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弗洛伊德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从人格结构的"地形观"发展到"结构观",都强调了人格各层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小说主人公渡边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并进一步解析三者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和谐人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弗洛伊德学说已有很多论述,亦有人承认“无意识”是其学说的理论核心。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依然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鉴于此,笔者从弗洛伊德早期心理结构理论,后期人格三部论的阐述和分析中,来理解和把握其“无意识”,以期更公允地评价弗洛伊德及其学说。  相似文献   

3.
"本我"、"自我"、"超我"和"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以弗洛伊德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发泄潜意识和欲望.在真实与梦幻中通过"本我"、"自我",达到"超我",使欲望平衡达到自由创作的极点,成为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黄颖 《科技信息》2009,(28):43-44
自弗洛伊德创立第一个科学形态的人格理论以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来,西方人格心理学学派林立,理论如云。本文从人格理论的内容着手,力求探讨西方人格理论,并对西方人格理论进行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因此,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论证鲁迅的人格是殉道的、苦行主义的,而周作人的人格则是中庸的、现世主义的,对于探讨周作人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矛盾,并以此关照中国现代社会条件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及人格分裂问题,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肖洋 《科技信息》2014,(15):189
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李尔王》作为代表莎士比亚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其地位不断上升,与世纪伊始弗洛伊德所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不无关系。心理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学者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并将心理分析运用到社会历史中去,研究人潜意识、行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希望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文将用弗洛姆的自由观点和人格取向,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等理论分析《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尝试综合考虑人物的潜意识和行为,将其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开放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9.
对罗杰斯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分析比较,重点分析比较他们在意识--无意识,人格结构,人性观,以及异常人格等方面的观点的异同.同时也分析其时代背景对他们各自理论发展过程的影响.最后从其人格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虽然罗杰斯和弗洛伊德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两者的人格理论间也存在诸多影响,同时罗杰斯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宁 《科技信息》2012,(2):58-5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是作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且译者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译者和原作或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和感受译者在翻译中所遭遇的困惑,呼吁人们关注翻译事业,关注译者,从而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图式,提出人格理论,并把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本质和动力及内在矛盾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分析与论述.因此,研究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更好地把握文明与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帮助人们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善待人类自身作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阅读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依据.从阅读目的的角度来分析,阅读疗法的哲学基础就是诠释学--把不清楚的东西弄清楚,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从而解决心理疑惑;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认知不协调、皮亚杰的建构结构观及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阅读是达到心理要求、满足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讲述-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关意识的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发现无意识是其自我迷失及最终崩溃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心理建构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进行心理剖析,旨在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弗氏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其命运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廖茜 《科技信息》2011,(15):J0181-J0181,J0256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本能论和人格论来分析这篇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并揭示出作者的罪恶观和矛盾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