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β──环糊精与酪蛋白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并且探讨了工艺操作条件的影响。在酪蛋白乳化体系中加入β──环糊精,可以使两者之间形成包接复合物。与未加入β──环糊精的酪蛋白乳化体系相比,在实验条件下,其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均表现出明显改善。实验结果显示,β──环糊精与酪蛋白浓度比1.0及pH9.0为较优工艺操作条件。这一结果为开拓β──环糊精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实验依据,对改善某些种类产品的感官及质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做固定相对苯、环已烷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同时与β─环糊精和不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做固定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三种物质做固定相各有其分离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对芳香化合物的包结行为与β─环糊精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与具有单一客体部分的芳香化合物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前者小;而与具有两个客体部分的芳香化合物所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前者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6-葡萄糖基-β-环糊精作为增溶剂,研究其对大豆苷元的增溶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5种环糊精对大豆苷元都有一定的增溶效应,其中2,6-二甲基-β-环糊精的增溶作用最好。数据分析可知,环糊精是通过与大豆苷元形成的1:1型复合物实现増溶的。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等手段验证了环糊精与大豆苷元形成的复合物。为了获得可能的复合物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到的能量最低的对接结果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发现大豆苷元的A环与C环复合在2,6-二甲基-β-环糊精空腔处,B环位于环糊精大口处,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作用,而且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时间内结构稳定,未发生较大形变。主客体与复合物的RMSD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原油乳化环境中利用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对疏水缔合聚合物体系性能进行调控,需要探究环糊精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原油乳化的调控作用。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对不同β-环糊精质量浓度条件下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迁移速率、微观形貌和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及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β-环糊精质量浓度≤1.2 g/L时,随着β-环糊精质量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聚合物乳状液液滴界面膜强度逐渐增大,粒径逐渐减小,分布宽度变窄,其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活性和黏度逐渐下降。在综合作用下,乳状液稳定性逐渐增强。当β-环糊精质量浓度1.2 g/L时,随着β-环糊精质量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聚合物乳状液液滴界面膜强度逐渐下降,粒径逐渐增大,其外相体系的油/水界面活性和黏度进一步下降,致使乳状液稳定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溶解度法,考查了喜树碱(CPT)在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七-(2-羟丙基)-β-环糊精和6-葡萄糖基-β-环糊精等6种环糊精的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了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了环糊精对CPT的增溶作用及机理。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6种环糊精均能有效地增溶CPT,其中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具有最大的增溶作用。依照Higuchi与Conners的相溶解度理论对相溶解度数据分析可知,上述6种环糊精都可以与CPT形成1∶1型非共价复合物。随后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表征了DM-β-CD/CPT复合物。为了探究复合物的可能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DM-β-CD与CPT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对接结果进行了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PT可复合在DM-β-CD的疏水性空腔内,主客体之间存在多个氢键作用。DM-β-CD/CPT复合物的形成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并且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的模拟时间内结构稳定,主客体均未发生较大位置改变与形变,均方根偏差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7.
在pH7.02,25℃下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对CTAB胶束催化PNPP,PNPA水解的影响。用胶束催化的相分离模型定量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β-环糊精或β-环糊精与CTAB的复合物都不参与胶束的形成,也不影响胶束的聚集数。  相似文献   

8.
