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轧复合对铝合金复合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冷轧复合法生产汽车散热器用铝合金复合箔的工艺中,冷轧首道次压下率、包覆层厚度及成品前退火制度对复合箔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皮材A4045和芯材A3003在30%~50%的首道次压下率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初结合,冷轧工艺生产的复合箔上、下包覆层的厚度基本一致.最后一道次的精轧压下率在25%~35%之间时,复合箔成品的抗下垂性能最佳.复合箔成品前的退火温度应控制在320~400℃,退火温度为400℃时,退火时间以不超过8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金属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制备铜铅/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界面处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铜铅型轴瓦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粘结强度.结果表明,专用钢背材料和铜铅合金复合,复合材料粘结强度σ为150 MPa;用08Al钢作钢背,复合材料粘结强度为85 MPa.不同钢背材料对双金属粘结强度产生不同影响,双金属界面金相组织观察和二次电子像结合能谱分析表明,铅均匀分布,未产生偏析现象,Fe原子和Cu原子互扩散而提高了双金属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际通用的Sapphire-Gemini滑动轴承材料疲劳试验机对复合轴瓦材料进行疲劳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轴瓦磨损疲劳破坏的方式为合金层产生裂纹或从钢背剥落。影响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夹杂、孔穴、疏松等冶金缺陷和显微组织以及合金层与钢背的结合牢度。分析表明,裂纹源为夹杂物富集处和不规则孔穴、带尖角夹杂物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润滑油评定的原理及其对标准轴瓦材料的要求,研究了预合金粉末的粒度、粒度组成和氧化程度对标准轴瓦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第一次轧制变形量对合金成份控制的作用;合金化学成份、合金层孔隙度及轴瓦表面光洁度对润滑油评定结果的影响。用含36.5%铅、0.5%锡、63%铜,残余孔隙度小于2%的材料制作的高含铅铜基钢背轴瓦,满足了润滑油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AZ31镁合金和纯铝进行高温复合轧制制备镁-铝复合板,使其兼具铝的表面耐蚀性和镁合金的高比强度特性.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万能拉伸机等设备,研究了不同热轧温度及退火工艺参数对铝-镁复合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00 ℃轧制,镁-铝复合板出现严重边裂;450 ℃轧制,边裂消失;在轧制温度为400 ℃、压下率为50%、300 ℃退火2 h的条件下得到的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最大,为7.5 MPa.  相似文献   

6.
含Nb,Ti冷轧薄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含(0.062-0.075)Nb,(0.025-0.028)Ti冷轧薄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压下率每增加10%,抗拉强度提高45MPa。经(600-650)℃,2h退火,可完成再结晶,消除加工硬化,钢的性能恢复到热轧钢坯的水平.平整压下率为0.7%~1%时,平整使屈服强度下降40MPa。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冷轧中间退火温度和随后的轧制压下率对汽车热交换器用4343/3003/7072铝合金复合箔抗下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增大芯材金属的晶粒尺寸来提高复合箔的抗下垂性能;当中间退火温度和成品轧制压下率分别为370℃和10%~35%,以及500℃和20%~35%时,高温钎焊后芯部金属的组织为粗大的再结晶晶粒组织,此时皮材中的Si沿晶界向芯材的渗透被限制,复合箔的抗下垂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钢-半固态Al-7石墨复合界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高温钢铝轴瓦材料,采用铸轧技术进行了钢板与Al-7石墨半固态浆料的复合实验,得到了不同于常规钢铝复合产品的界面结构。结果表明:在钢板预热温度为510℃、Al-7石墨半固态浆料固相率(体积分数)为32%的条件下,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复合界面上生成的铁铝化合物逐渐增多;当扩散时间大于35s时,复合界面完全由铁铝化合物构成;当扩散时间为22.5s时,可形成由铁铝化合物和铁铝固溶体交替构成的新型结构,其界面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检测日本大发8DSM—26柴油机主轴瓦的成分、组织结构,为采用国产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SEM观察轴瓦磨损表面形貌,探讨主轴瓦的失效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三羟甲基乙烷/新戊二醇二元体系填充涤纶中空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何将相变材料与纺织材料有效复合是应用的关键技术。针对复合后纤维中相变材料含量较低的不足,这里采用真空方法将多元醇固—固相变材料填充涤纶中空纤维,提出了衡量纤维填充效果的指标——填充率,并分析了各实验参数对填充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纤维相变材料质量分数约为24%。  相似文献   

11.
对冷轧压下率为80%、厚1mm的Ti-IF钢经不同温度退火处理后进行拉伸试验,测量其塑性应变比r值.观察退火试样的显微组织,并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其性能和再结晶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轧试验钢分别在780、810、840℃退火3min后,均发生了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大多数晶粒尺寸由5~6μm增大到9~10μm;试验钢的r值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大;退火钢再结晶织构表现为强烈的{111}织构,主要由{111}〈110〉和{111}〈112〉两类取向晶粒组成.  相似文献   

