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德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显性化”的观点,指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中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三大领域的改造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立体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课程是学校作为整体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总和,是学校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整体性教育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3.
余玲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82-82,86
高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一直是理论界和高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加强对校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学校制度文化等文化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整合社会和家庭德育力量,发掘新的隐性德育课程等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浅显建议,希望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高校隐性德育的把握基础上,对高校隐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课程,高校隐性德育和渗透性德育进行了粗浅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永华 《科技信息》2007,(13):40-41
德育的隐性课程在理论上已有很多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隐性德育课程很少,有时也是一阵风而过。是什么因素导致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夭折?本文在分析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作用基础上,考虑我国教育观念、教师权责关系、社会保障、方法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得出我国隐性课程之所以处处受阻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不开,从而试着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作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7.
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瑄 《科技信息》2009,(15):142-142
渗透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必须从学校显性课程、学校物质层面、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等几个领域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对德育问题的两点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工作投入强化而实效不力的成因,若从课程层面反思,则隐性德育课程问题上的疏忽无疑是其深层次内在根源.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德育课程,它包括正式课程与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而德育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若从目标层面反思,则德育程度目标的匮之无疑是其内在深层次根源.故在继续发挥内容目标的传统与优势的前提下,德育程度目标的导入并与内容目标相匹配,至少在德育目标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层次性与累积性、以及共通性方面会有所建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今令人堪虞的德育方式与现状,注重隐性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隐性德育是指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具有渗透性、潜隐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在教育载体中的渗透进行隐性德育,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章登科 《科技信息》2009,(34):165-165
隐性课程在教育和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主要存在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这三个领域中,它对学校的教育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着手,论述了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以及校园建设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院校数量增多,学校规模扩大。然而高职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势,本文从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教学方式,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德育课程改革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它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学校德育实践需要的是生活化的德育大课程,它包括社会道德文化系统、学校道德生活系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系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走向全景式、循环式德育大课程是德育课程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回归生活场域的应然所向。  相似文献   

15.
语文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下位概念。语文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正规的语文课程之外,通过施教者有目地的计划和组织,从而形成对学生能够施以教育作用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的隐性课程理论,对语文隐性课程作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隐性德育是相比显性德育而言的,是指实质上进行着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传递与道德灌输,形式上却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这种外在的价值干预的教育活动。美国德育具有鲜明的隐性特质。从美国的文化传统、德育的主导理论与实践以及德育实现的社会环境支持系统几个方面去剖析,可以深刻把握美国德育之所以隐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显性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本文探讨了隐性课程具有的德育导向、启智陶冶、行为规范教育功能,以及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构建和教育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科技资讯》2013,(26):181-182
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二者需要协调发展和互为补充.然而,体育显性课程一直以来受到体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而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此,本文对体育隐性课程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的原则,进而探讨了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隐性课程的开发研究越来越为人们关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利用隐性课程这一优势,可以为培育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热点,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者视角回顾、总结学校层面上的隐性课程建设取得成就,可以为民族院校隐性课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月琴  程和平 《科技资讯》2012,(34):231+233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训练、心理咨询来进行的,一般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而充分挖掘隐性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发应用好隐性心理课程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