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文中重要的或后文将要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反应式等可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号(或码).序号加圆括号,右顶格排出.(2)长数学式超过1行时,应在"="、"≈"、"〈"、"〉"等关系符号,或在"+"、"-"、"×"、"÷"等运算符号处转行。  相似文献   

2.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民俗学学科内部的这两种观点的分界是真实存在的,并对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必须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想要否定或杜绝这样的二分法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其意义,旨在将民俗学引向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网络与报刊的频繁使用让"犀利哥"、"数学哥"、"被子哥"等"xx哥"词迅速蹿红,这些词,或旧词新义,或新词新语新意,对当今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种种影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xx哥"词族现象,可从中看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文本延伸必须展开叙述,而小说叙述视点又具有多样性与交错性:可以文本外"旁观者"视野叙述,也可以"局内人"修辞身份叙述。后者又包括"我"的一元叙述及文本内部人物间多元叙述。亦即叙述主体"我"分为"假我"、"真我"、"无我"或多元交错叙事模式。从M.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认为这几种"我式叙述"分别反映了文学话语在表达与接受过程中的"熟悉化"、"陌生化"、"狂欢化"修辞策略,同时显示出文本"独白"或"对话"性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和顺方言中,助词"哩"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相当高。结构助词"哩"兼具普通话中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作用;动态助词"哩"与普通话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着"用法相同,同时动态助词"哩"还具有指明动作或事件在过去发生的作用,这一作用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的"相同;另外"哩"还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来使用,可分别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7.
《汉书·惠帝纪》中的"耳孙"一词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颜师古《注》引用了前人三种看法,或以为曾孙,或以为来孙,或以为仍孙。仔细梳理《汉书》中的相关文献,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耳孙"一词当为"曾孙",即第四代子孙,而不是仍孙。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否"、"厌"二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历代学者对这一章的翻译,或主观上强改字意,或辗转意译附会旧说,究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否"、"厌"二字的读音。通过研究,在"子见南子"章里,"否"字正音念"pǐ","厌"字正音念"yā"。而本章的正确释义是: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相似文献   

9.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异化"不是唯一有效的翻译策略,"归化"也不是。所以,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我们不赞成"扬异化、贬归化",在翻译实践中,异化、归化及其他翻译策略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辛海英 《科技资讯》2009,(33):123-123
"信息"一词的字面定义如某些字典所述:"信息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或"信息是我们原先不知道的知识"。我从事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多年,这么多年感觉就是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信息资源在各项生产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用"刘云养生法"锻炼"刘云脑区"有证据显示可以激活胚胎"原结干细胞"通过脑脊液循环进入血循环滋养全身,产生抗衰老和/或返老还童的生理作用。"刘云养生法"的本质是一种首创的"人在体内自我生产胚胎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视点检测,原因标记连用有"因为+因"、"因+因为"、"因+由于"、"由于+因"、"因为+由于"和"由于+因为"等多种形式,不能简单地视为误用或病句。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原因标记连用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3,(12):53-55
4月29日,马英九在台湾海基会举办的"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时表示,"政府推动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一定要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不论在岛内或岛外,都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这就是受到外界关注的马英九"新三不"两岸论述,也称为"4.29"讲话。"新三不"政策的真正用意何在?是否意味着马当局两岸政策的调整?是不是对"旧三不"政策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对《汉语大词典》失收或义项有所罅漏、错讹的8个佛经词语进行考释,具体包括:"结累"、"抄拨"、"称可"、"清净"、"连骸"、"贤善"、"成就"、"情迷"。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网络讨论热点"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挂钩现象"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不能简单地以"对"或"不对"而作出裁决,而应考虑目前国内教育的具体现状。  相似文献   

17.
卜文华 《甘肃科技》2011,27(9):187-188
探究"就是求索知识的过程,其表现方式有搜寻、调查、检验、研究知识等,其活动本质是为了求真而质疑。就教育而言,"探究"便是"寻找"或"探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文化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自20世纪以来,从百年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中西音乐关系来看,不论是强调"国乐"、崇尚"西乐"抑或提倡"中西合璧",都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作为上层建筑,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会或早或迟地反映其经济基础,而非亦步亦趋,同时它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基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20.
明代对以乌思藏为主的广大藏族地区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的政策,有的被封者经常派使者朝贡,有的被封者长期居住在京城,这些活动使藏传佛教扩大了影响,加强了广大藏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在"广行招谕""、多封众建"的过程中,明朝中央政府以各种方式派出进藏人员。这些政府官员、宦官、内地僧人、驻京藏僧、藏区首领或宣布诏谕、或延请宗教领袖、或平定动乱、或设置驿站。这些从实际出发的治藏方略能充分反映出当时中央王朝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