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二合一监测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 2 4h心肌缺血发作的规律及其与血压、心率波动的关系 .152例患者中 38例发现 175次ST段压低 ,持续 (10± 12 )min ,压低幅度 (1.4± 0 .4 )mm ,以清晨和傍晚为发病高峰 .ST段下移组血糖、血胆固醇及收缩压水平增高 (P <0 .0 5) .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发生昼夜节律消失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 <0 .0 5) .ST段压低时心率明显加快 (P <0 .0 0 1) ,且ST段压低幅度与压低时最大心率、2 4h平均收缩压、心肌耗氧量呈正相关 (P <0 .0 0 1,P <0 .0 5) .即使在无冠心病临床证据的高血压患者中也常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发生 (发生率 2 5% ) ,与动态血压负荷增加、心率加快有关 .  相似文献   

2.
陈梦雅  吕永鑫  李小爱 《甘肃科技》2014,(4):127-129,121
目的运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患者检测分析,探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规律特点,明确动态心电检测在老年人中的应用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940例老年患者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资料。心肌缺血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归类进行统计。心肌缺血随着老年患者增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当高,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为最多见,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有效捕捉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姚健 《太原科技》1999,(A06):70-70
150例心绞痛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到243次缺血性ST段下移,分析结果表明:在心绞痛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3倍;缺血性ST段下移,85%与活动有关;缺血性ST段下移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上午8时 ̄12小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总次数32%。揭示:在冠心病治疗中应重视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并结合缺血的昼夜分布规律调整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抑郁状态的冠心病患者中,抗抑郁治疗对冠心痛转归的影响.方法:68例合并抑郁状态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冠心痛常规治疗加抗抑郁治疗,34例;Ⅱ组为对照组,仅冠心痛常规治疗,34例.疗程2年,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恶化率、急性心梗、充血性心衰、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P),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ST段压低数值总和(ΣST)及动态心电图(Holter)中24h ST段压低>0.1mv的总时间(ΣT),及Holter中STavF、STvs压低平均值(STavF、STvs).结果:Ⅰ组心绞痛恶化率P为44%,急性心梗发生率P为6%,充血性心衰发生率P为12%,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P为3%;Ⅱ组上述各项P值分别为:76%、24%、18%、6%,在心绞痛恶化率及急性心梗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充血性心衰及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上,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组中的∑ST、∑T、ATavF、STvs在治疗前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述指标经治疗后Ⅰ组和Ⅱ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抑郁状态患者,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治疗,能有效预防心绞痛的恶化及急性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01~2007-01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68例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分析.结果: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缺乏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检查出现左胸导联S-T段压低或冠状T波及V1-3导联QS波者19例(27.9%);21例患者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11例(52.3%)有发作性心肌缺血改变;X线胸片左心室增大12例及双室扩大6例均伴有主动脉迂曲、延长、钙化(26.5%);超声心动图左室前壁运动幅度减弱26例(38.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阻塞.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为复杂,不能套用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必须结合病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X线胸片、心肌酶谱、冠脉造影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累及血管支数的关系,并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予以美托洛尔治疗后QTd的变化.方法:选择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且心电图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和冠心病组143例;冠心病组依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薤白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脉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给予薤白提取物、硝酸甘油干预后,监测大鼠造模前后心电图Ⅱ导联ST段变化,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GSH-Px)、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游离脂肪酸(NEFA)、丙二醛(MDA)的水平;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缺血损伤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ST段明显上移,血清GSH-Px活力明显减低(P<0.01),TCh E活力、NEFA、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研究提示心肌损伤较重;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心电图ST段较低(P<0.01),血清GSH-Px活力明显增加(P<0.01),TCh E活力、NEFA、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病理学研究发现心肌损害程度减轻。结论薤白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肌肽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肽素(cardiomyopeptidi)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垂体后叶素(Nh)致急性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结扎致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心电图机测定心肌肽素对大鼠Ⅱ导联及胸V1导联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结果:心肌肽素50μg/ml对Nh诱发大鼠心电图T波及ST段的抬高有明显降低作用,亦能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结扎致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的缺血性心电图变化.结论:心肌肽素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抗心绞痛的疗效及耐受性,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曲美他嗪治疗组(TMZ组)24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给予倍他乐克、长效硝酸酯类药物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TMZ组加服TMZ20mg,每日3次,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消心痛片消耗量明显降低,与试验前相比,两组患者运动耐量均显著提高,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mm的时间均显著延长,与对照组相比,TMZ组更显著(P<0.05)。而对血压,心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示SOD含量上升,MDA含量下降,但相对对照组,TMZ组SOD含量上升幅度明显(P<0.05)。在试验的8周内,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只有1例有上腹部不适主诉。讨论曲美他嗪能抑制脂肪酸氧化并刺激葡萄糖氧化,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亦可能与其抑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体内的氧自由基生成及抑制脂质过氧化进程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ST/HR斜率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应用ST/HR斜率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与运动介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心肌显像同时进行,检测60例临床怀疑CHD患者,并对3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了ST/HR斜率检测。结果表明:ST/HR斜率与SPECT心肌显像二者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r=0.58,P<0.005),符合率为80%,SPECT阳性者其斜率值高于SPECT阴性者及正常人群(均P<0.05);若以SPECT为标准,ST/HR斜率与普通运动试验诊断CHD的敏感性分别为81.6%和73.9%(P>0.05),特异性分别为77.3%和45.5%(P<0.05),以正常人为ST/HR斜率与普通运动试验的特异性分别为93.3%和70.0%(P<0.05);SPECT显示2个以上节段心肌缺血者,其斜率值明显高于单一节段缺血者(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168例,按有无2型糖尿病(DM)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onDM组),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冠状动脉受累血管及严重程度DM组比nonDM组显著高(P〈0.01)。临床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GHbA。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DM组比nonDM组高(P〈0.05),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 A1)DM组比nonDM组显著低(P〈0.01),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除糖尿病外,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收集常熟市中医院老年康复中心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病人中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共77例,从本中心健康体检者中选取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Ⅲ组),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Ⅰ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组血浆甘油三酯(TG)、血浆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显著降低,与Ⅱ组无心肌梗死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Ⅲ组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TG水平升高,HDL降低(P<0.01)。结论TG升高及HDL的降低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冠脉结扎法与给药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分析冠脉结扎法与给药法制做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经给药造模,在皮下一次性多点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结果结扎18例动物制作模型,存活11只,病理检查证实50%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而给药组18只动物模型,存活17只,病理检查证实80%有明确的心肌缺血。结论给药方法制作更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高;而结扎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趾臂指数(TBI)和踝臂指数(ABI)检查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和5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TBI、ABI检查。根据TBI、ABI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指数积分、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TBI、ABI均明显降低,TBI、ABI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呈负相关(P〈0.01),TBI与ABI仅轻度相关(r=0.62,P〈0.05)。结论:TBI与ABI;相关性不高,联合检测可以更有效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病情分为3组,即单纯2型糖尿病组45例(A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8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c组),以3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3组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2型糖尿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大体标本活性体染色与光镜检查的结果相符合,均显示缺血中心区大部分心肌梗塞,变性;缺血损伤在导致心电图紊乱的同时,还使心肌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大量生成和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04-2004-04 44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分析造影结果.结果:8例有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均有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与表现,1例行支架植入术.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也是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动态心电图RR间期序列的交互信息,与随机运动和周期运动的交互信息明显不同,处于两者之间.1 d中不同时段,患单支冠脉病变、多支冠脉病变和糖尿病病人RR间期交互信息的特征与正常健康人存在差异.同样的情况下,病状越严重,相应RR间期的交互信息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MSE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