与生离死别的社会背景,至交好友与至亲父子的人物关系,倾情相托与父债子还的文坛佳话。这些背景,对译者的主体性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此译作的解读,不能忽略了其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及其在译作中的体现。本文试图借用杨晓荣老师的"同情的理解"的观点,从译者主体性的形成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本中语言风格和文化意象的回归等方面对郁飞的译本《瞬息京华》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