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测度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分析基础之上构建新型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通过ESDA分析模型探讨2000—2012年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在[0.401,0.711]范围内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CV(变异系数)持续提升也表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不断显著;全局上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特征,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局部上将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其中新型城镇化H-H区主要集聚在"芜-马"核心区,并逐渐向铜陵等地演化;而LL区主要分布在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东至县、祁门县等县,并且维持较稳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2.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设立是安徽省建立"旅游经济强省"的一项重要举措.皖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多元性、差异性、民族性特色,基于经济全球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从文化异质性视角出发,围绕入境旅游发展,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与国内热点入境旅游目的地进行比较,提出其国际化战略构想:凸显文化特质,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加强旅游联合,优化国际旅游路线,发挥热点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0):4255-4264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②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型分布态势。③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中心城市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构建旅游中心性指数测算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测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中心性分类指数和旅游中心性综合指数,并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划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市旅游中心性指数存在差异,可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黄山市,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池州、芜湖、安庆3市,三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宣城、马鞍山2市,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铜陵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将各旅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是区域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必然手段.旅游吸引物是区域旅游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因此对区域旅游空间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本文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的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分形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并结合旅游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思想,对该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皖南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并找到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旅游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分析皖南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分别从旅游经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市场四个方面探讨皖南示范区旅游转型升级的效应,揭示皖南示范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由此,提出理念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市场升级等旅游转型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综合交通路网络,利用GIS空间分析中成本距离算法,选取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性系数指标,对示范区五星级农家乐空间可达性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农家乐空间布局呈现"大分散,小集聚"圈层结构。依据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家乐个数,将其空间布局归纳为"交通依赖型"、"景区辐射型"、"都市边缘型"3类;示范区内的农家乐平均旅行时间都在3h以内,平均用时1.794h,综合交通网络较发达。但可达性系数极差达到0.964,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突出,内部差异显著;可达性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农家乐为核心的距离衰减规律且交通网络指向性特征明显。农家乐空间分布和交通路网结构是影响可达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文化旅游示范区,而文化旅游场的营造是文化旅游体验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提出文化旅游场的营造模型,模型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建而成:一是目标市场系统为导向,二是目的地文化系统为根本,三是表达方式系统为载体.这三个关键要素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系统;并以西方文化背景的游客为目标市场,对徽文化客栈体验旅游场的营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福州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业态集聚特征,并且以夜间灯光数据和POI耦合结果为依据提出业态布局特征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福州市的夜间旅游业态布局显现出由中心城区集中向远城区蔓延,多核引领模式的发展规律;(2)区域业态发展失衡,热点区域的夜间旅游业态均衡发展,次热点区域多由单一业态引领;(3)对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耦合发现,两者耦合效果较好,可以看出夜间旅游业态分布格局大致是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发展,总体格局呈现为东聚西散的发展态势;(4)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总体分布格局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热点区域和耦合结果来看,总体分为三大板块——核心旅游板块、次级旅游板块、延伸旅游板块,并按照各自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在其城市职能中明确提出,北京是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特别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旅游市场空前繁荣,旅游业逐步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基于这一背景,在对北京市旅游总收入和游客住宿、购物及餐饮等主要旅游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旅游区域经济竞争力与旅游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超大规模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经济总量稳步提高,但16个区的旅游经济竞争力差异显著,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4个区接待旅游住宿、购物及餐饮消费和旅游总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各区,旅游竞争优势明显;北京市各区的旅游业态虽然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但各区的旅游资源聚集效应存在着明显差距,旅游空间发展定位不够清晰,为此,提出未来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业态”概念为理解、阐述和研究乡村旅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学理基础,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口.该文通过阐述业态内涵,将业态引入到乡村旅游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业态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1) 乡村旅游业态是指企业为适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乡村旅游经营形态,具有要素性、市场性、演进性、复合性等特征.2) 乡村旅游业态主要包括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精品酒店和露营地、风景道、传统村镇、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等多种业态类型.不同业态类型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主体、空间形态以及业态特征.3) 乡村旅游业态演化是发展要素、市场需求、旅游企业、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别构成了乡村旅游业态演化的基础性、决定性、主体性和主导性等力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普查并类型化红寺堡区旅游资源,科学构建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针对性提出绿色开发构思。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结果红寺堡区旅游资源需要充分挖掘资源价值、巩固旅游条件、管控景点规模。结论红寺堡区旅游资源的绿色开发路径为探求绿色驱动的发展机制,架构条块契合的旅游空间,遵循有序开发的渐进规律及创新非主流的旅游业态,使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并吸纳更多的绿色福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经济发展,城市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期。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典型案例,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测度示范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其集聚演化特征,探索集聚形成原因。研究发现:(1)2003—2010年示范区四类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普遍较低,发展较为均衡;2011—2015年示范区消费性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呈现较为显著的聚集特征;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略有上升,社会性服务业分布呈现均等化趋势。14个服务行业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静态来看,2015年,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集聚程度均较高;从动态来看,除教育,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其他所有服务行业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2)示范区核心区的相对专业指数较高,黄山市消费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最高,而其它各城市专业化程度总体相对较低。示范区服务业地域分工现象已经显现,形成了"马芜铜"和示范区核心区两大空间板块。各城市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专业化行业,并表现出不同行业特征。(3)选取13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市场需求因子、创新要素因子、人力资本因子以及城市发展因子4个影响因素,4个影响因素对示范区服务业集聚都有一定的正向解释力。市场规模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集聚;创新要素是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高级化;交通设施条件、信息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人力资本要素对服务业集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示范区城市发展水平与服务业集聚密切相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55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最邻近指数、洛伦茨曲线、Voronoi多边形、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分析等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其总体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通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线状—核心结构,以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东线为主线路,以三亚市、海口市、万宁-琼海市为三个核心区域;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为0.76,表明其空间分布呈现集聚-随机特征,并且其分布均衡性较低;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的平均通达度指数为107.56 km,并且有40个A级旅游景区在距离海南主要公路10 km范围内,其整体通达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立,对于拉动我省地方产业经济增长,加强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地区旅游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影响力意义深远,这对我省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有了更高的要求。论述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基于其中的三维适应选择论,结合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多维整合原则,对我省皖南部分景区的公示语译文进行解读分析,为安徽省构建国际化旅游示范区的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与甘肃省旅游竞争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最能体现当地旅游业的个性与魅力。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与旅游天然就是一种美的融合。然而,如何通过文化来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却困难重重。本文首先对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界定,并对甘肃省旅游竞争力进行诊断,最后提出来了通过旅游文化的新定位、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及构建甘肃旅游文化圈等措施来提升甘肃省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旅游演艺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一种产物,旅游演艺正成为我国异军突起的新型旅游业态。旅游演艺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地域文化的源驱动、民营资本的全面介入、国有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旅游业"互联网+"和创新驱动战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以及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重要途径,旅游共享经济迎来爆发式发展。文章对旅游共享经济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了学术界对共享经济这一商业模式的起源、在旅游行业的发展驱动因素、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产生的影响、催生出的市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论。最后,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共享经济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