12.
超纯净Ti-IF冷轧薄板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本溪钢铁公司特有的纯铁原料炼制超纯净TiIF钢并加工成板,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板材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于本钢CDCM+罩式退火的TiIF冷轧薄板的生产工艺为:890℃终轧→680℃卷取→80%压下率冷轧→710℃,Δhr退火,可使超纯TiIF深冲钢板的屈强比σs/σb=03~04应变硬化指数n≥03·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最优的退火工艺制度,对某钢厂冷轧DP590钢种连续退火工艺进行模拟试验,对该钢种在不同退火温度、快冷速度、过时效温度工艺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00℃退火时双相钢组织中马氏体比例为10%~15%,得到理想的双相钢的性能和组织;冷速提高可获得强化效果明显的板条马氏体,快冷段冷却速度在2(25℃/s时材料具有综合的性能指标;过高的过时效温度,发生贝氏体转变过时效温度为260~290℃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组织和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固相轧制法可以稳定、连续生产AlSn8Si2.5Pb2Cu0.8Cr0.2覆钢双层轴瓦带·通过金相和EPMA照片显示其组织与铸造组织相似,但含有大量致密细小、发达的柱状枝晶,组织内Si、Sn等元素分布均匀·由于复合界面结合强度较高,撕开后钢表面有大量的铝块,其复合机理主要是由于钢、铝充分润湿,高温和较大的轧制力使钢表面污染层、氧化层变薄,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所致·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热还原法制备纳米晶93W-4.9Ni-2.1Fe复合粉末,利用高温热膨胀仪测定和研究纳米品复合粉末的烧结收缩动力学曲线特征,计算纳米晶W-Ni-Fe复合粉末的固相烧结激活能,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致密化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W-Ni-Fe复合粉末的开始收缩和剧烈收缩温度分别为900℃和1 120℃,其最大的线收缩率达0.097 %/℃;在1 200℃以下的固相烧结阶段,压坯便发生显著的致密化,其致密化程度可达98%以上,固相烧结的表观激活能为154.83 kJ/mol,比传统粉末烧结激活能大大降低;在固相烧结期间,W晶粒尺寸长大缓慢,在1 380℃以上液相烧结时W晶粒长大急剧加快.  相似文献   

16.
以液-固铸轧1070A/2024铝合金复合板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剪切实验等检测分析手段,探究退火温度对液-固铸轧1070A/2024铝合金复合板材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界面处的合金元素逐步溶入基体中,两材料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当退火温度为300℃,铸轧复合板的结合性能最佳,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103.6 MPa。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轧制处理后-铝固液相浸镀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力学性能,确定了压下率与界面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压下率为2.73%时,可消除由1.2mm厚08Al钢板和1.0mm厚工业纯铝构成的2.2mm厚钢-铝固液相浸镀复合板的界面附加应力,从而获得阳大界面剪切强度为83.5MPa。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对ZnO—Bi_2O_3—TiO_2系材料相结构,显微形态及电特性的影响,得出:500℃以下退火材稳定并改善材料的电性能,超过500℃退火料的压敏电压升高,非线性特性变坏。  相似文献   

19.
对Fe-24Mn-3Si-3Al TWIP钢在不同退火工艺下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钢的微观组织形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变化,TWIP钢的力学性能并不符合常规的单调上升或下降的规律,而在退火温度为800℃、保温10 min和退火温度为900℃、保温20 min时发生波动.退火温度为800℃、保温10min条件下,钢的主要强化机制为析出强化,析出相(Fe,Mn)23C6的增多导致屈服和抗拉强度升高;退火温度为900℃、保温20 min条件下,钢中的析出相并未有明显的变化,而二次孪晶的产生及孪晶相互交割成为抗拉强度增加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TEM)以及电解分析等仪器和方法对不同加热工艺下,含Nb钢、含Ti钢以及Nb-Ti钢的奥氏体晶粒粒径长大规律和第二相固溶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增加或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粒径逐渐增大,钢中第二相析出物数量减少、粒径增大;在相同加热工艺下,Nb-Ti钢的奥氏体晶粒粒径比含Ti钢和含Nb钢的小;加热至1 200℃时含Nb钢中Nb基本全部固溶,而当加热温度升至1 300℃时,含Ti钢中仍有TiN无法固溶。Nb-Ti的复合添加使Nb元素的全固溶温度从1 200℃提高至1 250℃;当加热温度为1 150℃和1 200℃时,细小的第二相粒子Ti C和NbC的固溶是造成该温度区间奥氏体晶粒粒径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