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第1款自实施以来就广受争议。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在现行《婚姻法》的框架下制定该条款,但是由于该条款在字面语法以及立法价值上均存在诸多不足,因而需要对之进行调整。在今后的立法或者"准立法"中,可以在婚姻法领域通过引入赠与基础丧失制度,赋予婚后为子女购房出资的父母以赠与基础丧失的变更及解除权,与此同时,对这两项权利设置一定的限制,进而均衡保护出资父母的出资利益以及夫妻的共享利益。  相似文献   

2.
李小安 《科技信息》2007,(19):241-241,223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首次将“人权”二字引入宪法,无疑,这一举措对我国人权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为确保这一“人权“条款的实现,我国有必要从立法、制度、组织等方面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4月 2 8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距今已有一年。一年来的司法实践充分证明 ,新修订的婚姻法是一部卓有实效的法律。通过对新旧婚姻法“配偶权的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等七个方面的比较 ,可以对我国婚姻立法进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以下简称《二年》)和《奏谳书》等相关内容的问世,为我们研究汉代婚姻法特别是汉初婚姻法提供了新的契机。汉初婚姻法对个体婚姻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明确婚姻之礼,设置婚姻禁例;另一方面,强调夫妻双方在合法婚姻中的忠贞义务。汉初婚姻法不仅对稳定当时个体婚姻家庭有着强烈的规范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婚姻立法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婚姻法和生活世界的婚姻的关系,认为婚姻立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如何对生活世界的婚姻作出解释的过程。“婚姻的法律性质是一种民事契约”从现实、理论和制度价值三个方面,都能对现代生活世界的婚姻作出较好的解释。如果把民事契约论作为婚姻法的立法基点,那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模式应当围绕民法的特别法来选择。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以人权保护为起点,又以人性尊严为皈依。“无罪推定原则”在新《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修正)中表现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护”和“无罪推定”纳入其中,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将“无罪推定原则”落到实处,必须明确“人权保护”是刑事诉讼法的首要目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缓解公检法机关办案压力,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安全生产法》的主要条款,从安全生产立法的历史背景、安全立法的必要性和《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中,总结了“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将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夫妻相互忠实义务写入《婚姻法》。它规定了夫妻相互忠实义务、过错追究和损害赔偿条款,其目的是为了遏制重婚和有配偶者与第三人同居及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的婚外情现象,保护合法的婚姻家庭。至今日已有十多年,作为学理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作为法律实现的效果也并非令人十分满意。本文试图通过“夫妻相互忠实义务”法律的存在和实现不确定性的探讨,思考怎样使“夫妻相互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定更好地帮助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邱雪梅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4):22-24,33
通过分析婚姻法和生活世界的婚姻的关系,认为婚姻立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如何对生活世界的婚姻作出解释的过程。“婚姻的法律性质是一种民事契约”,从现实,理论和理制度价值三个方面,都能对现代生活世界的婚姻作出较好的解释,如果把民事契论作为婚姻法的立法基点,那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模式应当围绕民法的特别法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格式条款的产生带来了商品交易的快捷和标准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合同自由,因此各国均以立法方式对格式条款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在立法规制上,针对消费合同与商事合同是否区别对待,出现了统一立法、单独立法以及混合式三种情形。我国《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规定,属混合式立法,在具体适用中应灵活解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并予以遵循。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社会对发展权的逐渐关注,发展权的概念逐渐从“应然人权”发展到了“法定人权”和“实然人权”。国际贸易法上涉及发展权实现的主要有“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和“反向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我们应从促进“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的完善、加大对发展中国家优惠的可行性和幅度、给予受惠国一定程度的发言权等方面来完善发展权的国际贸易法救济。  相似文献   

12.
无效婚姻制度是中国修订后的新《婚姻法》增设的一项制度 ,是对我国婚姻立法的重大发展。但是 ,这一制度在立法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一直以世界人权的“灯塔”自居,把自己打扮成维护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卫士,捍卫人权的英雄,扯着“人权外交”的旗号,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和霸权主义政策.在他们看来,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人权问题,因而,“人权干涉无国界”,为他们对别的国家和民族实行经济制裁甚至采取军事行动制造根据.但他们唯独闭口不谈本国的人权问题,对自己的人权状况讳莫如深,似乎只有美国是不存在人权问题的.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我们翻开美国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除了有一套精美的资产阶级人权理论之外,还有一部露骨地践踏人权、镇压人民的编年史.野蛮的种族灭绝早在1776年的独立战争中,美国就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从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差不多与《独立宣言》同时,美国又制定并公布了第一个人权法案《弗吉尼亚法案》,规定“一切人生而平等、自由、独立,并享有某些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财产和占有财产的手段,以及追求和获得幸福和安全”等.处在自由竞争和发展上升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武器,向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制度进攻,也正是以此为炫耀的资本,把人权问题看作是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15.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作为文化体制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的《著作权法》面临大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公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著作权法》的修订已被列入第一类项目,属于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项目。从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下称《草案》)看,现行《著作权法》仅有最后一项条款,即法律的实施时间条款没有改动,其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裁判离婚理由在立法上坚持破裂主义原则,兼采过错主义和目的主义。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是我国《婚姻法》一贯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非正常状态下存在紧急权力与紧急失权的冲突,合理平衡二者的利益边界是立法的关键。突发事件中对人权的限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权保障是立法的逻辑前提和终极目标。突发事件应对中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既有适用人权保障的一般原则,又有特殊性原则。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仅确立了人权保障的一般原则性,如人权理念、比例原则、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缺乏最低标准原则、宪法保留原则、权利救济原则、不歧视原则,应当予以立法创新并完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当场击毙”问题的国内立法、国际人权法相关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当场击毙”侵害公民基本人权的观点,建议我国立法从本体和关联中进一步加强对公民基本人权(尤其是危害行为实施人的相关人权)的尊重,使法律效能与社会效应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9年-193 1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新月社”部分成员组成“平社”,以《新月》为阵地,发动了著名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要求宪政民主人权,发表《人权论集》。在这次“姗姗来迟,软弱无力,以妥协而收场”的中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迟到的人权宣言”中,胡适等人从人权的角度提出了表达自由权利的思想,大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家与西方思想家的第一次直接接轨。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与活动不能见容于国民党政府,最终以胡适受到了教育部的申斥并于193 0年被国民党政府撤销其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而终结。  相似文献   

20.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