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食物控制的陆生蜗牛碳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秀  顾兆炎  吴乃琴  许冰 《科学通报》2006,51(20):2410-2416
陆生蜗牛壳体化石碳酸盐(文石, CaCO3)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已被用于解释过去古植被C3/C4光合作用类型的变化, 但是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是否取决于其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直是争议的问题. 对黄土高原等地现生蜗牛软体躯干有机碳和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组成测量表明, 壳体文石无机碳同位素δ13Ca分布范围为-13.1‰ ~ -4.3‰; 对应的软体躯干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分布范围为-26.8‰ ~ -18.0‰,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δ13Ca = 1.021 δ13Corg + 14.38; R = 0.965; N = 31), 壳体文石13C相对于躯干平均富集(14.2 ± 0.8)‰. 由于蜗牛软体和食物碳同位素组成一致, 这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陆生蜗牛壳体碳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食物的同位素特征和潜在生态背景. 进而认为: (1)蜗牛碳酸盐壳体中的碳主要来自于蜗牛代谢(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2) 蜗牛休眠、壳体封闭时期壳内CO2与体液HCO3-之间碳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 蜗牛活动时期CO2的释放, 壳体文石形成, 碳同位素动力分馏作用发生, 导致壳体文石13C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同位素平衡分馏值.  相似文献   

2.
梅虎  孙立力  周原  熊清  李志良 《科学通报》2004,49(15):1503-1506
选取非典型肺炎病毒(SARS-CoV, NC 004718)和其他6种冠状病毒共计100个编码蛋白为样本, 从172个变量中经逐步回归选取23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 = 0.645, 交互检验R2cv = 0.375. 剔除4个异常样本后, 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 = 0.743, 交互检验R2cv = 0.543.  相似文献   

3.
以有机胺(乙二胺, 1,3-丙二胺)以及碱金属离子Na+做结构导向剂(SDA),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3种新型开放式结构的复合磷酸草酸铟(Ⅰ~Ⅲ), 并进行了结构及性质表征. 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Ⅰ, Na[InPO4(C2O4)0.5]·H2O. Ⅱ, [C2N2H10]0.5[InPO4(C2O4)0.5]. Ⅲ, [C3N2H12]0.5[In2(PO4)(HPO4)(C2O4)]·H2O. Ⅰ~Ⅲ合成中所用的结构导向剂均位于孔道中. Ⅰ在Na+为导向剂条件下合成得到, 它的结构是由InO6八面体与PO4四面体共用顶点连接成四元环磷酸铟层, 层与层之间由草酸基团C2O42-连接. 这一结构在a, b方向都具有八元环孔道, 为三维交叉孔道结构. Ⅱ的结构与Ⅰ类似, 不同的是, 它的客体分子是质子化的乙二胺而非Na+. Ⅲ中, InO6和PO4的连接形成双六元环二级结构单元(SBU), 这些二级结构单元之间通过草酸根连接, 在c方向产生了环形十六元环直孔道. 这三种磷酸草酸铟晶体数据如下: Ⅰ, 三斜, 空间群: P-1 (No. 2), a = 5.5662(17) Å, b = 6.454(2) Å, c = 8.966(3) Å, α = 102.609(4)°, β = 107.319(3)°, γ = 94.426(4)°, V = 296.56(16) Å3, Z = 2, M = 294.81, ρcalcu = 3.301 g/cm3, R1 = 0.0275, wR2 = 0.0731. Ⅱ, 三斜, 空间群: P-1 (No. 2), a = 5.653(4) Å, b = 6.627(4) Å, c = 9.391(8) Å, α = 70.788(8)°, β = 75.836(12)°, γ = 89.681(9)°, V = 321.1(4) Å3, Z = 2, M = 283.85, ρcalcu = 2.936 g/cm3, R1= 0.0664, wR2 = 0.1572. Ⅲ, 正交, 空间群: Pccm (No. 49), a = 10.350(2) Å, b = 12.190(2) Å, c = 13.000(3) Å, V = 1640.2(6) Å3, Z = 4, M =272.32, ρcalcu = 2.206 g/cm3, R1 = 0.0691, wR2 = 0.1831.  相似文献   

