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丘陵山地引种尾巨桉DH3229品系的适应性与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种尾巨桉DH3229品系进行适应性试验表明,尾巨桉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造林当年平均树高就达3.8m~4.5m,4年生平均树高与胸径分别为14.1m和11.08cm,达到福建省一般产区桉树速丰林标准.实践证明,尾巨桉DH3229品系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在福建南部低海拔山区有一定适应能力,可进一步扩大种植范围,该品系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杂交桉家系在冷凉区优势评价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粤北及华南等种植冷凉区选育桉树速生和耐寒品系。 【方法】 利用方差分析和BLUP法估算广东连山5年生97个桉树人工控制授粉家系、15个母本自由授粉家系和2个无性系试验林生长、干形、耐寒和保存率性状的杂种优势、育种值及配合力。【结果】各性状在家系、家系与区组交互效应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单株蓄积为指标筛选优良杂交组合,参试家系中有3个家系(101、14和74号)的单株蓄积高于最优自由授粉家系103号均值0.191 4 m3,超过对照DH 3229的控制授粉家系有17个,所有控制授粉家系中超过对照无性系(115号)的优良单株有288株; 大于参试总体均值的40个控制授粉交家系,其平均单株蓄积的超亲优势达25.78%,而相对对照无性系的超标优势仅达4.18%; 育种值与表型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育种值超过0.02的控制授粉家系有13个,仍然还是101、14和74号家系。【结论】通过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认为,RT04赤桉、邓恩桉2号、U64尾叶桉3个母本,以及KX10巨桉、2B边沁桉、D17邓恩桉、KX5巨桉和DX19巨桉5个父本是今后杂交育种的优选亲本; 特殊配合力排名前3的邓赤(邓恩桉×赤桉)、尾尾细(尾叶桉×(尾叶桉×细叶桉))和尾蓝(尾叶桉×蓝桉)杂交桉,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大于0.05,相对效应值超50%,适合将其中的优良单株无性系化并扩繁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砂土培育法,以速生桉优良无性系组培苗(巨尾桉9号、巨尾桉12号、尾叶桉4号、韦赤桉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酸铝处理下桉树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等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 H是引起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铝离子的加入进一步影响SOD,POD,PPO活性.4个桉树无性系叶片的POD活性对酸铝胁迫较其他抗氧化酶敏感,变化幅度最大,可以作为判定速生桉耐铝能力强弱的敏感生理指标;SOD和PPO对酸铝胁迫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而CAT没有显著作用;较耐铝的巨尾桉9号和巨尾桉12号叶片POD活性和变幅高于其他两个无性系,耐铝性最强的巨尾桉9号变化最为显著,尾叶桉4号的变化幅度最小;巨尾桉系列的无性系抗氧化酶活性对酸铝胁迫的响应较为灵敏,植株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轻基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方法对苗木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氮素处理的尾巨桉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试验后期苗高增长显著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4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生长性状显著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6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的4种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平均施肥处理苗木,其他浓度无显著差异;处理8(指数施氮60 mg/株)的尾巨桉幼苗的地径、根体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的相应指标,苗木生长势最好,是此次试验中最佳的组合处理。从尾巨桉苗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看,指数施肥效果均优于平均施肥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轻基质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方法对苗木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氮素处理的尾巨桉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试验后期苗高增长显著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4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生长性状显著优于平均施肥处理的苗木;当施氮量为20和60 mg/株时,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的4种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平均施肥处理苗木,其他浓度无显著差异;处理8(指数施氮60 mg/株)的尾巨桉幼苗的地径、根体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的相应指标,苗木生长势最好,是此次试验中最佳的组合处理。从尾巨桉苗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看,指数施肥效果均优于平均施肥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林青 《科技信息》2008,(18):324-324
对闽南丘陵山地引种卷荚相思的生长效果及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卷荚相思生长迅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比尾巨桉稍强,适合作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在闽南丘陵山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桉树专用肥中添加腐植酸对尾巨桉DH32-29组培苗木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施肥处理均对苗木生长及光合速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泥炭腐植酸+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植酸+桉专用肥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腐植酸对苗木根系的生长影响最大,施用风化褐煤腐植酸、泥炭腐植酸肥料后根系生物量积累是施用桉专用肥的1.41和1.09倍,但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可能与腐植酸对肥料的缓释作用有关;腐植酸肥料能明显改善苗木叶片的光合特性,显著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并且风化褐煤腐植酸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优于泥炭腐植酸.由主成分分析可知,风化褐煤腐植酸+桉专用肥(1.06)和泥炭腐植酸+桉专用肥(-0.01)得分最高,表明腐植酸对尾巨桉苗木生长及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优于未添加腐植酸的肥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桉树抗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相关的多个理化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与抗虫性最紧密关联的关键因子,为筛选抗虫桉树品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首先比较了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EA)、巨圆桉Eucalyptus grandis×Eucalyptus tereticornis(DH201-2)和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calyptus urophylla(G9)3个桉树品系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强弱,同时测定了桉树品系间叶片含水率、叶片厚度、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片C含量、N含量、C/N比、总酚、缩合单宁等8个理化指标,最后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抗虫性紧密关联的理化因子,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桉树枝瘿姬小蜂不能在G9上产生虫瘿,在DH201-2上的样枝平均虫瘿数显著高于EA。3个桉树品系叶片厚度间无显著差异;DH201-2叶片含水率显著高于EA和G9;N含量表现为DH201-2EAG9;G9叶片C含量、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显著高于EA和DH201-2。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是缩合单宁(X_2)和C含量(X_3);建立了以抗性得分为因变量(Y),缩合单宁含量(X_2)、C含量(X_3)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20.671+2.095X_2+0.433X_3(复相关系数R=0.770,校正相关指数R~2=0.578,显著水平P0.001)。【结论】缩合单宁和C含量是影响桉树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强弱的关键因子,且两个因子与抗虫性正相关;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桉树抗虫性与两个化学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选育桉树抗虫优良品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尾巨桉DH3229组培苗木施用原料来源不同的腐殖酸肥料,对比分析不施肥方式(施常规复合肥、桉专用肥、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肥)下桉树苗木生长及抗性生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促进尾巨桉DH3229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其中,施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对苗高的促生效果比施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高2.03%,但二者均低于施桉专用肥处理;施肥处理极显著提高了尾巨桉地径生长,地径及其增长量均为对照的2倍以上,但添加腐殖酸与否对桉树地径生长的促进效果无明显差异;腐殖酸极大地促进了根的生物量累积,桉专用肥中添加泥炭和风化褐煤腐殖酸后,根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5%和40.92%;施肥能明显提高或降低尾巨桉苗木叶片酶的活性,其中,施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对提高植株叶片的抗性生理能力比施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好.  相似文献   

