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剩余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波动进行分析,根据其波动情况将1990—2012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阶段.然后采用改进的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两个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频繁,且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粮食单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控因素;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应注意环境保护,发展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耕地保护应严格执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2.
利用剩余法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波动进行分析,根据其波动情况将1990-2012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划分为2个阶段.然后采用改进的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两个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波动频繁,且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粮食单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控因素;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应注意环境保护,发展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耕地保护应严格执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7,(10):1702-1707
选取2004—2014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数据,基于结构调整的视角,对促使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各因素贡献率进行测算分解.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其存在年际间的波动性;播种面积则是保证粮食增产更为稳定持久的贡献因素;结构调整虽能通过挖掘作物间的单产差来促使粮食加权单产的提升,但其对粮食总量增产的贡献率较低,且以粮食增产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模式,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供需矛盾.因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各类作物单产水平,是保证河南省粮食长期以来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依靠市场需求导向来适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解决河南省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8-2011年34年粮食产量数据,基于小波理论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年际变化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南粮食生产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粮食生产变化的周期规律,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总体特征表现为波动中趋于上升.近34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具有多层次的时间尺度结构,存在21年、13年和5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经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分析后得出,在2011年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省粮食生产将处于低产期,但在较长的低产期内会出现短期的粮食高产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 一、我国粮食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亿kg发展到1993年的4564亿kg,基本上解决了11.65亿人的温饱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采取了推广实用技术、改善品种结构、加快农田建设、建设商品粮基地、开垦宜农荒地、增加物质投入、放开粮食价格、扩大规模经营、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等措施,使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的进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分析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效率变化,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较大的是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变化,而制约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因素是河南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未得到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中加大技术推动应用和优化种植规模仍具有较大潜力。因此,加快河南省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是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126个县域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80—2012年河南省县域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结合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测算粮食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县域粮食单产波动性增加,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先增大后缩小,县域粮食单产分布由正偏态转为负偏态,集聚程度先增强后减弱;2)县域粮食单产空间自相关显著,粮食单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粮食单产增加量自东向西阶梯性递减,东部平原县域的粮食单产增加显著;3)1980—2012年县域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分异显著,显著高高集聚(HH)类型区集中在黄淮平原东部和冀鲁豫低洼平原东北部,显著低低集聚(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和黄海平原区西部;4)将河南省划分为5个一级、11个二级增产类型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大;河南省总增产潜力约为1.27×107 t,黄淮平原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豫西山地丘陵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区。  相似文献   

8.
组织科学、合理的粮食物流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十分关键。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粮食物流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河南省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优势和劣势,在借鉴国外粮食物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物流主体、行业协会等方面提出构建河南粮食物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4.91亿吨,提高3.35倍,解决了12.6亿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眠目的成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供给不容乐观,预计2000年人口达到13亿,2030年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2亿吨和7.34亿吨,这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建国50年来粮食发展的情况,从粮食地位,深度开发,科技兴粮,开源节流,人口控制五个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综合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省域尺度上,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 t,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 2) 从地级市看, 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 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 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 3) 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 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 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 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 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04—2013年这10年中,河南粮食连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粮食生产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种粮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粮食生产效益上升的幅度,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接近极限,增产压力较大;粮食主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基本上还是靠天收粮;土地流转总量不大,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偏低,等等。对此,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控制农资涨价幅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建立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体系。总之,只有充分利用粮食生产这一大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查洪德,河南内黄人。1957年11月生,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殷都学刊》主编,安阳师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2005年调南开大学文学院。先后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等。1999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第一大省,也是人口第一大省,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责任.如何在保证不削弱农业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是河南省一直探索的目标.在河南省积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粮食生产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委     
孙中原(1938-),河南省郑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于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逻辑研究生班。1961-1964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师从汪奠基、沈有鼎、金岳霖、周礼全等,专攻中国逻辑史和中国古代文献。1971-1979年调至清华大学哲学教研室讲授哲学。1980年调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逻辑学、逻辑史、诸子学、中国哲学。社会兼职: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大典·哲学典》编委,《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以DEA-Malmquist模型测算的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升高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粮食生产技术进步1个单位,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0.38 t/万元;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削减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明显;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化肥、农药施用效率。为此,要积极发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功能,因地制宜推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重点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不断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和农药施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区域,稳定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有效供给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根据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区域发展的现状,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粮食消费需求、保障粮食有效供给、解决粮食生产制约因素4个角度,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地位,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杨朝兴 《创新科技》2014,(23):14-16
土地流转是涉及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土地流转总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粮食生产核心区有序流转土地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未来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政策、科技和基础设施三大支柱。"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5月21日回应"中国粮食威胁论"时表示。毕美家说,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治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河南省11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站点及分区降水变化趋势、突变点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8年期间,河南省的112个站点中,67.9%站点降水量呈下降趋势,32.1%呈上升趋势,全省各站点气候倾向率主要位于-28~24 mm/10 a;河南省5个分区年降水量中,仅豫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分区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在整个研究时域内经历了2.5次左右丰-枯交替循环变化;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和漯河市临颍县一带,近59 a降水重心有明显向东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个以解决谷物类粮食机械烘干、长期贮藏为内容.包括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谷物的现代化干燥、仓贮设备的研究制造、推广使用,和粮食运输、港口建设的计划—"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已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八五"规划的重点积极推行.预计3—5内,"卖粮难、贮粮难"的问题不仅将大大缓解而且可彻底解决.我国的四条国有粮食流通"走廊"将同时建成,粮食运输亦由袋装为主变革为散装为主.实现与世界粮农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