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采用地震技术来研究储层,虽然提高了岩性预测精度,但由于无法精确描述储层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之间关系,导致针对隐蔽油气藏部署的探井成功率较低.因此,合理高效地处理与解释地球物理信息,来解决储层预测问题是当前储层研究的核心.以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通过井震模式判别技术,在井资料较少区域,预测每一地震道地下地质组合;并以四级层序单元为最小单位提取储层厚度,实现了去除强地震反射轴屏蔽影响的,接近单砂体级别的精细储层预测.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具有稳定的强反射轴屏蔽下的储层横向变化的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提高碎屑岩油层沉积微相图的制图精度,并增强其横向预测性,以满足油气藏开发的需要,在大庆长垣葡北油田二断块,针对葡萄花油层中声波曲线不能有效区分储层与围岩,探索出了一套单井相与拟波阻抗地震反演数据结合沉积微相制图方法。该方法通过各种测井曲线储层敏感性交汇分析,找出储层敏感性测井曲线为自然电位曲线,并将其转换为阻抗值量纲的曲线,提取出高频部分,与原始波阻抗曲线低频部分合并,形成能反映储层变化的拟波阻抗曲线。然后,将重构拟波阻抗曲线用于地震反演。依据地震反演预测结果,分沉积单元精细调整拟波阻抗砂泥岩的门槛值,使阻抗体所反映的砂体厚度与测井解释砂体厚度纵向上具有最优的符合率,绘制各沉积单元砂岩厚度的平面分布。在绘制沉积微相图时,井点根据其单元所属的相带类型进行外推,井间微相由砂体厚度和形态确定,利用反演信息确定河道宽度,反演的波阻抗切片确定各沉积微相发育形态。最后,进行单井沉积相校正,完成各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图。该方法强调单井相与地震拟波阻抗反演数据的结合预测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新的制图方法精度高、实用性强,能有效推动油气藏精细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3.
葡南油田葡一组油层属薄差储层,用普通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解决薄砂体识别精度低的问题。在忠实于原始地震反射的波胆抗反演数据体基础上,针对本区自然电位曲线对砂泥岩识别明显、深侧向电阻率曲线对含油性判别较好的特点,结合构造建模、小层精细划分和对比,利用地质统计和建模技术,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并同位协同波阻杭反演结果进行自然电位和深侧向电阻率体的岩性模拟,建立储层岩性预测模型。模拟结果的地质统计特征与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相符,用新完钻的18口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砂体预测厚度符合率达78%,能够较好地解决油田薄砂体储层横向预测难题。  相似文献   

4.
建南地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含气储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南地区须四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地层,其中砂体较厚、砂泥岩互层较多,但储层较薄,尤其是地震响应不清晰,为含气储层的预测增加了难度。为此,以工区储层地质特征为指导,从单井岩石物理分析入手,结合采用叠前弹性反演和AVO分析方法对该区须四段的含气储层分布进行综合预测。储层预测分析表明,本区须四段的储层敏感属性参数对为纵波阻抗(Zp)与纵横波速度比(Vp/Vs),经两者融合的储层因子属性的正高值区可解释为储层砂体的有利发育区;须四段气层主要表现为第Ⅳ类AVO异常响应特征,且该层含气敏感属性为泊松比(PR)、流体因子(FF)、相对纵波速度(DVp),并将三者叠加的烃类因子属性的负异常区域解释为储层有利含气区。最后经综合预测可知,须四段含气储层有效厚度分布在28~80 m之间;且在建35-2井、新店1井周缘区域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2018年底,川西南永探1井在二叠系钻遇火山岩储层,日产22. 5×104m3/d工业气流,使四川盆地火山岩成为目前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但由于钻井较少,研究程度低,火山岩厚度及岩相分布规律不清。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精细标定井下火山岩岩相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及层拉平剖面,建立了川西地区火山岩岩相地震识别模式。川西南地区有三种岩相,分别为火山岩喷溢相、火山岩溢流相和火山岩沉积相。通过对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对比解释火山岩顶底界面,预测出川西地区火山岩岩相和厚度分布。综合顶部构造背景、火山岩相分布特征、钻井井下油气显示情况等因素,确定出川西南成都-简阳-三台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对于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T_1j~(2-1)-T_1j~1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单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勘探难度较大.综合考虑T_1j~(2-2),T_1j~(2-1)和T_1j_1地层的地质特征,通过地质、测井进行合成记录层位标定,建立正演模型, 探讨了旺隆及周边地区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提取了地震属性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中-强振幅、同相轴下拉、同相轴分叉、频率降低现象代表储层发育.地震属性分析结果表明太和、旺隆地区储层较发育,这与钻井显示较吻合,说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出该套储层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含油气地层主要以沙一段夹杂于灰质砂岩中的疏松砂岩条带为主,结合沉积相分析认为,受到多期物源以及沉积变化的影响,该油藏具有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采用反演、属性分析等方法无法对该薄互层油藏中有效储层厚度变化进行准确刻画。