10.
桉属种间杂种生长和抗青枯病的联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培育速生、抗病的桉树杂种,通过苗期病原菌接种和大田试验,对以尾叶桉作母本、细叶桉等8个树种作父本的81个桉树种间杂种进行了生长和抗青枯病的联合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与不同父本树种间杂种的存活率介于44.4%(尾叶桉×柳桉)~74.3%(尾叶桉×赤桉);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生长性状在父本树种间差异不显著,父本树种内杂种间差异达0.05或0.01显著水平;抗病指数在父本树种间和父本树种内杂种间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经选择,评选出13个速生、抗病的桉树种间杂种,平均材积为对照(母本尾叶桉的自由授粉家系)的101.58%~212.65%,平均抗病指数为对照的123.08%~184.60%.  相似文献   

11.
陈伟 《海峡科学》2007,(4):37-38
引进邓恩桉组培苗进行造林试验表明,邓恩桉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造林当年平均树高就达2.8m~4.5m,4年生平均树高与胸径可生长到9.6~11.08m.和9.45cm~10.81cm.达到福建省一般产区桉树速丰林标准.实践证明,邓恩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在福建中部的中低海拔山区有一定适应能力,可进一步扩大试种,作为耐寒、速生用材树种发展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张晶海 《科技信息》2008,(8):322-322
以抗寒性较强的杨树做母本,以冠形窄的杨树做父本杂交,进行品种改良,增强速生性和适应性,并使其子代具有独特的树体形状,选育出了窄冠杨树品系钻×俄、斯×施和A118杨,其冠形可与早年引进的钻天杨相媲美,而耐寒性超过了钻天杨;前者为雄性,后二者为弱雌性,是无飞絮或飞絮极少的绿化防护树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索尾巨桉-广金钱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在试验田中,以不同类型和重量的尾巨桉落叶铺盖在土壤上并种植广金钱草,同时另在尾巨桉人工林中直接套种广金钱草,待药材成熟后统计其产量,并利用HPLC指纹图谱法及含量测定法检测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广金钱草在尾巨桉林下种植时,产量稍有下降,但药材指纹图谱与正常种植无显著差异。【结论】广金钱草可以套种在尾巨桉人工林下。  相似文献   

