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热致性聚芳酯液晶态向错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寿羲 《科学通报》1992,37(14):1284-1284
液晶薄层在偏光显微镜下通常呈现出多种不同中介相特征的织构,这些织构都是由于不同种类缺陷的存在而产生的。向列相液晶的缺陷结构只有一种即向错,它是由于中介相中分子取向排列发生不连续变化而引起的.在偏光显微镜下向错表现为二条或四条刷子形黑色条纹相交于一点所组成的纹影织构,它们分别对应于强度s=±1/2和s=±1两种类型的向  相似文献   

2.
条带织构装饰技术观察高分子液晶态的向错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羲 《科学通报》1993,38(3):236-236
高分子液晶态与小分子液晶态相似能表现出多种类型的中介相,其中之一是向列相。高分子液晶向列相存在有向错结构,它是由分子取向方向发生不连续变化而引起的。在偏光显微镜下向列相呈现二条和四条黑色条纹相交于一点所组成的纹影织构,它们分别对应于强度s=±1/2和s=±1两种类型的向错分子指向矢取向排列形式的一种光学效应.近年来人们根据高分子分子链弛豫时间较长和可以结晶的特性,将高分子液晶态淬火冻结成液晶玻  相似文献   

3.
谷勤翠  武长城  陈寿羲  黄勇 《科学通报》2002,47(14):1071-1073
研究了一种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小分子液晶化合物向错形态的装饰方法.实验发现,小分子液晶化合物也可以采用与高分子液晶相同的装饰技术来展现其指向矢的排列方式.实验采用了固化诱导条带织构和焦锥织构两种装饰技术,观察到了强度s=1/2,±1的向错形态.在固化诱导条带织构装饰向错形态时,分子指向矢的方向垂直于条带的方向;而采用焦锥织构装饰时,通过红外二向色性的实验结果证明,分子指向矢的方向与焦锥织构的取向排列方向平行,从而可以绘出两种装饰技术展现的分子指向矢的排列示意图.  相似文献   

4.
谈洪 《科学通报》1980,25(1):16-16
一、引言采用Wollaston棱镜的偏光干涉法又称为纹影干涉法或差分干涉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验段相邻光束中偏振方向相同的偏振光分量的干涉定量地量度流场中的密度差。我们强调偏振光的干涉,所以称为偏光干涉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分子液晶态向错织构的研究,特别是直接观察其结构的工作目前尚不多。我们对芳香共聚酯热致性液晶态的向错织构进行了研究,第一次在同一张照相中可看到向错和条带织构.热致性芳香共聚酷是一种向列相高分子液晶材料,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特征的向错织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核的奇特结构,例如集团结构、闯入态等,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直接核反应实验是研究丰中子核奇特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组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放射性束流在质子和氘靶上发生直接核反应实验研究的带电粒子探测阵列.利用该高精度、大立体角、模块化、多用途的探测阵列,我们在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从实验上确认了14C的π型线性链状分子转动带;发现了丰中子核16C的π2σ2构型线性链状分子结构,14C的一个共振态可能有“3α呈线性排列”的线链超形变结构.我们定量研究了12Be、13B等N=8附近丰中子核的s波和d波闯入强度,结果表明:12Be基态中s波占19%,远远小于11Be(~80%),而d波成分却高达57%,是主要的闯入成分;13B基态中的s(d)波闯入成分约为12%(5%),处于从Be到C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设T>0,N(T)表示黎曼ζ函数ζ(s)(s=σ it)在区域0≤σ≤1,0相似文献   

8.
从整个肌球蛋白分子马达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实验现象出发, 利用电偶极子模型构建一个势能函数, 应用朗之万方程讨论其定向运动行为. 通过调整分子马达电偶极子参数, 模拟得到了肌球蛋白Ⅵ分子马达系综沿微丝负向的平均位移和平均粒子流, 并讨论了负载力和马达偶极子转动速率对肌球蛋白Ⅵ系综运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 分子马达的运动方向会随马达偶极子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变化, 马达偶极子逆时针旋转时分子马达向微丝负端运动(此时对应肌球蛋白Ⅵ), 顺时针旋转时分子马达向正端运动(此时对应肌球蛋白Ⅴ); 当负载力很大时, 肌球蛋白Ⅵ甚至会向微丝的正端运动.  相似文献   

