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含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衔接手段,其蕴含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提出了挑战。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指出文学作品中隐含意义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进而结合实例提出隐含意义的翻译原则:尽量传达原作的特色,即原作中的隐含衔接;不要使译文读者误解,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最后指出其翻译策略:保留原文衔接手段、明示法和消除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语言的四种形式意义在翻译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的语言形式的特点和作用作认真地分析,弄清其形式意义的作用,并结合原文内容和翻译的具体目的,决定有无必要及如何灵活地将其形式意义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并受翻译学和语用学有关理论的启发,提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由此提出了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希望有助于弥合中英习语的文化冲突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化隐为显”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技巧。所谓“化隐为显”,是指译者根据某种需要,将原文字面没有但实质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显露出来。以杨必译的《名利场》为例。原文一开始,萨克雷就写道:"As the Nanager of  相似文献   

5.
从语用学的视角审视翻译增补法的运用,不难发现翻译中流行的一些增补其实不必要、不恰当、不准确。文章界定和明确了增补的概念及增补所适用的翻译方法,按增补产生的理据,而不是按现象,把增补归结为语言增补和语境增补,并重点探讨语境增补;认为语境增补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考察,辨证地、动态地看待明示和隐含。隐含应是可理解的隐含,明示应是有隐含的明示。语境增补的原则是适度明示,而非完全明说,以保持语言的弹性,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义与风格。必要性与恰当性是衡量增补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英语习语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语意的整体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英语习语还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都影响着英语习语的翻译。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既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习语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味。因此,在翻译英语习语的时候,除了用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注释、使用汉语成语替代法等。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许多句子中都隐含有一个含蓄条件句,只有认真分析句子结构,全面掌握英语中表达含蓄条件的各种手段,正确理解原文中的含义,才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原文.  相似文献   

8.
王蓓 《科技咨询导报》2010,(8):235-235,237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忠实地重现出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简述了翻译的原则,以便使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义,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张丽 《科技信息》2010,(29):I0228-I0228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大部分的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思在外、有的有很多层的意思,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问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它的意义。王佐良先生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在翻译习语的时候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两中语言文化的对比,尽可能的保持原文与译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如出一辙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显化是指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通常是把在原文中并未实际体现出来的但隐含的意义,经过翻译者的理解、提炼和总结,通过翻译在翻译文本中明确体现出来。在明确显化在进口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翻译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疗器械说明书的结构和特点,重点探讨进口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翻译中的显化问题,提出了促进医疗器械说明书翻译的一些建议,使医疗器械说明书的本地化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词“给力”翻译之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网络新词"给力"铺天盖地,其翻译也成了关注的话题。针对网友别出心裁的gelivable和ungeliv-abled的翻译,结合"给力"的中文含义及其英译中的对应词,应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和唐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等翻译理论,探讨"给力"一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准确自然地传达原语句的信息与含义,往往要将原的某种语序按照译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转换。但是,如果语序转换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话语主题意义的偏移,造成对话语概念意义的破坏以及引起话语联想意义的缺损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浩如烟海,而英语典故成语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在翻译时,应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译出源语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避免文化缺省,使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原作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文化典籍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七种处理方法,即直译、音译、替代、意译、直译加注、释译、译出基本含义。这七种方法遵循的翻译原则是:既能表现出原文的文化风格,又能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实现不同民族的相互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可以被划分的连续体,时空概念具有开放性、隐喻性、精确性和模糊性.英汉民族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不同,因此各自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化方式也就不同.这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使得英汉语言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方式各异,对时空的标识和对时空概念的表达形式不同,译者在进行时空概念和时空关系的转换时,可采用“顺译“、“增补“、“具体化“、“概略化“、“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译文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原文实现等值.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对原文的理解 ,在翻译时应做到形象地再现原作的风采 ,译出原作文体风格 ,并保留其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语篇的语境和风格才能再现原文风貌。在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以《赫兹列散文精选》(潘文国译)为例从语篇语境与风格的角度分析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周君 《科技信息》2009,(2):136-137
Idioms translation is of special importance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implied meaning.This paper has made a summary of idiom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employed by the Yangs in The scholars,laying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idioms translation.Introducing six ways of idioms translation in The Scholars,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Yang Xianyi and Nida's translating ideas--the translation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readers and translators,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point of view and so on.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学的模糊理论为译学研究和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浮躁>英译本中大量汉语数字英译的实例,对比分析了英汉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含义的移译转换,着重讨论了文学作品及交际语境中汉语数字的英译策略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