4.
宁有丰  刘卫国  安芷生 《科学通报》2006,51(15):1828-1832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剖面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和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该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SOM)变化范围为−23.8‰~−20.2‰, 间冰期偏高, 冰期偏低. 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变化范围为−8.5‰~−3.6‰, 但总体显示出与δ13CSOM值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δ13CTC值在冰期偏高, 而在间冰期偏低. 土壤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同位素的差值(Δδ13C)的变化范围为14.1‰~19.4‰, Δδ13C值的大小反映了源区原生碳酸盐物质在全岩碳酸盐中所占相对比例的多少. 据此, 计算了西峰剖面源区碳酸盐的贡献: 在黄土沉积阶段, Δδ13C值较大, 源区碳酸盐与次生碳酸盐的相对比例最高可达6:4; 而在古土壤(弱古土壤)阶段, Δδ13C值较小, 原生碳酸盐物质的相对比例低. 同时, 由于风尘颗粒包含了原生碳酸盐物质, 研究认为黄土沉积中的Δδ13C值变化指示了粉尘对黄土高原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5.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玉梅  刘东生 《科学通报》2003,48(5):486-490
对最近250 ka大荔地区两个剖面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讨了影响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的因素及其古环境意义.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与磁化率的变化基本同步, δ 13CSC曲线的负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古土壤发育期. 研究认为, 植物成因CO2的介入会导致δ 13CSC值降低, 降低的幅度主要与古植被发育程度和古湿度有关,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可能仅影响其次一级的变化. 低 δ 13CSC值大体上指示了植被相对丰富、气候湿润的环境状况. 倒数第2次间冰期以来, 大荔地区植被发育最差、最干旱的时期是L2的黄土堆积期; 而植被最为丰富、气候最湿润的则是末次间冰期. 发生在MIS(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即 40~30 kaBP的青藏高原“高温大降水事件”的水文效应已波及气候相对湿润的关中地区, 对当地植被和湿度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湘西沃溪Au-Sb-W矿床中白钨矿Sm-Nd和石英Ar-Ar定年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利用白钨矿对金属矿床进行了Sm-Nd同位素定年. 研究结果表明, 湘西沃溪Au-Sb-W矿床中白钨矿的Sm, Nd含量较高, Sm/Nd值较大. 在147Sm/144Nd-143Nd/144Nd图解中, 浸染状白钨矿样品呈良好的线性分布, 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402±6 Ma, εNd(t)值为−30.7. 该矿两个石英样品的40Ar-39Ar年龄谱均呈“马鞍型”, 样品的最小视年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基本一致, 其最小视年龄(420±20和414±19 Ma)与白钨矿的Sm-Nd同位素数据相当吻合. 白钨矿的Sm-Nd年龄和石英Ar-Ar年龄均表明沃溪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晚期, 这与湖南雪峰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和一些金锑钨矿床的同位素年代数据相吻合. 白钨矿的初始εNd值异常低, 远低于湖南元古宇地层的相应值, 成矿流体中的Nd很可能来自下伏的更老的陆壳基底. 对该矿成矿时间的厘定和对其成矿物源的制约为进一步认识其矿床成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康博南  王立铎  邱勇 《科学通报》2004,49(16):1611-1613
将3种不同分子量的MEH-PPV用于制备ITO/PEDOT/MEH-PPV/Ca/Ag聚合物光伏器件. 分析了分子量对器件光伏特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大分子量的MEH-PPV可以减少器件的串联电阻(Rs), 提高短路电流; 小分子量的MEH-PPV可以增加器件的泄漏电阻(Rsh), 提高开路电压. 当MEH-PPV的重均分子量Mw = 6×105时, 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η)最高.  相似文献   

