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丁士风 《小学科技》2013,(10):10-10
科学家在南美洲阿根廷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食肉鸟类的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鸟类化石。这种已经灭绝的食肉鸟类足有3.1米高,看起来有点吓人。据考证,这种凶猛的鸟不能飞,但可以吞食一只狗那么大的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6000万年N200万年前的南美洲,体重可达500千克。  相似文献   

2.
同心地区己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可分为哺乳纲和爬行纲两大类7目41种,其中哺乳纲长鼻目、偶蹄目、食肉目中某些物种具有代表意义,这一地区中新世动物可总称为“同心动物群”.“同心动物群”贯穿于整个中新世,中中新世是其最繁盛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在我国贵州江口县的"化石宝库"中,发现了一个可能代表新的动物门类的实体化石。该种动物被中瑞学者命名为"八臂仙母虫"。相关论文发表在《地质学报》2008年第1期上。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现代鸟类起源于始祖鸟.始祖鸟的化石发现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索伦霍芬(Solnhofen)地区,化石埋藏在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晚侏罗世的地层中.始祖鸟身上同时具有爬行动物和鸟类动物的特征.始祖鸟化石的发现,为人类研究鸟类起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初始材料.但是,始祖鸟是如何进而发展成为现代鸟类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化石材料而成了悬而未决的自然之谜.因此自始祖鸟发现后一百多年来,对鸟类进化的研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湘西中寒武世具表面装饰的管状疑难化石(Ornamented tubes)的保存、形态结构及壳体成分的综合分析,发现此类细长型管状化石表面具有瘤状、刺状装饰;部分化石管体向外弯曲的一侧具有一列锯齿状排列的脊刺.壳壁具有双层至多层微细构造.所获得材料中发现管状壳刺与高肌虫类双瓣壳壳体相连的化石标本.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揭示管状化石壳体成分以钙、磷元素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氟磷灰石.研究表明,此类管状化石可能属于具双瓣壳节肢动物高肌虫类外骨骼,是一种具有保护性功能的外部硬体构造.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大自然》2013,(5):54-57
和政动物群是指我国甘肃省和政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所代表的动物群。和政县位于兰州市南偏西约100千米处,行政上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常常把发现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各种古生物化石组合统称为一个动物群,并经常以发现地或其代表动物命名。比如,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就是发现于辽宁西部及华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的一个古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中生代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后来,科学家在该地区的相同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被人们称为第一朵花的"辽宁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于是科学家将热河动物群更名为热河生物群,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生物群。另外,三叠纪晚期的关岭生物群和中新世的山旺动物群等也是如此命名的。  相似文献   

7.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作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化石记录,为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精美的实证材料.在传统扫描电子显微成像的基础上,结合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瓮安生物群中以前报道的"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的立体标本进行了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内陷式动物原肠胚化石很可能是多细胞藻类,并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8.
黔中寒武系底部生物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州中部寒武系底部的桃子冲组泥质粉砂岩、硅质岩和牛蹄塘组底部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中发现了大量帽状化石和少量的类Ediacaran型化石,这一发现说明早寒武早期不仅小壳动物繁盛,而且还有大量的其他动物存在,它们包括海绵动物、软体动物、蠕形动物和类Ediacaran型动物;也说明早寒武小壳动物繁盛期和澄江生物群繁盛期之间存在有另一个重要的生物繁盛期.特别是其中发现的类Ediacaran型化石,说明Ediacaran动物群的分子可能延伸到早寒武早期.  相似文献   

9.
李扬 《河南科学》2012,30(11):1680-1684
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实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澄江动物群及其赋存载体地层的非常珍稀的以古生物化石群为主题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主要以科考科普性旅游为主,具有不可替代、无与伦比的科学价值.针对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特点,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对如何公园如何开展旅游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往往具有偶然性。一次,我在整理库房标本时,在一堆残破的化石中,发现一些外形似鹅蛋的化石,仔细一看,是些残破的动物头骨。后经精心修理,把残破的脑颅骨全部剥去,十多个非常完整而精美的脑化石一一显露出来。最近我馆的技术人员在修理产自甘肃和政地区的板齿象时,在骨盆中发现一饭碗大小、石核状的东西,取出后发现又是一枚完好无损的脑化石。这个脑化石可能是在随该动物遗体被水搬运、冲击的过程中,从脑颅中滚落到骨盆中,与  相似文献   