14.
对24个桉树杂交新种/子代(包括母本自由授粉子代)的速生性、抗逆性、形质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经多性状综合评判,选出适合闽南山地发展的5号(E.u3101×E.g18705)、15号(E.u3101×E.g18741)、21号E.u3101×E.(G×U)等11个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优良杂交种/子代(家系)和41个优良单株。优良家系5.5 a生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均生长量达2.4~3.0m、2.3~3.1 cm和0.018~0.035m3且抗风性强,形质性状优良,材积比对照(U6)增益43.60~186.16%;优良单株的材积在0.18 m3以上。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引进的20多个乔木柳无性系进行造林试验,并对其速生性、适应性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7年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旱快柳、垂爆109柳的适生范围可延至北纬48°05;J329柳主干明显通直,7年生高生长达到9.02米,年均生长1.29米;径生长达到11.4厘米,年均生长1.6厘米。表现了良好的速生性,并具有较好的抗寒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科学、可持续地经营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以及评价桉树人工林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和生态效益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南宁七坡林场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及其林下植被的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在尾巨桉人工林中,各层次生物量呈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尾巨桉生物量最大,处于主导地位;尾巨桉各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树干(64.38%)〉根(24.29%)〉树皮(5.97%)〉老枝(2.25%)〉嫩枝(1.56%)〉老叶(1.32%)〉嫩叶(0.20%)。【结论】尾巨桉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干上,叶的生物量最少。  相似文献   

17.
在马尾松 ( Pinusmasoniana )、尾赤桉 ( Eucalyptusurophylla× camaldulensis)板材不同部位以径切面切取小试件各 30枚 ,并各分为 3组 ,分别按材料极限强度的 2 0 %、30 %及 4 0 %进行加载 ,测量木材的蠕变特性曲线 ,确定木材的蠕变特性常数。结果是 :马尾松、尾赤桉抗瞬间弹性变形能力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强 ;在相同的载荷下 ,马尾松的抗瞬间弹性变形能力、抗长期粘性蠕变能力及抗延迟弹性蠕变能力均比尾赤桉强 ;应力水平占极限强度比例相同时 ,马尾松的抗瞬间弹性变形能力比尾赤桉强 ,而抗长期粘性蠕变能力及抗延迟弹性蠕变能力在总体上亦比尾赤桉强  相似文献   

18.
巨尾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巨尾桉叶中提取挥发油中的油相成分,用乙醚作为溶剂从蒸馏残液中萃取挥发油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二者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巨尾桉叶挥发油油相成分的得油率为0.67%(W/W,以干重计),确认了32种成分,占油相部分总量的97.65%.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39.70%),其后依次是α-蒎烯(22.03%)、α-松油醇(11.76%)、龙脑(5.78%)和乙酸松油酯(4.60%)等;水溶性成分的得油率为0.87%(W/W,以干重计),确认了32种成分,占水溶性部分总量的87.14%,异戊酸(15.03%)、1,8-桉叶油素(10.75%)、α-松油醇(9.85%)是水溶部分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为综合利用巨尾桉果实,考察巨尾桉果实的挥发油和脂肪酸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巨尾桉新鲜果实和干果实挥发油,利用溶剂法分别提取巨尾桉鲜果实和干果实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果实挥发油得率为2.28‰(以鲜重计),主要成分有乙酸松油酯24.97%、α-松油醇24.95%、异龙脑12.89%、葑醇4.57%、桉叶醇3.85%和蓝桉醇2.97%等;干果挥发油得率为5.96%。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43.05%、(1R)-(+)-α蒎烯21.12%、乙酸松油酯12.71%、α-松油醇6.12%和莰烯3.38%。鲜果中油脂得率为1.75%,脂肪酸组成为反-9-十八碳烯酸29.01%、棕榈酸23.0%、花生酸8.78%、硬脂酸6.56%和肉豆蔻酸5.17%。干果中油脂得率为5.0%,脂肪酸组成为反-9-十八碳烯酸39.36%、棕榈酸19.01%、硬脂酸8.62%、花生酸6.51%。挥发油中的α-松油醇和乙酸松油酯是高价值香料成分,脂肪酸是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广西北海市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海南蒲桃(Szygium cumini)、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闽楠(Michelia macclur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冠幅、生物量和碳储量情况,为该地区建立人工林优势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两年生的巨尾桉、红锥、海南蒲桃、香梓楠、闽楠、杉木、马尾松进行常规的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收集各树种的根、茎、叶、枝,通过实验手段测定其生物量、含碳率、碳储量。【结果】巨尾桉冠幅为其他树种的1.7~8.6倍,高度为3.1~6倍,基径为1.6~3.6倍;巨尾桉生物量高达17.2t·hm^2,其次海南蒲桃为3.6t·hm^2,其余树种生物量较低;巨尾桉含碳率在所有树种中居于中间水平,碳储量为其他树种的6~30倍。【结论】在同龄树种中,巨尾桉的固碳能力较强,可作为人工林生态固碳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