8.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与微生物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碳, 孔隙水中的SO42−, 以及沉积物中的DNA和类脂化合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红枫湖沉积物有机碳的含量(23.3~76.8 mg·g−1)从上到下呈下降趋势, 0~8 cm含量最高. 沉积物孔隙水中SO42−含量为0.89~40.50 mg·L−1, 表层4 cm深度内迅速下降至12 mg·L−1, 4 cm后基本不变. 硫酸盐还原指数代表硫酸盐还原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强度, 表征SO42−作为一种电子受体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被利用的程度. 对硫酸盐还原指数SRI的计算表明有机质保留年限为14年, 与孔隙水中SO42−含量相对应.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凝胶图像显示, DNA在0~9 cm含量相对较高, 9 cm后相对较低, 与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和SRI值一致, 表明微生物在湖泊沉积物有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缺氧条件下, SO42−是重要的电子受体被微生物利用;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分析为分子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能为湖泊营养元素循环及湖泊富营养盐化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墨西哥湾海底沉积物中检测到一组含有1~5个不饱和双键、不规则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烯烃(PMIΔ)系列化合物, 其在色谱图上分布在nC22 ~ nC24之间. 这些化合物具有极负的碳同位素组成, δ 13C比值在−86.7‰ ~ −115.5‰之间, 而与其伴生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比值在−28.4‰ ~ −34.6‰之间. 这些化合物是海底甲烷古细菌厌氧氧化活动所产生的特征生物标志物, 指示着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或有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  相似文献   

10.
应用真空击碎释气进样和静态同位素比值质谱测量技术, 测定安徽省女山和广东省英峰岭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地幔矿物的巨晶捕虏体(单斜辉石、石榴子石和钛铁矿3种巨晶)中He和Ar同位素组成. 结果表明, 中国陆缘上地幔的3He/4He值为7.99~8.58Ra, 具有MORB型地幔特征. 而40Ar/36Ar值为313~909, 显示地幔氩与大气氩二元混合的特征. 海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把海洋沉积物带入陆缘地幔, 是造成二元Ar同位素混合的地球动力学因素. 发现在钛铁矿巨晶中含有丰富的地幔流体包体和惰性气体.  相似文献   

11.
锰钾矿(KxMn8-xO16): 天然活性八面体分子筛(OMS-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安怀  高翔  秦善  王长秋 《科学通报》2003,48(6):615-618
经重新鉴定, 确认湘潭锰矿床中大量产出锰钾矿(KxMn8-xO16). 其胶体沉积成因的单斜晶系锰钾矿中MnO2含量在90%以上, K2O含量大于3%, 含水量为2.2%~3.1%, 类似于沸石含水量. 其晶胞常数a0 = 0.9974 nm, b0 = 0.2863 nm, c0 = 0.9693 nm, β= 91.47° . 由[MnO6]八面体双链构成较大的假四方孔道孔径为0.462 nm×0.466 nm, 并由K+充填在其中. 锰钾矿中大多数锰为Mn4+, 少量Mn3+替代Mn4+与孔道中K+离子数相匹配. 这不仅改变了近一个世纪对于该锰矿床氧化型矿石矿物组成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丰富的活性八面体分子筛(OMS-2)的矿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赵平  马玲  孙谷畴  饶兴权  蔡锡安  曾小平 《科学通报》2005,50(15):1620-1626
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森林碳吸收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根据已有的Sap Flow(树干液流)研究积累, 结合稳定性碳同位素(13C)测定技术的应用研究, 通过严格推导, 提出整合冠层气孔导度和13C甄别率测量森林瞬时碳同化率的方法, 即通过准确测定液流密度求得冠层平均气孔导度gc, 将13C甄别率(Δ)和Ci/Ca(胞间CO2/叶片周围空气CO2浓度)的关系以及净光合速率Anet和CO2气孔导度(gCO2)的关系进行整合, 以此来建立D与森林冠层气孔导度和碳吸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在东南极洲冰盖采集的表层雪样品, 分析获得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可溶性杂质——阴阳离子含量、不可溶性杂质——微粒含量, 探讨东南极洲冰盖表层雪的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是研究东南极洲冰盖表层雪的地球化学分区以及不同区域对应的物质来源和水汽输运途径. 研究发现, 从冰盖边缘到内陆, 反映水汽来源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系数S1, d1 (δD = S1δ18O + d1) 的关系在海拔2000 m附近出现转折; 表层雪中Cl-/Na+的重量比值在海拔2000 m以下接近海盐中Cl-/Na+的重量比值, 2000 m以上则高于海盐中的比值达两倍; 非海盐性的Ca2+离子和细颗粒微粒含量在2000 m以上升高. 2000 m以下随海拔增高, 可溶-不可溶性杂质含量减少. 在海拔800 m以下的大陆冰盖沿岸区为高杂质含量区. 结合物质输运过程, 上述特征说明, 在东南极洲冰盖海拔2000 m以上是大尺度经向环流作用区, 物质来源于远源输运. 2000 m以下是中尺度高纬海洋和冰盖边缘带强气旋作用区, 输运的物质来源于高纬海区. 其中, 800 m以下是沿岸气旋作用区.  相似文献   