9.
竺迺宜 《科学通报》1966,11(9):401-401
按照Enskog-Chapman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单原子分子气体的粘性系数为η=5/12 ((πmkT)~(1/2))/(πσ~2Ω~(2,2)~*) (1) 其中,碰撞积分的公式为Ω~((l,s)~*)(T~*)= =2/((s+1)!T~(*s+2))integral from n=0 to ∞(e~(-g~*2)/T~*)g~(*25+3)Q~((l)*)(g~*)dg~* Q~((l)*)(g~*)= (2) =2/([1-(1+(-1)~l)/(2(1+l))])integral from n=0 to ∞((1-cos~lX)b~*db~* (3) x(g~*,b~*)= =π-2b~* integral from n=R_m~* to ∞((dR~*)/(R~*2))/(1-(b~(*2))/(R~(*2))-(U~*(R~*)/g~(*2)) (4) 且R*=R/σ,b~*=b/σ,U~*(R~*)=U(R)/ε, T~*=KT/ε,g~*=(1/2μ′(V_0~2)/ε)~(1/2),R_m~*=R_m/σ。 R表示分子间距离,b表示碰撞参量,U(R)表示分子间势能,T表示绝对温度,V_0表示分子间初始相对速度,m表示分子的质量,μ′表示两个相碰分子的折合质量,ε和σ分別是U(R)中具有能量和长度量纲的势参数,  相似文献   

10.
运用准经典轨线法结合Peterson从头计算势能面,在碰撞能为0.22eV时对O(1D)+DBr(v=0,j=0)→OD+Br反应进行了细致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研究.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Ss)给出了反应产物的散射方向.反映k与j′两矢量相关的函数P(θr)的分布表明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j′在垂直于反应物相对速度矢量k的方向上有强烈的取向分布;反映k,k′与j′三矢量相关的函数P(θr)的分布表明产物转动角动量j′不仅有沿着y轴的取向效应,还有沿着y轴负方向的定向效应;描述产物转动角动量j′的空间分布函数P(θr,φr)说明反应垂直于散射平面极化.质量因子的不同,使得O(1D)+DBr反应的极化与O(1D)+HBr反应的极化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同位素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许雪松  金坤  荆波  李磊 《科学通报》2011,56(19):1509-1514
运用准经典轨线法结合Peterson 从头计算势能面, 在碰撞能为0.22 eV 时对O(1D) +DBr(v=0, j=0) → OD+Br 反应进行了细致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研究. 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Ss)给出了反应产物的散射方向. 反映k 与j′ 两矢量相关的函数P(θr)的分布表明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j′在垂直于反应物相对速度矢量k 的方向上有强烈的取向分布; 反映k, k′与j′三矢量相关的函数P(ør)的分布表明产物转动角动量j′不仅有沿着y 轴的取向效应,还有沿着y 轴负方向的定向效应; 描述产物转动角动量j′的空间分布函数P(θrr)说明反应垂直于散射平面极化. 质量因子的不同, 使得O(1D)+DBr 反应的极化与O(1D)+HBr 反应的极化有明显的差异, 说明同位素效应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在很多原子核中发现了具有强M1跃迁、较弱E2跃迁的磁转动结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高自旋态的研究热点.通过在束γ谱学实验,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和南非iThemba国家实验室回旋加速器上先后开展了对A~80和A~60质量区原子核磁转动结构的研究.在75As、79Se和62Cu核中发现了高激发磁偶极带结构,利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倾斜轴推转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研究表明,75As和79Se核中磁偶极带的角动量形成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磁转动剪刀机制,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它们只有中子角动量Jν向总角动量方向出现了较大角度的闭合,而质子角动量Jπ基本上保持不动,总角动量的倾斜角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向x轴方向闭合).这种只有一个剪刀片闭合的角动量形成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订书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DNA和RNA具有精确的分子识别能力以及强大的信号存储能力. 利用DNA/RNA分子的生物学特性来构建分子级别的逻辑门并实现逻辑运算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交叉产生的新兴领域,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利用DNA/RNA分子的酶活性、结构特性来构建逻辑门的方法, 探讨了将单一逻辑门整合成复杂的逻辑运算的途径. 并且对于DNA/RNA逻辑门在体外检测和体内诊疗等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锦枫  逄昊  王驰  艾小聪  陈新  胡震 《科学通报》2024,(8):1025-1033
FASER(ForwArd Search ExpeRiment)是一个位于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的前向粒子探测实验. LHC质子对撞产生的质量轻、能量高的粒子往往会沿着束流方向飞行,并逃离传统粒子探测器的覆盖区域.对这些前向粒子的探测和研究是传统探测器实验很好的补充. FASER探测器(包括其专门用于探测中微子的子探测器FASERν)位于ATLAS对撞点处束流切线方向下游480 m,物理目标包括可能的暗物质候选者和对撞机产生的中微子. 2023年3月, FASER首次直接探测到约153个对撞机产生的高能中微子,信号显著度为16σ.随后, FASER合作组又公布了其暗光子搜寻结果,未发现显著信号,但给出了质量在17~70 MeV范围内、?在2×10–5~1×10–4范围内的暗光子可能性的世界最好限制.正在计划中的前向物理设施(Forward Physical Facility, FPF)或将成为未来HL-LHC时代前向物理研究的新阵地.本文将介绍FASER实验装置及其物理目标,并简要介绍FASE...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丙烷-空气层流火焰向湍流燃烧转变过程中的基本结构和燃烧反应区的反应特性, 运用高速摄影和纹影摄像技术实时记录了丙烷-空气预混火焰由层流向湍流的转变过程, 得到了火焰结构形状的变化规律. 结合离子探针和微细热电偶测试技术, 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丙烷-空气爆炸过程中传播火焰的基本结构, 揭示了燃烧反应区的反应特性、反应强度及温度分布规律, 研究发现层流预混火焰中也存在小尺度湍流燃烧.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NdxGd1-xAl3 (BO3 ) 4(简称为NGAB)晶体的光学性质 .测量了NGAB晶体的折射率 ,室温吸收谱及室温荧光谱 .根据J_O理论计算了NGAB晶体的振子强度 ,拟合参数Ωλ(λ =2 ,4,6 )分别为 :Ω2 =1 80 5× 1 0 -2 0 ,Ω4=1 81 5× 1 0 -2 0 ,Ω6=3 793× 1 0 -2 0 (RMS =1 4× 1 0 -7) .计算了NGAB晶体的光谱参数 ,其中τtot=377.5 2 6 μs,βc( 4 F3 / 2 →4F11/ 2 ) =0 5 2 3.  相似文献   

