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探讨HBV基因组前C区 1896位基因变异与宿主机体免疫水平的关系 .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5名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HBsAg ,抗 HBs,HBeAg ,抗HBe及抗 HBc;采用定性PCR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HBVDNA ;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检测发生前C区 1896位基因突变的HBV变异株 ;采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对上述患者外周血的CD4 + T细胞 ,CD8+ T细胞 ,CD3+ T细胞含量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同所设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 5 5名患者中 ,HBsAg(+) ,anti HBs(- ) ,HBeAg(+) ,anti HBe(- ) ,anti HBc(+)者共 2 2例 ,其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在这2 2例患者中 ,有 2 0例被检出为单纯HBV野毒株感染 ,另有 2例被检出为变异株和野毒株混合感染 ;HBsAg(+) ,anti HBs(- ) ,HBeAg(- ) ,anti HBe(+) ,anti HBc(+)者共 33例 ,其中HBVDNA阳性者为 18例 .在 18例HBeAg(- )而HBVDNA (+)的患者中 ,有 17例被检出为HBV前C区 1896位变异株感染 .变异株感染患者外周血CD4 +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有所减低 (P <0 .0 1) ,CD8+ T细胞含量较之健康对照组也有所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HBV的药物在彻底清除病毒方面并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能有效清除病毒,尤其是能有效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大幅度降低HBsAg血清学水平的创新性治疗药物.筛选到一株针对HBV和HBsAg上一个特定表位的鼠单抗129G1,它能持续有效地清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V及HBsAg,有发展为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潜力.为了降低129G1的免疫原性,采用互补决定区(CDR)移植的方式,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对这个鼠单抗进行了人源化,最终得到人源化抗体.人源化抗体与HBsAg的结合活性与嵌合抗体相当,抗体质量浓度为1.45μg/mL时介导THP-1细胞吞噬率达到50%.在HBV转基因小鼠的实验中,获得的129G1人源化抗体能持续有效地抑制血清中HBV DNA及清除HBsA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酶联免疫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adsorbed assay,ELISA)法对2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HBV-DNA.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中,Pre-S1转阴,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酶联免疫分析(enzymelinkedimmuno-adsorbedassay,ELISA)法对22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msechainreaction,FQ-PCR)检测HBV-DNA。结论:在急性乙型肝炎中,Pre-S1转阴,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国产单克隆抗体酶标试剂盒(McAb—ELISA)对广东某地区无乙肝症状的298人作了血清前S_2蛋白及抗前S_2检测,同时检测各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HBVM)及肝功能。全部检测对象肝功能正常。前S_2阳性率7.72%。抗前S_2阳性率5.70%。前者与HBsAg及其它乙肝病毒复制标志(HBcAg、PHSA-R、HBcAg、抗-HBcIgM及HBVDNA)有平行关系,后者则与抗HBs有平行关系。结果提示前S_2可作为一项敏感的HBV复制及传染性的指标,抗前S_2是一项乙肝感染的恢复标志,二者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检测证实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HBV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986例入院的精神病病人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03%、30.80%、3.58%、3.58%、11.50%.结论 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对感染HBV的精神病病人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而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株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 YMDD变异的情况;研究HBV YMDD变异的发生率同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及用药前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观察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8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被分为2组,1组为拉米夫定治疗组50例,另1组为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PCR技术,并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期间的HBV YMDD变异发生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组在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组在用药52周时的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52周的变异率3.3%(P<0.05); 治疗组在用药52周的HBV YMDD变异率为24.0%,明显高于用药26周时的变异率4.0%(P<0.05);治疗前HBV DNA水平较高组用药52周时的变异率为35.7%,明显高于HBV DNA水平较低组的变异率9.1%(P<0.05);治疗组中未变异组在用药5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为65.8%,明显高于变异组的HBV DNA阴转率16.7%(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导致HBV YMDD变异的产生,并且该变异的发生率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前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者在应用拉米夫定后易发生YMDD变异;HBV YMDD变异发生后,可出现HBV DNA复升,但一般不会超过治疗前的基线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HBV感染者的常见血清学组合的HBV DNA阳性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0份血清同时用荧光定量PCR与ELISA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评价。结果:40例HBsAg(+)/HBeAg(+)/抗-HBc(+)组血清HBV 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含量为10~(7.62±0.69)cps/mL;110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58例阳性,阳性率为52.7%,含量为10~(4.64±1.31)cps/mL;35例HBsAg(+)/抗-HBe(-)/抗-HBc(+)组血清20例阳性,阳性率为57.1%,含量为10~(4.93±1.42)cps/mL;75例HBsAg(-)组血清中,5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6.7%,含量为10~(3.68±0.46)cps/mL。结论:乙型肝炎患者HBV荧光定量检测是病毒复制最直接可信的指标,动态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对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感染的病原学变化及判断有关药物抗-HBV复制是否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感染有无致病性,利用GBV-C/HGV不同基因区序列设计并优选出5套引物,建立起灵敏、特异的HGV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临床上诊断为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其血清中HGV RNA的阳性与否分组,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独HBV或HCV感染的肝炎患者与混合HGV感染的肝炎患者的血清肝功能异常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混合感染HGV后,未发现加重HBV或HCV感染的肝功能异常程度,不支持HGV有明显的嗜肝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斑点杂交法(Dot blot)以及酶联免疫法(ELISA法)对55例疑有乙型肝炎的病人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乙型肝炎病原基因(HBVDNA)检测上,PCR法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of blot法(X~2=4.251 P<0.05)。乙型肝炎病原基因诊断可以直接检测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存在情况,并能检出低水平的病毒复制。从而弥补了ELISA不能完全反映HBV的存在状态以及敏感性的不足。据此,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的病原检测应用时采用PCR法与ELISA为宜。  相似文献   

