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判定《离骚》句腰虚词的性质,必须直面三个语言事实:一是《离骚》虚词归类的困境:很多虚词无法归入现有虚词小类。二是《离骚》虚词使用的悖论:既有省略精简的倾向,又表现出过度泛用的现象。三是对应虚词"兮"的存在,对《离骚》虚词的性质判别有着直接的启示。《离骚》的句腰虚词具备两个特点:有声无义,规整排列。这些虚词是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作为节奏标记的虚词,就其来源而言,一方面受到散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诗经》二分节奏的承续。  相似文献   

2.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6.
“节律即节奏的规律”。节律的音乐美,我们在古典诗歌中已然感受深刻并被深深陶醉,而节律的修辞作用以及节律对词法、句法的影响则往往被忽视。节奏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张斌以格律诗为例,整合句法与节律,从语法学的视角探索诗歌节奏的表现形式,以此说明节律对句法的制约,节律与汉语句子生成和理解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经》特殊句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诗》的一个句子只是单句的一部分,由两句(或两句以上)才构成一个单句,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结构、状态结构、述宾结构。二、《诗》的一个句子包含着两个单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复句、顺承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了解这种特殊的句法结构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的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诗》的一个句子只是单句的一部分,由两句(或两旬以上)才构成一个单句,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结构、状动结构、述宾结构。二、《诗》的一个句子包含着两个单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复句、顺承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了解这种特殊的句法结构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手法的一个源头,其影响至深且远。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作,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知识分子是把《诗经》和《离骚》作为文学的最高典范来学习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称赞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相似文献   

10.
《离骚》中叙事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句法的角度研究了《离骚》叙事的结构模式,即用断续性的叙述语言代替连续性的叙述语言来打破抒情主人公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并指出《离骚》中的叙事只不过是为情感抒发提供机遇,情感把叙事纳入自己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12.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山东花鼓的艺术特征须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从唱腔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山东花鼓的伴奏不托管弦,演唱时由演员根据自己的演唱状态定调。山东花鼓的唱词特点为:文人化的书面语和方言俗语相结合,并大量使用衬词;唱词为齐言体,以七字句及十字句为主。唱腔音乐特征为:基本是清乐音阶;以徵调式最多;唱腔节奏丰富;存在特性腔韵及典型性腔句;总体而言,唱腔字多腔少,常用装饰音。伴奏只用鼓、梆子、锣、镲、手板等打击乐器,具有烘托气氛和掌握节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黎国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之手》,认为其在总体写实性地反映赣东一群人物的命运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同时,用一种不自觉的诗性手段调节构思对象,对对象世界进行了诗性超越,对文本世界的结构、视角、语言等进行了诗美构建,通篇洋溢着一种亦实亦虚的诗情诗韵。  相似文献   

16.
运用wh-移位等句法理论对英语修饰性关系分句中的语言现象及其生成做一个统一的句法解释。认为修饰性关系分句中存在wh-移位,而且移位必须遵循空语类原则和领属条件等限制,跟一般的wh-问句具有相同的句法特征的和一致的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句法分析模型, 将语句分成若干组合词, 根据组合词的主谓成分中情感词对于句子情感贡献的不同,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统计分析该语句的情感分布特征, 利用得到的特征参数训练分类器, 再将训练好的分类器用于测试语料的情感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与已有的判别方法相比, 该方法的情感分类判别准确率较理想。此方法也可用于语句的比较级判别和否定句的极性判断等。  相似文献   

18.
被动句是英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结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具体运用上的差异,英语多使用结构被动句,而且被动语态使用的范围比汉语要广;而汉语多使用以词汇手段表示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其句式丰富多样。并以实例阐述了英汉翻译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