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校中厂”作为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通过对“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背景、内涵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校中厂”校企双方在开展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入职培训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本校“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总结经验和成效,认为:“校中厂,厂中校”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而临的难题.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学结合的现状,分析了"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并探讨了"校中厂"教学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校中厂"模式下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介绍产学合作的意义和困境,分析"校中厂"的作用,并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重点剖析"校中厂"产学合作运行机制."校中厂"模式能够促进校企双方受益,共同发展,并可缩短学用距离,帮助学生与职场快速有效接轨,实现"零距离"就业.  相似文献   

5.
陈凤 《科技信息》2012,(6):259-259
高职教育重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厂中校是深入校企合作新模式.本文阐述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厂中校模式的优越及意义,并提出践行这一模式所要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校中厂”作为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典型模式之一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推广,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积极实践“校中厂”产学合作模式,构建“校中厂”多功能平台、运行保障机制、效益评价体系;并阐述“校中厂”多功能阶段效益,总结出“校中厂”为切入点的数控技术专业“三岗递进、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精品课程在"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未使用精品开放课程的2015级口腔医学技术班为参照组,使用精品开放课程的2016级口腔医学技术班为实验组,研究发现,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对于减少实习生胜任岗位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对提高实习单位满意度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对"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具有推进作用,能够缓解企业盈利与学校教学任务的冲突。精品开放课程的使用对于实践教学任务占有比重大,开启"校中厂"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成绩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企业培养实习生实践,提高企业对实习生满意度。对于承担学校教学任务的"校中厂"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减轻"校中厂"带教师傅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让校企合作有了进一步开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郑郁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130-131,140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教学的创新、教学科学研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都需要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训场所。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拓宽思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以及多种形式并存且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阐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实现了"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化工生物技术专业(锂电池方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例,探讨了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订单模式建立、"厂中校"与"校中厂"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校中厂模式下校企联合电气实训生产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度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用技术能力培养,目前,长株潭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风力发电厂建设基地等大规模新能源产业群,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此,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创新改革以迎合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已经成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该文提出校中厂模式下的校企联合电气设备生产装配线的设计研究方案,正是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具体实施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河北省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在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保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体现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在科研、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创建高校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机制,强化高校的服务意识,政府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增加投入,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地方高校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创业教育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和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这对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提出了“四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任务与项目驱动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资格认证相结合;专业综合实训与工程项目相结合.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网络技术专业“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学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将产学合作应用在高职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中,分别从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实施"双证书"教育,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三合一",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进行生产型实训等六个方面实施和探索,运用"322"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金牌蓝领。  相似文献   

16.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是职业院校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落到实处,对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敦育是一个人成才教育的关键环节高等学校应扬本校教育教学和办学之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着眼于社会的未来,把握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在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创新思维、个性特长、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以求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大学分类体系中属于"教学型"院校,这种"教学型"的科学定位在转型发展中与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紧密相连.作为"教学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大学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不仅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地方政府、企业事业等单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还要进行职业资格"双重"认证与专业生产实践锻炼,朝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角色转型,以及成为"大师"引领学校的转型发展.为此,"教学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内培外引"两种渠道来跟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促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学术+科研"型、"理论+应用"型、"认知+技能"型三种。其中,"认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符合高职教育实际,应得到推广。在"认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关键。高职院校只有大力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工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整合学校有效资源,建立工程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建设,经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特别提出了"双证书制"、"本科+技师"和"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基地特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