11.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监测的五项指标(即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及HBc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无论在书写文字及语言表达上显得复杂,因此我们建议,根据五项指标阳性的情况组合排列分别进行统一编码,简化表达利于交流,且节省时间和文稿篇幅。现将其组合模式、编码及临床意义简介如下: 1 编码命名。以1、2、3、4、5分别表示HBsAg、HBsAb、HBeAg、HBeAb、HBeAb。五项全部阴性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986例入院的精神病病人进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03%、30.80%、3.58%、3.58%、11.50%。结论由于精神病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对感染HBV的精神病病人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而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防范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69例HbsAg阳性血清进行前S1抗原检测,并与相应的HBV血清标志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Hbs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也无显著差别(P>0.05).而HbeAg阳性组和HbsAg阳性组之间前S1抗原阳性率则存在显著差别(P<0.01),后者阳性率较高.结论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宜将两者结合起来检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四川郫都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的基因分型、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和基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将2018年1月~2019年3月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169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耐药突变位点和基因耐药情况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V感染者中,B型和C型百分比均高于D型和B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的HBV基因型在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在15种不同耐药模式检出率、基因耐药位点突变率及4种常见抗HBV药物的耐药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郫都地区HBV感染者以B型和C型为主,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仍以单一和双重耐药为主,并以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差异,为评估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将11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分组为:乙肝抗原(HBe Ag)阳性HBV DNA阳性携带者(A组)、HBe Ag阴性HBV DNA阴性携带者(B组)、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携带者(C组).使用fibroscan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检测,评估3组肝脏硬度值的差异.结果: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肝脏硬度值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的肝脏硬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说明HBV DNA阳性的携带者无论HBe Ag是否阳性其肝脏硬度值均比HBV DNA阴性的携带者增高.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HB)的病原体。HBV感染者在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其血液均有高度传染性,HBV携带者血液也有很强传染性,易感者接受极微量(1/106~1/107ml)即可引起感染。HBV感染率高,对人类危害大,约10%~20%的乙型肝炎可转变为慢性,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可致肝硬化、肝癌。估计全球有2亿多HBV携带者,我国感染HBV的人数达1亿多,占总人口的10%。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基因型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的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并综述近五年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结果:虽然HBV有8个基因型,但中国大陆只有4个基因型别流行,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结论:中国大陆HBV基因型与HBV自然史、致病性、预防、治疗等关系的研究为今后控制乙型肝炎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病,该病毒干扰肝功能并造成病理损害.一小部分受感染者无法消灭该病毒而成为慢性感染,进而面临极高的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乙型肝炎病毒通过与受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这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的方式相同.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性比艾滋病毒高50至100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如何有效防控乙肝的传染,不只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国民应关注的问题.文章建立一个乙肝病毒传染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乙肝病毒的传染也做了一个预测.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经常伴随着植物脯氨酸代谢的变化.为了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脯氨酸的累积与DNA甲基化变异之间的相关性,采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天然的干旱胁迫条件,以15%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的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利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筛选出1株甲基化变异最大的单株(S0);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分别检测S0和S1代(S0自交产生的后代)与脯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变异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并测定了S0和S1代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S0代谷氨酸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没有发生甲基化,S1代谷氨酸合成途径的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在后代(14个单株)全部发生了CHG去甲基化变异,变异率为100%.鸟氨酸合成途径的鸟氨酸转氨酶(δ-OAT)基因在后代中有3个单株发生了去甲基化变异,变异率为21%;Δ1-吡咯琳-5-羧酸脱氢酶(P5CDH)和Δ1-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P5CR)基因的甲基化没有明显变异,变异率为0.Realtime-PCR结果表明:S1代P5CS基因表达上调率为100%;δ-OAT和P5CR基因S1代14个单株中有10个单株的表达发生了上调,上调率为71.4%;降解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5CDH基因S1代表达下调率7.1%.研究结果表明DNA甲基化变异与基因表达之间可能仅在部分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HBV大三阳青年妇女的HBV基因型及体内病毒种群特征,从19~35岁青年妇女HBV感染者血清样本中筛选出24例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大三阳的样本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14例为B型,9例为C型,1例为B/C基因型共感染。对14例大S蛋白基因通过特异性扩增、序列克隆和测序确认的分型结果与分型检测一致。发现的1例B/C共感染样本来自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35周患者,大S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显示10条序列中4条为B型,准种分散值为2.8;其6条为C型,准种分散值为0.6。α决定簇分析该患者体内病毒种群包含3种血清型。病毒种群分析结果提示本地区青年妇女HBV感染的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B/C基因型共感染患者体内HBV病毒种群呈复杂的多基因型分布,不同基因型内部以准种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