针对这种薄夹层储层,结合测井、岩心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分析发现在围岩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地震响应特征与有效储层厚度之间存在单调变化关系,根据这个特征,建立不同围岩厚度条件下的储层厚度-属性模板,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结果实现对研究区有效储层厚度变化的预测。结合区域研究成果与储层预测,车排子东缘沙一段主要可划为两套不同类型沉积,有效储层的分布特征主要受两种沉积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南部R字井斜坡带泉四段属河流相沉积,储层为超低渗透储层,埋藏深,物性差,砂体薄,横向上变化快,优质储层位于河道主体部位。但由于受泉四段T2强反射界面的影响,掩盖了下伏泉四段I砂组储层的部分有效信息,从而加大了储层预测难度。通过建立不同围岩组合、不同砂体厚度的地震正演模型,明确了泉四段河道砂体与地震反射振幅、频率等属性的相关性。以地震沉积学的理论为依据,井震结合,重新解释砂体包络面,优选与河道砂体厚度变化相关性好的敏感属性,预测河道砂体储层展布规律。该方法对于薄层、非均质储层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频变属性进行深层致密碎屑岩气藏含气性检测是重要攻关方向,但是影响地震频变特征的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对控制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实际地质情况为约束,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对影响致密碎屑岩气藏频变特征的埋深、岩性、储层厚度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利用实际地震资料对地震频率变化率和日产气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 对于埋深较大的深层致密碎屑岩气藏,埋深、地层韵律性、岩性等因素对地震频变特征影响较小,储层厚度和含气性是影响地震频变特征的主要因素,地震频率变化率与日产气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针对某一具体目的层,储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可以使用地震频变特征预测储层含气性。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描述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介绍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测井资料,分别对江苏油田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和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将江苏油田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给出了各类流动单元参数及物性特征参数.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分析了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及其与沉积微相、隔夹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质综合分析,明确了陈家庄地区馆下段地层超覆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主要受古地貌、地层超覆边界、岩性变化及储盖组合的控制,而地层和储层空间分布的定量解释是制约地层超覆油藏勘探的关键。根据该区馆下段地层超覆油藏的地质特征,应用相适应的勘探技术,对储层进行了定量分析,即应用残余厚度法、地震沿层切片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古地貌特征及地层超覆线的位置;应用实际地质模型进行了正演计算,用来确定地层超覆上倾尖灭位置;在精细的测井资料校正基础上进行了测井波阻抗约束反演,用来确定储层厚度和预测孔隙度。应用上述技术方法最终完成了研究区储层厚度的定量解释、储层平面分布和储层孔隙度的预测,探明了馆陶组地层超覆油藏的规模,控制含油面积为33.2 km2,储量为4.740×107t;累积探明含油面积为20.6 km2,储量为2.807×107t,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的特点,以嘉陵江组一段为例,在地层对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波阻抗反演工作,并结合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JP〗征确定波阻抗反演结果解释方案,进行储层解释,预测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依据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优选相关地震属性,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预测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最后综合地质、储层预测、孔隙度预测的结果提出有利勘探目标区。结果表明,该套方法比较适合对研究区的地质解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刘斌  董旭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1):4536-454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纵向目标层系多,构造幅度低,储层微断裂发育、非均质性强、预测精度低,岩溶孔隙及断缝尺度小,难以识别。为此,在该地区系统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目标处理、综合解释一体化技术攻关。基于地质效果优化采集方案设计,采用小组合、适中面元、宽方位、高覆盖的观测系统,应用井震联合宽频激发与全节点接收,在保障地震资料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在保真、保幅的前提下,应用高精度融合静校正技术、特色噪声衰减技术及煤层屏蔽下弱信号成像技术,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针对断缝体及上古生界成藏主控因素的地震地质特点,建立了高分辨率储层预测、高精度断裂识别与圈闭描述技术,最终形成了一套黄土塬高质高效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体系。将该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HS工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4.