17.
F+H2化学反应中的动力学共振以及氢分子转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反应共振态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课题, 对于理解基元化学反应的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最近我们在这一研究方向的重大进展. 通过对F+H2化学反应的全量子态分辨的分子束反应散射实验研究, 观测到了F+H2中反应中明显的反应共振现象. 通过高精度的全量子散射动力学研究, 发现这一共振现象是由两个动力学共振态所引起的, 而且这两个动力学共振态之间在前向散射有明显的量子干涉效应. 这项研究工作使得对这一重要基元反应中的化学反应共振态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 还进一步在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氢分子转动对动力学共振的影响, 并且观测到了F+H2 (j = 1)反应的动力学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婷婷  李春燕  郑贤峰  陈旸 《科学通报》2006,51(22):2618-2623
在超声射流条件下,采用SF6和N2混合气脉冲直流放电的方法产生NS自由基.在35700~40200cm-1能量范围内,利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技术得到同位素分子N32S和N34S的(1+1)REMPI光谱.通过对所有观察到的16个振动谱带的归属,确定其中12个谱带为N32S自由基基态X2∏向上电子态B'2∑+跃迁的(v'=0~4,v"=0),(v'=1~4,v"=1)和(v'=2~4,v"=2)3个谱带序列,另外4个谱带为基态X2∏向上电子态B2∏跃迁的(9,0),(10,0),(11,0),(12,0)谱带.通过对所获谱带的转动分析,获得基态X2∏和上电子态B'2∑+态的较为完整的光谱常数.并对同位素分子N34S的跃迁谱带进行了转动分析,得到了上下态的转动常数.  相似文献   

19.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仪,用抽运-探测(pump-probe)方法对CS_2,NH_3等小分子进行了飞秒(fs)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质谱实验,在证实了前人实验结果的同时,通过多光子电离方法实时观察到了CS_2分子[3/2]6sσ_g(3Πg)态和3A2态及NH3分子'1A1'态的动力学过程,确定了相应激发态的寿命分别为(948±23),(153±10)和(937±93)fs,并提出了可能的退激发(de-excitation)机理.  相似文献   

20.
沈关林 《科学通报》1995,40(23):2155-2155
亚稳态N_2(a~1Π_g)不但是放电过程中的重要能量载体而且也是电离层中最重要的紫外分子发射(LBH)源.因此,了解它的传能过程对化学激光、大气化学和遥控技术的应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Golde等第一次在流动余辉装置上利用高纯N_2(X~1∑_g)微波放电产生N_2(a~1Π_g),通过测量E-E传能发射光谱求得标题反应的传能速率为1.5×10(-10)cm~3/mol·s.Sha等利用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对上述体系进行了详细深入研究.而后,Marinelli等又利用共振双光子激发荧光技术通过测量荧光的衰减直接求得CO(X~1∑)对N_2(a~1Π_g)的猝灭速率为2.8×10~(-10)cm~3/mol·s.本文报道利用交叉分子束技术结合高灵敏度光谱测试技术测量上述体系的E-E传能速率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