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人工-自然荒漠景观分类、格局分析及流动沙丘,荒漠和绿洲的景观格局分析及其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斑块大小比较,阐明了荒漠景观中绿洲和人工防护林建设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景观的多样性增大,破碎化加剧,特别是铁路公路的建设以及为此而进行的防风固沙林的建设有效地保护了人类活动的成果;人为活动巳改变了荒漠局地的景观特性,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由于人类活动的经济目的性较强,因此人工景观中多样性值较低、斑块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合理的布局和有效地管理和监测,沙化影响正在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对荒漠景观的管理成果。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分维数、破碎度等指数,分析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青秀山景观破碎的主导因素,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斑块面积较大且形状复杂;经济林和农田等人工景观较破碎,斑块小而密集,形状较为规则;整体景观的面积多样性最高,而斑块多样性最低,说明面积分布比斑块数分布均匀,人为干扰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设生态脆弱区旅游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安全建设格局。方法运用景观结构、系统论等理论方法。结果研究区旅游景观被详细分为基质、斑块和廊道。其自然景观有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有遗址景观、建筑与设施等。结论研究区的旅游景观应划分为"一心十区"的基本旅游格局,景观生态安全建设格局的构建要从水生态系统恢复、严格管理开山采石、景区容量控制与预警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转移倾向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1987-2001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构建了斑块类型转移倾向因子,讨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倾向。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以旱地、沙地、裸土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呈现扩张趋势,14年间水域面积减少了约14.51 km~2,大部分转变成滩涂。沙地、盐碱地等面积的增加使得研究区景观格局大斑块增多,景观结构渐趋于简单、景观总体异质性下降,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使得多样性指数在后期放缓了下降趋势。通过转移倾向因子分析,城镇、旱地、沙地存在较大的扩张倾向,盐碱地则出现收缩倾向。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部草地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1995,2000年3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解译提取吉林省西部20年草地景观类型空间信息,选取景观优势度、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平均斑块伸长指数,对吉林省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景观面积、斑块数减少,草地退化严重;草地景观分布动态变化趋于均匀,优势景观类型优势度降低,斑块空间形状简单,高、中覆盖度草地斑块形状多狭长,呈带状;1980~1995年各种类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1995~2000年破碎化程度加强,总体动态变化呈现出增强趋势;20年来各种类型草地的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种草地景观质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1980~1995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分别向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偏移,而1995~2000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质心则分别向西北、东北、东南方向偏移.自然因素对研究区草地景观动态变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秦皇岛市景观格局图谱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93,2000和2008年的TM影像时间系列的遥感数据,解译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选取了斑块数量比、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和聚集度指数来分析三个时期秦皇岛市景观空间格局.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15年来秦皇岛市的景观类型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如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一直在减少;农田的总面积虽然减少,但旱地的面积在增加,主要是水田转化为旱地造成的;建设用地增幅较大,说明人类活动中的城市扩张和道路建设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Taking Zhongba County, Angren County, Rikaze City located at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as landscape units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under various degrees of human disturbance in the three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areas all reflect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natural landscapes were in the absolute dominant position. However, from Zhangba to Rikaze, with human disturbance intensity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features of landscapes becam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In Zhongba,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appeared to be simpler with coarse grains and a less rich diversity, Conversely, in Rikaze, the landscape showed a complicated shape with finer grains and a relatively richer diversity, This reflected tha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to natural landscape behaved a gradually-growing trend from the upper reach to the middle one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过程通过改变地表景观结构而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基于遥感、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景观类型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除农田植被和低密度不透水面面积及比例减少外,其余景观类型呈扩张趋势,高密度不透水面扩展最快.低、中密度不透水面景观边界复杂化,内部复杂斑块比例减小;高密度不透水面边界简单、内部斑块复杂、连通性增强;未利用地边界复杂,斑块团聚;城市植被和水体形状变化不显著,聚集程度上升,但连通性变化相反.扩张景观类型的扩张指数大小顺序为:高密度不透水面,未利用地,城市植被,水体和中密度不透水面.  相似文献   

9.