14.
氯化锂对急性分离的海马CA1锥形细胞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峰  杜会枝  杨频 《科学通报》2006,51(14):1649-1653
研究表明锂盐具有神经保护功能, 但其作用的分子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研究了氯化锂对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CA1锥形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去极化脉冲刺激可以激活两种外向钾电流: 快速激活与失活的外向钾电流IA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 结果表明, 氯化锂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大IA, 其半数增大浓度(EC50)为22.8±5.45 μmol/L. 25 μmol/L氯化锂可使IA的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向负电位方向移动, 但主要影响激活过程; IK 的大小及激活过程均不受氯化锂的影响. 增大IA可使细胞膜超极化, 细胞的兴奋性降低, 从而减少胞外Ca2+的内向流动, 这一过程可能是氯化锂神经保护功能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山东昌乐玄武岩内刚玉巨晶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武岩内刚玉巨晶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国内外文献均未有报道. 对山东昌乐新生代玄武岩内刚玉巨晶研究显示, 其3He/4He为1.13~7.37 Ra, 介于大气比值和MORB比值之间; 20Ne/22Ne为9.67~10.75, 21Ne/22Ne为0.0280~0.0372, 在20Ne/22Ne-21Ne/22Ne图解中投影点沿MFL线和大气比值至MORB比值线分布; 38Ar/36Ar为0.177~0.194, 总体高于大气比值, 40Ar/36Ar为280.9~404.2, 近大气比值但略高; 128~136Xe/132Xe普遍高于大气比值, 其中129Xe明显较大气过剩. 总体看, 刚玉与该区地幔包体、辉石及歪长石巨晶矿物内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 与中国东部许多地区发育的幔源包体和巨晶矿物的He和Ar同位素组成也很相似. 个别刚玉较其他样品具有异常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 认为它曾长期暴露地表受宇宙射线作用所致. 刚玉中的稀有气体继承自其形成环境中的流体, 这种流体代表着俯冲板块脱出的流体与地幔发生混染/交代作用后的一种“地幔流体”. 刚玉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不具壳源比值特征, 刚玉矿物氧同位素组成也未反映出有壳源物质加入, 因此, 研究区刚玉巨晶可能是从幔源岩浆演化出的碱性熔体中直接结晶形成, 壳源物质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黄存顺 《科学通报》2004,49(2):120-124
研究了C2(a3Πu)自由基与NO, N2O, O2, H2, NH3等分子的反应动力学. C2(a3Πu)自由基是由266 nm光解C2Cl4产生的, 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C2(a3Πu)自由基的相对浓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 得到C2(a3Πu)自由基与N2O, NH3的双分子速率常数: kN2O(1.63±0.20)×10&#8722;13 cm3·mol&#8722;1·s&#8722;1, kNH3 = (5.92±1.00)×10&#8722;14 cm3·mol&#8722;1·s&#8722;1. C2 (a3Πu)自由基与NO, O2, H2等分子反应的消耗速率常数: kNO = (5.46±0.10)×10&#8722;11 cm3·mol&#8722;1·s&#8722;1, (1.58±0.16)×10&#8722;11 cm3·mol&#8722;1·s&#8722;1, kH2 < 1.0×10&#8722;14 cm3·mol&#8722;1·s&#8722;1. 对反应分析及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 C2(a3Πu)自由基与NH3和H2反应主要是抽氢过程, 且反应的入口通道都存在一个能垒.  相似文献   