岩石物理解释图版通常应用于储层岩性及流体定量预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时移地震则常应用于油藏监测及剩余油气的定性或半定量的解释。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深入,对剩余油气分布的认识精度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需求,探讨了一种利用时移地震信息对剩余油气进行定量解释的方法。通过构建油藏流体特征参数(如流体饱和度、压力等)的变化与时移地震敏感参数变化率的关系图版,将表征某个静态时间点的岩石物理解释图版换为一种随流体变化的动态物理解释图版,从而实现了对剩余油层厚度及分布的定量解释,降低了解释多解性。在S油田应用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剩余油厚度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高,有效指导了研究区生产井井位优化,降低了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15.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塔中白云岩岩溶储层地震正演模拟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塔中地区埋深在5 000 m以下白云岩岩溶储层发育的类型和特点,通过建立的2种随机地震地质模型和1种实钻井随机模型,采用弹性波传播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模拟方法,分别模拟了基于实际介质模型条件和当岩溶储层孔缝洞内充填物性质发生变化时的地震波场响应.结果表明,对于单层储层厚度大于7 m、子波频率为20~30 Hz的地震响应表现为弱反射能量或呈现峰-谷-峰似串珠状的弱反射特征,当充填物性质由致密到疏松、流体含量增多或子波频率提高时,其串珠状反射能量和强度也明显增强.另外模拟结果还揭示,地震对大于7 m的单层储层厚度的分辨能力远大于存在薄夹层的具有相同叠加储层厚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及顶面起伏形态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储层地质及地震波形特征,有效识别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利用基于沉积模型的地震反演处理和精细解释方法,高精度识别奥陶系风化壳顶面起伏形态。结果ZB区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及顶面起伏形态的识别解释结果与地质综合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开发井的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符合程度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论奥陶系风化壳侵蚀沟谷和顶面起伏形态的有效识别为马五1 2(O1m51 2)地层厚度、储层物性及含气性预测提供了可靠保证,为气田开发部署和井位优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 段为重要的勘探层位和主力产气层。在野外露头分析、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山西组2 段早中期研究区受海相作用影响,山32、山22 期发育河控-潮控三角洲,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泥炭沼泽和分流间洼地,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潮汐砂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山12期海水沿东南方向推出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在陆相湖泊背景上发育河控-湖泊三角洲。古地理条件的不同使其砂体类型及储集性能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米脂-子洲及塔湾-高桥地区山32段储集砂体受海相环境改造彻底,在岩性特征、砂体厚度以及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南坡深层潜山勘探程度较低,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有利烃源分布是制约其勘探的重要成藏因素。首先从孔二段烃源岩的岩性颜色、生烃潜力地化指标、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生烃潜力及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背景及孔二段地层发育特征,利用地震资料对孔二段烃源岩有利烃源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通过已钻井分析,建立了南坡深层潜山成藏模式,并在其指导下,结合孔二段有利烃源分布,对东营凹陷南坡深层潜山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