玛纳斯河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耗水规律的影响,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下游莫索湾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了景观斑块的转移矩阵,分析了研究区下游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流域历史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面积最大的是耕地,约占45.08%,其次为沙地和荒地,约占43.14%;各种景观在1990~2007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草地的缩减最大,其次为林地,而增加最大的是荒地和沙地,其次为耕地。这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致使其需水结构在向耗水的方向变化,因此,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以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选取了斑块面积等8种景观指标,通过计算景观指标分析了拉市海流域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作为流域内景观基质,由于人为影响其斑块形状较复杂;耕地分布均匀,聚合度连接度都较高;水域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且多以大斑块团聚分布;草地和建筑用地分布零碎但连接度良好;未利用地集中分布于个别村.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因人类活动影响减弱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GLC_FCS30),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及景观指数计算,探究漓江流域1985-2020年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水平,从自然环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人文活动(人口、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探寻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及科研依据。研究表明,1985-2020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由417 928.86 hm2缩减至382 268.44 hm2,森林景观减少主要受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和果树种植的侵占影响,前期森林景观缩减的程度和范围大于后期;由于森林保育政策和流域治理措施等保护工作的开展,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在缩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恢复,集中体现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和漓江上游的水源林保育,森林景观不同时期发生彼此消长的地区林木采伐与更新种植较为频繁。35年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呈现先破碎化和异质性水平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趋向均衡。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相对浅薄,相对非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占比大,落叶阔叶林占比小,长期以来森林与水体的用地转换相对非喀斯特地区更小。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200-600 m)、坡度较缓(10°-30°)和偏东南坡向的地区,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增大,森林景观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 000-1 400 m距离达到最大值,森林景观变化的面积与道路距离呈反比。本研究针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适于当地的森林景观保育策略,为漓江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生态影响可以通过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出来.结合国家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选取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等三大类指数与9小类指标,在AutoCAD与MapGIS平台上提取与处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计算出各指标量整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斑块密度指数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破碎度指数减小,水田的优势度增高且更具有连通性,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和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中各类型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出现非均衡化.  相似文献   

14.
唐中林  付敏  罗慧芬  赖自力 《河南科学》2013,(10):1809-1812
以三峡库区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热力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万州区热岛、强热岛区面积逐年增长,热岛区为景观基质;强绿岛区面积逐年增长.景观最大斑块指数、连通性指数、聚集度指数均逐年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丰富度保持不变趋势,Shannon指数及景观均匀度指数逐年增加,景观多样性、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黄泛区典型地区(扶沟、西华县)的特征,分析了研究区1980-2000年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旱地景观类型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景观空间特征明显,基本上是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以珠江三角洲东部常平地区为例,探讨了景观边界特征对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边界的数量和累积长度可以用于描述不同斑块类型彼此之间界面关系的变化情况以及景观中优势边界类型的结构特征,从而为进一步跨越界面的生态过程分析提供了可能;边界的平均凹凸高度和凹凸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界面两边不同景观组分的扩张和收缩关系;斑块面积增减过程中形状特征和平均边界长度的复合变化影响导致大型城镇和农业斑块面积和边界数量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过,一些边界结构变化特征还无法给出合理的动态解释,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斑块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态势。研究游憩斑块空间结构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斑块的宏观特征,发现旅游投资及游客流动的规律,更有助于把握斑块、廊道与基质三者的关系。因此从类型、等级方面详细地分析长春郊区游憩斑块的空间结构,并且提出了优化斑块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以平武县植被图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GIS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相关景观指数对火溪河流域非保护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分布最广,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冷杉林、草地分布海拔高,受干扰程度最小,聚集程度高,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耕地、聚居地受干扰频繁,聚集程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最高.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类型趋于分散,优势景观类型消失,连接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均匀度升高的特征.以大规模森林采伐为主的人类干扰是景观格局改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引起区域景观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基于土地利用图的数字化数据,分析了1996—2001年温岭市太平街道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林地、园地等向建设用地的转移;空间集中化、景观同化是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表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强、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成分单调等景观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0.
The river corridor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are dominated by the traditional green corridors along the river section from the Qara Reservoir in Yuli County to the Taitema Lake in Ruoqiang Coun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arim River Watershed with a extremely significant ecological functions. The buffer zo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watercourse were defined along both riversides at a 5-km interval beginning from the watercourse (10 km wider)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buffer zone analysis.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of each buffer zone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indexes of the main landscap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so as to reveal the radiative effec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ver corridors on landscape and patch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diative width is generally 30 km in the study area, and can be up to 50-70 km in sub- region FG1 because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wo drainage basins, with an ecological interstitial zone between them. The landscapes of woodlands and wetlands are general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10 km buffer zone (it means that the buffer zone is 5 km away from the watercourse; the same hereafter) along both riversides. Moreover, the closer the buffer zone is to the watercourse, the higher the patch density and the largest patch index are. I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generation for the study area, the extent of ecological effect of the river corridors must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projects must b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planned and desig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