17.
甘肃武都万象洞滴水与现代石笋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中滴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洞穴现代石笋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 发现万象洞内滴水的δ18Odwδ Ddw位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数据建立的地方性大气降水线范围之内, 说明滴水δ18Odw与降水δ18O有密切关系. 利用δ18Odw和洞内中部到距洞口较远处的现代管状钟乳石下部的δ18Omc数据和碳酸盐古温度等式计算的温度范围在8.9~12.4℃之间, 平均值为10.7℃, 其中计算出距洞口较远处8个位置的温度在10.1~12.4℃的范围之内, 平均值为11.5℃, 这个值与洞穴内的观测值(10.99℃)一致, 略低于当地年平均气温(14.4℃), 说明现代石笋形成在同位素平衡条件下, 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近似地反映其洞外大气年均温度.  相似文献   

18.
双核夹心结构铑的氯化物(CpttRh)2Cl2 (μ-Cl) 2 (1) (Cptt = η5-tBu2C5H3)与等摩尔量的AgSO3CF3反 应, 可以形成三氯桥联的离子型化合物(CpttRh) 2 (μ-Cl) 3 [SO3CF3] (2). 进一步与AgSO3CF3反应, 可以得到二氯桥的中间体化合物[(CpttRh) 2 (μ-Cl) 2][SO3CF3]2 (3). 3与双氮配体——吡嗪反应, 制备出四核半夹心结构14元环化合物[(CpttRh) 4 (μ-Cl) 4 (μ-pyrazine) 2][SO3CF3]4 (4).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方法, 表征了所形成的化合物, 并用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方法对化合物24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 2中3个氯桥原子所组成的平面同时与两个环戊二烯所组成的平面平行; 4中四核14元环呈矩形, 其环内孔径为0.3748 nm × 0.7027 nm, 环上两吡嗪组成的平面相互平行, 其平面间距离为0.3510 nm, 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配位聚合物[Cu(NIPH)(bpy)]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热条件下(120℃), 醋酸铜, 2, 2′-联吡啶(bpy)与5-硝基间苯二甲酸(H2NIPH)反应72 h, 得到配位聚合物[Cu(NIPH)(bpy)](1).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配位聚合物1具有类螺旋形链结构, 链间通过弱共价键、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a = 0.95510(19) nm, b = 1.2592(3) nm, c = 1.3737(3) nm, β = 95.13(3)°, V = 1.6455(6) nm3, Z = 4, Mr = 428.84, Dc = 1.731 Mg/m3, Z = 4, R = 0.0297, wR2 = 0.0979. 热重分析表明, 配位聚合物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另外该配位聚合物显示了较强的反铁磁行为.  相似文献   

20.
陕北洛川黄土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伊利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莉  张立飞  王河锦  周力平  陈晶  袁宝印 《科学通报》2004,49(23):2449-2454
利用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峰(XRD)拟合与分解的方法, 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谱(EDX)分析, 发现在洛川黑木沟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S0-L10)的黏土矿物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伊利石, 一种是结晶度差、衍射峰宽且钝的伊利石, 其在<2µm的黏土矿物中的最高含量为55%; 另一种为结晶度好、衍射峰窄且锐的伊利石, 这两种伊利石的含量在剖面上呈明显的互补变化关系. 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 与结晶度好的伊利石相比, 结晶度差的伊利石较富含K+, Si4+, 贫Al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