β—环糊精构筑模拟葡萄糖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β-环糊精(β-CD)二间羟基苯磺酸酯同三氯化铁形成的配合物构筑模拟葡萄糖氧化酶,与过氧化氢形成酶-底复合物,将葡萄糖催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研究了模拟酶浓度、葡萄糖浓度及温度对模拟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具有异味,应用到乳粉中需要实施微胶囊化,故探索利用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油脂的微胶囊制备。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制得的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疏水性来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在油脂微胶囊化前后的结构变化,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复合物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降低,疏水性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变强的趋势;由不同温度下制得的油脂微胶囊产品表面油含量、总油含量和包埋率等可知,当包埋温度为50℃时,微胶囊的油脂包埋率最高,达97.72%。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具有辅助记忆功能的配方乳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糊精是由芽苞杆菌产生的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于淀粉后获得的,是由若干个葡萄糖残基以a—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a、β—、γ—三种基本类型分别由6、7、8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环糊精分子为圆筒状结构,上下开口,上下两端因伯仲羟基的存在而使环糊精分子外部具有亲水性,而空腔内壁由于氢原子对氧原子的覆盖而具有疏水性,故可以包结许多无机、有机分子形成复合物.这种具有酶的性质表现出的独特影响,近些年被广泛应用和研究.本文对环糊精的生产、环糊精的衍生物及环糊精化学的研究和应用简要进行概括,旨在进一步推动环糊精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乳化溶液挥发法制备马钱子总生物碱药物树脂复合物包衣的最佳处方.以司盘-80、石蜡和乙醇为乳化体系,乙基纤维素为囊材,聚乙二醇-400为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增塑剂,采用星点效应实验设计联合应用优化处方.马钱子总生物碱树脂复合物的最佳微囊包衣处方用量为:乙基纤维素为11.68%,聚乙二醇-400为3.17%,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11.83%,在石蜡∶司盘-80∶无水乙醇=30∶3∶4的乳化体系中,在35℃、500 r/min的磁力搅拌条件下搅拌至无醇味.采用正交试验和星点效应联合实验设计筛选的最优处方,制备的马钱子总生物碱树脂复合物微囊外形好,释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水中回收β-环糊精及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β-环糊精进行了回收,发现:β-环糊精与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可形成包结物;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和溶剂对β-环糊精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丙醇/水体积比为2∶1时,β-环糊精的回收率达95%;有机溶剂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萃取效果;对苯甲醇和苯甲醛体系而言,乙酸乙酯是较好的萃取剂,对苯甲醇和苯甲醛的回收率可达到99%以上,可用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在水溶液中能以静电自组装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复合物结构,考察复合物的结晶性、吸湿性及压片后的崩解性.结果表明,壳聚糖-海藻酸盐复合物呈无定型态,其吸湿性明显高于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本身,特别是在pH值为5.0条件下得到的复合物吸湿性较大.崩解性实验表明,复合物具有相当好的崩解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分别制备了苯丙氨酸D,L-对映体-β-环糊精-尿素体系的包给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在包络行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尿素存在下,D-构型的苯丙氨酸和L构型的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热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D-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比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稳定.这为进一步将环糊精应用于绝对构型的分析和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SpiC/SsaM蛋白质复合物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门氏菌毒力岛2中spiC所编码的效应蛋白在沙门氏菌得以于宿主吞噬性细胞内的存活中起到重要作用.SpiC与位于相同操纵元的SsaM特异结合,暗示了SpiC/SsaM蛋白质复合物参与转运元的形成并调控其他效应蛋白的分泌.为了从蛋白质结构角度研究SpiC/SsaM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原核体系中共表达了SpiC和SsaM.与SpiC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改善了SsaM单独表达不可溶的情况.胰蛋白酶限制性酶切实验显示:相对单独存在于溶液中的SpiC,形成复合物的SpiC更加稳定.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胰蛋白酶处理后的SpiC/SsaM复合物,并进行了结晶试验,为后续结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察超分子材料环糊精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与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及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包合作用的机理和驱动力.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环糊精与布洛芬包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布洛芬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强于β-环糊精,稳定常数也高于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2种环糊精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形成包合物,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与β-环糊精相比,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7.
阳离子聚合电解质能与阴离子荧光试剂形成胶体复合物,应用氟利昂除去该复合物,结果使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实验表明: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阳离子聚合电解质的含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混合体系粘度、紫外、红外及DSC谱图 ,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PVP/HPAM混合体系的增比粘度比单一体系增比粘度的简单加和大得多 ,并且PVP的加入增大了HPAM的抗盐性 .光谱结果显示 ,在溶液中二者通过静电力可形成超分子复合物 .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PL、UV-Vis和Raman光谱进一步表明,β-CD/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对2,2′,6,6′-四氯联苯(PCB54)分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包合能力,主要是由于β-CD的空腔与PCB54分子之间在疏水力的作用下,对PCB54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直至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分子间主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20.
阴离子染料能与水中阳离子聚合电解质形成胶体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通过离心分离除去.由体系中吸光度值的变化,可推出体系中阳离子聚合电解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