11.
食肉目动物食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肉目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很多成员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对象.目前国内外关于它们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食痕分析法、粪便分析法、粪便DNA分析法、胃内容物分析法、笼养实验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和驯服动物觅食记录法.其中前4种是无损伤取样法,对动物没有太大的影响,应用较多,特别是在对珍稀濒危动物的研究方面,而后4种则应用较少.综述食肉目动物食性研究方法,并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为今后食肉目动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1994,(2)
1.马来熊(Helarctols malayanus)食肉目、熊科,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1米左右,重45—50公斤,生活在热带、南亚热带雨林中,食性很杂,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及缅甸、印尼等地。2.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称猫熊、大猫熊等,食肉目、大熊猫科,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大熊猫是“世界级”的珍贵动物,又是古老的孑遗动物,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目前野外生存仅一千只左右,所以特别珍贵。我国政府和科技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它们进行保护;许多国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奥陶纪鹦鹉螺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描述鹦鹉螺化石3个种(其中一个新种)5个未定种和一个属种未定,分属4个科,这些化石产自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一套白云质灰岩中,对于该套地层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由于没有发现确切的生物化学,其时代一直很信确定,多数专家将其划归晚元古代什那干群。通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在庐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早奥陶世的生物化石,除文中描述的鹦鹉螺外,与之伴生的还有笔石、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展可以断定该套地层的时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5月6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项发现,准确复原了2014年初在我国西南腹地发现的奇异滤齿龙的形象。奇异滤齿龙生活在2.4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具有怪异的头骨结构和栅栏状牙齿,是海洋爬行动物中罕见的滤食性类群。在早先的研究中,由于化石的保存原因,其特异的头骨形态并未得到正确认识。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团队通过两件保存完美的化石标本,在近期重新复原了这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9,(7)
继发现山西保德、内蒙古通古尔两个古生物化石重点产区之后,科学家在甘肃省和政县发现了又一个中国古生物化石宝藏。中科院、甘肃省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最近对和政县文化馆收藏的1055件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鉴定。这批化石是文化馆近年来陆续从当地私人手里征集来的。通过鉴定,科研人员对和政化石的珍贵程度感到大为惊讶。据古生物学家推算,已发现的和政古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还不到当时活体动物数的1/10~6。据此估算,形成1055件化石,起码得有10亿头以上的活体动物。  相似文献   

16.
华北中元古界发现大量生物成因凝块石,超微组构与有机矿物研究表明有机矿化是微生物岩形成的普遍过程。微生物岩受微生物类群与环境条件控制,能够提供早期海洋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信息。研究发现了中元古代太阳黑子周期性活动的地质记录,证明黑子活动对微生物活性和沉积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早期日—地—生物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拓展了地球生物学研究的方向。在燕山盆地中元古代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生物群更替事件,分别与海洋化学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导致的营养盐输入相关。发现了多种真核生物化石,包括具刺疑源类、多细胞丝体、瓶状化石、梭型化石以及具复杂纹饰类型。表明这个时期真核生物已经出现明显的多样性分化,为进一步认识早期真核生物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元古代海洋DIC库经历了逐渐减小的演变;海洋硫酸盐浓度较低,氧化还原界面较浅。在浅水环境自养微生物控制了碳的代谢过程;而深水环境中,厌氧微生物代谢对海水化学组成有很大影响。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研究表明中元代海水以Mo亏损的缺氧水体为主,但局部层段Mo等元素富集,反映海洋在1.64 Ga~1.56 Ga有重要变化,以硫化为主。在高于庄组底和上部分别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1626±21)Ma、(1564±39)Ma,为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提供了重要约束。中元古代不同层段黑页岩的活性铁组分研究表明,多数贫铁氧化物,但含黄铁矿很少;Fe HR/Fe T和Fe T/Al的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28和0.57,表明多数层段形成于缺氧但非硫化环境,证明深海以广泛的铁化条件为主,但间夹有间歇性分布的硫化时段。华南晚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的N、C同位素研究发现δ13Corg在浅水区和深水区存在显著差异,证明海洋仍具有缺氧分层的高梯度状态。N同位素在早寒武世早期有明显正异常,可能与缺乏固氮作用相关;随后趋于正常,氧化明显并伴生多细胞生物发育。硫化水体控制营养元素以及N、C、S循环,并影响生物演化。  相似文献   

17.
在湖北三峡地区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Ⅰ、Ⅱ组合之间发现了大量锥管状宏体化石,化石体呈平面压扁的平滑圆锥管状,锥体长4-21 mm,始端尖细向口端逐渐扩散,扩散角为13°-25°.锥体口端直径宽1-7mm,锥体始端平直或略有弯曲.锥体表面光滑,无或有微弱横纹,没有保存内部构造.与埃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中的Protoconites minor Chen et al.1994无论从锥体长度、口端直径宽度、扩散角,还是化石的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一致,因此理应归属Protoconites.通过Protoconites与好运阶(Fortunian)澄江化石库中的Cambrothytium(或Archotuba conoidalis)和中寒武世Cambrorhytium major对比研究,发现无论从大小、形态,还是生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揭示早期锥管状生物的归属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8.
巨貘化石提供的线索贵州省六枝特区文化馆的同志将当地桃花洞中发现的一块动物化石送到省博物馆来鉴定.化石被胶结在坚硬的黄色粘土里,仔细观察,牙齿所具有的乳白色和周围几点炭痕依稀可见.它是什么动物的牙齿呢?奇怪的是为什么周围还带有烧痕?经过精心修整后,原来是一枚巨貘的臼齿化石.它生活在三百万年前的更新世.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1993,(4)
家畜中以犬(狗)在世界各地分布最广,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原始社会里,犬便是人类忠实的伴侣,原始人依靠它追捕猎物.所以犬被公认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分类学上,犬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Canis).犬属动物包括许多种,其中的家犬(Canis familiaris)更演变成数以百计的品种.古生物学的发现在欧洲,从上新世到更新世曾发现许多犬属动物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17,(6)
正目前发现的化石中,寒武纪(距今5.41亿年)以前的多为微小的细菌、藻类和疑源类。由于长期以来未发现确切的动物化石,寒武纪以前长达30多亿年的时期被称为"隐生宙"。那么寒武纪之前真的没有动物存在吗?1946—1949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的庞德砂岩上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化石,其特征不同于细菌、藻类和疑源类(指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