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给出了用模糊技术来识别汽车类型、客车载客量和货车吨位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新型梯度强度立柱结构,使侧翻时客车立柱不同位置的强度与受力匹配.对梯度立柱分析表明:新型梯度强度立柱结构明显提高了客车侧翻安全性能.结合最优拉丁方实验设计和径向基近似技术,构建了设计响应的高精度近似模型,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其寻优.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梯度强度立柱结构的强度与壁厚的合理匹配,不仅使得客车的侧翻安全性得到较大的改善,而且达到了客车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客车车身骨架三维设计在参数化方面无突破性进展,基于生物学细胞概念,提出一种客车车身参数化方法,即由拓扑结构相同的标准模块衍生各种不同的功能模块,从而完成客车车身骨架的参数化设计,并结合PRO/E软件进行阐述,为客车车身之平台化、模块化、协同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客车设计相关法规,考虑到制造工艺性和轻量化要求,对承载式车身6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结构设计,并在UG NX5.0中建立了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将该数字化模型导入到ANSYS12.1软件中,就弯曲、扭转、紧急刹车等不同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检验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是否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强刚度条件要求,也为改进设计中有的放矢的提高其结构强刚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用有限单元法分析客车车身结构强度和结构优化设计,建立了力学模型,改进了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组合结构优化程序SOP,推出了一种关于客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的有效的新程序。经过5次迭代,车身骨架自重减轻了14%。  相似文献   

6.
针对承载式车身结构的客车在正面碰撞中安全性较差的问题,结合有限元网格变形技术对客车前端管梁结构进行碰撞安全性和轻量化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了客车碰撞分析有限元模型并对碰撞后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在正面碰撞中吸能量占比较大的管梁结构作为优化区域,以选取出的管梁截面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引入驾驶舱4个关键位置的侵入量、前端结构的吸能量、峰值侵入速度和设计区域总质量作为优化响应,通过灵敏度分析得到各设计变量对优化响应的贡献度值,基于熵权法和TOPSIS综合权重方法,筛选出对优化响应综合贡献度较高的设计变量,最后结合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响应面法(RSM)和NSGA-Ⅱ算法对客车前部区域结构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后,驾驶员胸部生存空间提升6.28%,腿部生存空间提升9.7%,选取点峰值侵入速度降低6.1%,客车前端吸能结构吸能量提升8.3%,同时实现客车前端结构质量减轻15.187kg,减重率为6.58%。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车联网平台下进行需求响应式公交的调度方法研究,为出行者提供提前、实时双重预约模式下的高品质运输服务。首先进行调度目标和方法设计,然后平衡供给与需求两方的利益,充分考虑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建立静态和动态两阶段的调度模型,分别运用遗传算法和精确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在实例分析中运用2种不同车型验证了所构建调度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载客量较大的车型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较优,但载客量较小的车型能更好满足乘客的乘车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8.
提出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模块重构设计,结合结构优化方法开展客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通过车身模块化减少灵敏度分析时的设计维度,并基于各子块厚度对车身扭转刚度的灵敏度系数进行车身的模块重构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整车的强度,验证该方法对客车车身轻量化设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客车车身的质量降低了460 kg,最大应力减少了14.26%,且降低了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铁路通用客车车体的结构特点.以I-DEAS集成化软件所提供的OPEN Language为二次开发工具,以Visual C++ 6.0为人机交互界面开发辅助工具,在Windows 2000/XP环境下.通过编程实现对I-DEAS的二次开发,设计了一个三维铁路客车梁柱布置参效化设计系统.该系统提高了客车车体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较好地满足了铁路客车技术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铁路客车检修过程中,对检修过程、检修数据、检修信息、检修质量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较详细地论述了系统的设计、结构、功能、主要特点和系统数据库设计。设计该软件系统的目的是针对目前铁路客车坚信修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对客车检修生产作业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公交优先的理念及公交专用道等设施的发展对NOx等污染物的减排有重要意义,基于车辆、道路、交通等因素的仿真模型成为研究公交车辆污染排放的最有效工具。