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三个月后,苏轼又写下《后赤壁赋》。历代文评家评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时,常推崇后赋的写景,认为它不假辞藻,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自然而工致。而我认为这只是从写景的技巧上评价,要谈到写景的目的,还要看写景与全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流传人口将近千年,它象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又象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和哲理诗,被一些评论家惊叹为“文境邈不可攀“(方苞语)的杰作,可是要具体说出它的妙处却又不容易.最近偶然读到闻一多先生的《古文新义》一书,觉得闻一多先生对《庄子》的评论十分精当,而其中有不少论述可以用来评论苏轼的《前赤壁赋》. 闻先生认为《庄子》的妙处就在思想与文字高度的和谐的统一,就在于“文辞与意义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主题思想、写作时地、语言艺术特色、载录和流传、地位和影响等多方面对左思的抒情小赋《白发赋》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析.文中把《白发赋》与左思的《三都赋》、《咏史诗》等作了比较性的探讨,对宋人章樵谓此赋“讥后世俗薄”的看法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把《白发赋》与同时代人张敏的《头责子羽文》和宋人刘克庄的《白发后赋》作了对比性的研究,指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前赤壁赋》入手,着重论述了苏轼性格中的轻蔑和自欺成份,指出它们的成因及其对苏轼人生意识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争,由来已久。但位于湖北洪湖乌林对岸的赤壁,战后不久吴太史令韦昭即来此凭吊,并写下《伐乌林》以纪游。后世文人骚客纷纷登临此地,吟诗作赋,凭古吊今。本文特此选择明代三位当地诗人的诗什,从文学研究角度,进一步印证赤壁市之赤壁,确为汉末“赤壁大战”战址。  相似文献   

8.
吴玉珍 《科技信息》2009,(26):119-119
在还原苏轼作《赤壁赋》的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知人论世,积极探索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形成原因。并针对其魅力的永恒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9.
读书随谈二题何必更理晋人刘伶酣饮,出门常使仆者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有称,此于生死甚看得透。但亦有另一说,讥谓:真看得透也不必埋了。苏轼《东坡志林》卷四“刘伯伦”条云:刘伯伦(伶)常以锸自随,曰‘死即埋我’.苏子曰:“伯伦非达者也,棺衣衾不害为...  相似文献   

10.
郁贤皓《唐刺史考》一书之阙漏,已有五篇文章对之作了订补。本文则在此五文所订补内容之外,依据《唐代墓志汇编》、《通典》等载籍的材料,博考详辨,又纠正、补充了《唐刺史考》的一些讹缺。此择其中大要者38条(正误者21条,补充者17条)予以刊布。希望能为从事唐研究者提供信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自我排遣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它既流露了苏轼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情绪,又体现了苏轼保持对现实人生的达观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李陵《答苏武书》被萧统系于《文选》“书”类之首。唐刘知己从史迁阙载和风格上首疑作者之伪,苏轼坐实之。近世以来,已成定论。其园有三:仍前贤之成说,伪托苏李赠答诗的波及,李陵其人为俘虏的道德判断所累。本文详考了辨析了作者伪托说理由之妄,论述李陵为《答苏武书》作者之由。司马迁曾园平议李陵其人而罹祸,兹后再元人为李陵置一辞。本文从忠孝的取舍与尴尬角度析李陵降胡之因由,并对《答苏武书》所披露的李陵的心路历程作了勾勒。  相似文献   

13.
许君述贾侍中说字疑义举例朱季海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声,贾侍中说。一读若,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为之隶变则是也...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苏轼的作品具有一种共同的豪迈气象,然而透过豪迈和蚊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宗教情绪,特别是乌台诗案之后,佛家禅宗思想更成了苏轼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成了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共享理念,早已有之。如今,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卓越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读《说文解字》第一部叶斌东汉许叔重所作之《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千百年来被文字、训诂学者视为经典。由于此书没有详细交代编写体例,加之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改易,使得此书有许多的“奥秘”。要充分利用此书,就必须揭开它的奥秘,这就形成了对《说文...  相似文献   

17.
大徐本《说文·糸部》失校证诂常兴华,常耀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展转流传至宋代,大失旧貌.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诏校订,书成付国于监雕板,铉弟锴亦攻《说文》之学,作《说文系作》,故世称铉所校定者为大徐本。系传为小徐本.由宋至明清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悲士不堪赋》,第一,真伪问题.远自明代的胡应麟,近自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后提出质疑,至今未有定论。我们认为“王说”仅以“其辞义未足与公他相称”为由断其非迁所自作,似有待于继续探讨,因为司马迁之赋作仅存唯《悲士不遇赋》,“王说”之“他”当是指《史记》,《报任安书》,但赋辞义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第二,写作时间问题。历来论多以出自司马迁之晚年,但其说都不很具体,因此,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或从其笔法入手,或从其死因入手。细加考究,是否可以将其定为征和二年十一月《报任安书》写就乏后,或稍后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文选》注所引小学书,录之於下,其现存之书如《尔雅》、《说文》、《广雅》之类不录。吕忱《字林》,清任大椿辑《字林考逸》,近李增杰先生又著《字林考逸续补》,二家书余未见。今余所录,不去《字林》,它日将参校焉。《字林》有音切,音有但有音切而无释义之文者。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陆机《豪士赋》的写作时间,学界历来有两种分歧,一认为作于冏生前,一认为作于他被诛杀之后。笔者从齐王冏生前已成为社会舆论批判焦点的历史语境出发,结合对陆机个性与行事作风的分析,比较《豪士赋序》与其所作其他13篇序文风格之隐晦与明晰的差异,考察其与齐王冏有关的4篇作品情感之婉曲与激切的不同,以论,《豪士赋》当作于冏生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