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诉讼调解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几年,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诉讼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开展了以加强诉讼调解工作,规范诉讼调解程序为目的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完善诉讼调解制度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树立以"司法为民"为指导的调解理念;修改民事诉讼法,补充制定相关司法解释,关注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诉讼调解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下,已经成为一种司法政策导向,调解结案更多地成为民事司法的目的而不是纠纷解决的方式。诉讼调解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软化凸显了检察机关进行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必要性。诉讼调解检察监督并不违背合法、自愿调解原则,并不干涉法院的独立审判。规范诉讼调解检察监督的提起范围和提起方式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认真审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调解是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我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司法、行政、民间调解的调解体系,然而并未建立起体系化的纠纷调解机制,尤其是对诉讼外的纠纷调解机制重视不够.诉讼外纠纷调解制度由于其高效率、低成本,消除纠纷的独立性、彻底性等特点,在整个调解制度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诉讼调解制度因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有着固有的优势而倍受推崇。但是,诉讼调解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即诉讼调解在实践中所发挥的功效也是差强人意的。我们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无论是从结果意义上还是行为意义上分析,诉讼调解在结案、化解当事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其他方面均存在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差异,而且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超讼诉求、个案性的诉讼调解、多主体的利益博弈以及"破窗效应"等均制约着诉讼调解功效的最大发挥。因此,我们应理性对待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调解机制不能完全融入当代法律体系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与诉讼相比,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调解在现在的中国是一种无效或效力甚微的方式。因此,中国很有必要更体系化地重新引入调解这一机制。其中的关键就是使调解延伸至诉讼程序。理论和区域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整合调解机制和诉讼机制是可能的、必要的,并且这种整合将会缩小调解和诉讼间的空隙。  相似文献   

6.
巴秀丽 《科技信息》2011,(18):I0069-I0070
民事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是诉讼内调解。近年来我国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发展迅速,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诸多弊端,应从多方面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7,(3):41-45
正当的引导是诉讼调解合意有效生成的关键因素。但由于"调审合一"模式限制、对抗式思想浸淫、考评指标不当、调解者经验与技能不足等原因,合意引导出现越位或缺位的异化现象,使得调解合意难以或不当生成。为消除诉讼调解合意引导的异化现象,建议调审适度分离,优化调解考评要素,实行调解释明,提升法官与当事人的调解参与度,加强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的调解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争议的解决方式-般小外乎协商、调解、仰裁、诉讼四种。在立法及实际操作过程中,调解往往还被并入仲裁及诉讼程序。由此得见调解这一处理纠纷的方式具有广泛的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以调解方式与以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透过现行法律规定与实际调查结论,在必要性、现状、利弊及发展等角度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做以粗浅分析,旨在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探求一个比诉讼更加人性化、更温和,并与其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出口,即加强和完善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基于这一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除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很多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但是由于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调解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是一项特色的司法制度。实践中,法院调解面临的三重困境对法院调解法治化提出要求。然而,作为实现正义的两种不同方式,法院调解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冲突。要突破困境,调和冲突,就必须寻求法院调解与法治的契合点,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重构,方能实现法院调解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以及自我控制的关系, 基于相关理论, 提出3种模型(简单中介模型、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以及以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 并比较3种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简单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控制平行作用于工作–家庭冲突, 以自我控制为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与社会支持分别作用于工作–家庭冲突,以社会支持和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指和谐人格通过社会支持、自我控制作用工作家庭冲突。以北京市医疗行业、金融行业、销售行业公司的200名员工为研究对象,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控制量表(SCS)、冲动性量表(BIS)和工作–家庭冲突量表进行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 以和谐人格和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工作–家庭冲突为结果变量建立的复合中介模型拟合结果最好。自我控制在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中介变量的估计值为-0.043, 95%置信区间为[-0.071, -0.022]。自我控制可以中介和谐人格、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 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变量的复合中介模型拟合结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调解为手段解决民间纠纷是我国司法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做法和经验业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充分发挥调解的功能和作用,探讨调解的发展新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接,三调联动构建大调解格局,为调解注入了新的元素。这一变革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使调解这一传统纠纷解决手段在新形势下获得新的内涵,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为调解的一种重要方式,民间调解在纠纷解决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民间调解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民间调解组织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建立健全民间调解组织体系和网络的方法,以求发挥民间调解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复杂工况下中介轴承的动力学特性,针对外圈支承于低压转子轴颈,内圈支承于高压转子轴颈支承形式的中介轴承的工作特点,应用LS-DYNA建立了中介圆柱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开展动力学仿真。该模型以显式算法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中介轴承转速、旋转方向、负载、接触及摩擦的条件下,基于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中介轴承应力水平随内外圈旋转方向、内外圈转速及径向外载荷变化的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内外圈反向旋转以及外圈转速增加的情况下中介轴承的振动更为平稳,而在径向外载荷增大的情况下,中介轴承的振动更加剧烈。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中介轴承故障诊断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调解协议效力问题,突出调解程序在解决劳动纠纷中的作用,新制定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设置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制度。但是,该法在劳动争议调解效力规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尽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已成为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之一,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调解结案的案件。由于没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导致相对人利益的损害。通过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因分析和对他国和解制度的考察,在我国行政诉讼领域建构调解制度是具有可行性的。并由此探讨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应遵循的原则,适用的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中的人民调解模式,实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体现了刑事和解的价值意蕴,既可以避免公检法机关在主持和解时的尴尬位置,又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贯彻能动司法。人民调解制度与刑事和解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人民调解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基层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间调解的重要保证,这种民间调解制度在我区调解处理各类民间纠纷、维护当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这一制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与其它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相比,公安行政调解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公安行政调解尚存在违反自愿原则、扩大调解范围、调解与处罚并用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定位并合理规范公安行政调解行为,以化解矛盾与纠纷,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