本文以城市公交车辆NOx排放为研究对象,围绕公交车辆、公交专用道、公交站台三个方面对当前研究领域应用的主要排放模型进行了整理,得出如下结论:当前仿真模型的发展要求需要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微观模型和多种模型及算法的组合,使仿真过程和结果精准化;大量模型研究为揭示公交车辆单车排放特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耦合多要素的模型研究是当前仿真分析的主要方向;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有利于改善公交车辆的工况并减少排放,相关模型的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排放效益;扩散模型和微观模型等大量用于站台、道路等的优化设计,确保接送乘客的效率提高并减少NOx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常规公交的出行服务质量,建立了考虑车内拥挤状态的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通过量化车内拥挤状态,给出各拥挤状态下的乘车成本;建立了线路各区间的拥挤状态转移函数.考虑乘客的车内拥挤状态感知,建立站点乘客随时间的上下车数量的度量模型;构建乘客出行成本度量模型,以乘客出行成本与车辆运营亏损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模型对等待成本有着“补短板”效果,对乘车成本有着“削峰”效果,即通过增加乘客到站量小站点的等待成本,降低乘客到站量大站点的等待成本,削弱乘车成本峰值的手段,达到总成本最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具有服务频率高、客流需求大、运行环境复杂等主要特点,公交车辆之间串车、交叉口延误、站点延误等问题较大,严重影响了公交系统的运输效率以及服务可靠性。公交优先控制是降低公交车辆在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的有效方法,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考虑公交车辆的通行效率需求,欠缺考虑公交车辆之间的串车以及交叉口下游站点由于泊位数不足而导致的排队延误问题。本研究基于车路协同环境提出了一种公交车队运行速度调控方法,让公交车辆以协同车队的方式主动适应信号配时相位;同时,对协同车队引入准入规则,使得协同车队同时满足串车预防与下游站点停靠泊位数约束的双重要求。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显著降低信号控制交叉口公交车辆停车延误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同一线路公交车辆的串车现象以及站点排队进站情况,实现了公交运行效率与可靠性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绿波带控制,提出了被动式公交绿波带协调控制,以降低多数公交乘客在干道上的延误.首先,改进了传统绿波带的设计方法,考虑了初始排队和公交站台对绿波带的影响;其次,基于公交车辆停靠站影响,提出了公交绿波带设计.最后,统筹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综合效益,建立了传统绿波带和公交绿波带的综合控制策略,以降低整个干道上的总人均延误.以济南市经十路为例,利用VISSIM微观仿真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证明:相比于传统绿波带,改进的绿波带能够降低社会车辆延误,而新建立的公交绿波带和综合绿波带均能显著降低公交车辆在干道上的延误和停车次数,并减少整个网络中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的总人均延误.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个反映城市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上车人数的基本状况及其收入情况的数学模型。首先,以昆明市运行状况较好的某条公交车线路作为对象,在抽样调查上车人数的基础上,我们将一天的运行时间划分为四段,每个时间段内的上车人数近似于服从正态分布。其次,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每个时间段内的上车人数分布的密度函数。最后,得到了该公交线路在每个时间段内的平均收入,一天的和一个月的总平均收入,结果与公交车公司的实际收入比较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公交停靠站站长及公交车在站停靠乘客上下车的过程,考虑交叉口与公交车站距离过近致使公交车成簇式到达对停靠站的影响,并改变站台容纳数和乘客到达数量得到相应的公交车站内站外延误。对模拟得到的延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公交车成簇式到达时,站台容纳数的增大并不能根本改善公交车在站延误,且使公交车站内延误增大。模拟结果说明公交车在停靠站的到达状况对公交车在站延误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公交停靠站的改善应充分考虑交叉口对公交车行车及停靠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交实时到站数据是乘客出行行为分析的基础,但是现有公交运行数据存在到站时间缺失问题。以公交实时到站数据为基础,结合公交车辆的运行特性以及拥堵传播特性,建立考虑多因素加权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对公交车辆的到站缺失数据进行填补。填补后的到站时间能够更详细地描述车辆运行过程,得到更精确的车辆到站间隔。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地面公交运行数据进行补全,得到了修正的时刻表,并对公交运行间隔与串车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公交实时到站数据是乘客出行行为分析的基础,但是现有公交运行数据存在到站时间缺失问题。以公交实时到站数据为基础,结合公交车辆的运行特性以及拥堵传播特性,建立考虑多因素加权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对公交车辆的到站缺失数据进行填补。填补后的到站时间能够更详细地描述车辆运行过程,得到更精确的车辆到站间隔。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地面公交运行数据进行补全,得到了修正的时刻表,并对公交运行间隔与串车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在总线数小于min(存贮器模块数目,处理机数目)的情况下,多总线多处理机系统的有效存贮器带宽性能。提出有效存贮器带宽的概率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仿真与其它模型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当前微型计算机常用总线的异同点,对ISA总线,EISA总线,VESA总线及PCI总线的各方面指标做了系统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