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双宾语和被动句,语法学界已谈得很多了。但关于双宾语的被动变换,至今未见有人论述。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双宾语的结构形式、可以表示为“动词·名词/代词·名词/体词性词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简缩为“V·N_1·N_2”。 我们知道,一般述宾结构,其宾语大多都能被提到句子的前面,从而构成被动句。双宾语实际上也是一种述宾结构,是述宾结构带宾语的述宾结构。因此,它与一般的述宾结构一样,大多也能变换为被动句。 双宾语句若要转换为被动句,从切分原则上讲,可有三种可能。我们分别记作: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语虚词成员的界定,最关键的是功能标准。格助词、连接助词、语气助词、助动词、时间助词、结构助词成员的界定各有其特殊问题。哈萨克语6类虚词共有214个成员。其来源主要有实词词语语化与外来借词两大类,从虚化的程度看,分高度虚化、向高度虚化过渡、不充分虚化三个层级。  相似文献   

3.
助词“得”在长阳方言中用法多样,本文认为长阳方言中的助词“得”来自动词“得”的虚化,并兼有半虚化用法,可以充当能性补语和动相补语.  相似文献   

4.
有的古代汉语语法书把“属之昭奚恤”(语见《战国策·楚策》)解释为双宾语句。我认为“属之昭奚恤”应该是“动词 宾语 补语”的结构关系,把它解释为双宾语句是不够妥当的。为了便于问题的叙述,我们把“属之昭奚恤”的结构形式简称为“动之名”结构。在古汉语里,这种“动之名”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谓语动词和两个宾语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一般双宾语结构和特殊双宾语结构。特殊双宾语结构包括:为动类双宾语结构、使动类双宾语结构、处置类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Chomsky(2005)近期提出的语段理论以及何晓炜(2008,2010)对双宾语的研究,对英汉双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和英汉双宾语结构存在的差异作进一步研究。汉语双宾语结构可以通过动词后面有语音表现的词素来改变物质和意义的传递方向;而在英语双宾语结构中,通常有表示相反意义的成对动词来实现来源(SOURCE)和目标(GOAL)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约量构式是指由约量副词和约量助词叠加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现代汉语常见的约量构式主要有“大约+X+左右∕前后∕上下”。这一形式最早见于宋代,清以后开始普遍使用。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的历时演变以及句法语义特点,与其前置约量副词和后置约量助词的发展及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中,动宾组合“V+O1”和宾语O2的组合有三种音组模式,其中的“2+2”音组模式已成为优势音节组配方式。“(V+O1)+O2”结构中的宾语O2大部分是体词性宾语,少数是谓词性宾语,体词性宾语是宾语O2的典型性宾语。  相似文献   

9.
在《左传》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意义复杂,用法广泛,可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之”作代词,通常都用作宾语,或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代人、事和处所,所代的对象一般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她)”、“他(它、她)们“或”这件事、那件事”,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1〕爱共叔段,欲立之。(隐公元年)——(姜氏)喜爱共叙段,想立他(作太子)。〔2〕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10.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后面没有动词同它结合,但又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1.
动宾结构中常有动词虚化现象,但是从句法学角度检测却没有发现“V+a look ( at)”中动词的语法性虚化,而是与同源动词结构“look ( at)”在词汇序列方面填入词槽时的方式不同,属于“look ( at)”短语的词汇化过程,与同源结构“look (at)”构成霍恩等级关系,并成为强势的表达式,内蕴了“look (at)”。在认知语用方面,引发“V+a loot ( at)”结构中V虚化的最大动因是“体验---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所+动+者"结构中"者"字的词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者"字词性和功能的探讨,可以看出:"者"字本为代词,经过语言的发展变化,在"所+动+者"结构中虚化成了助词。  相似文献   

13.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VNN构块包含双宾语和宾—补两种结构,它既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本研究首先分析国内外对VNN构块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从双宾语结构转换成予格结构和把宾—补结构中的宾语和补语转换成主系表结构两方面辨析这两种句型,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先秦至六朝汉语中用在及物动词及其宾语之间的“于”的语法性质、功能进行了辨析和考察 ,指出“于”的这种用法其性质是助词 ,主要用来舒缓语气、凑足音节 ,不具备将动宾关系转化为动补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继王引之《经传释词》注“言归于好”之“言”为“语词”后,各类汉语工具书皆认为此“言”是助词,无实义。结合文献及声韵,认为“言”应为“我 焉”的合音词,有实义,即“我就(从此)”。清代后,“言归于好”之“言”虚化为助词,无义。  相似文献   

18.
双宾语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下位类型之一。纵览语法探索的历史,关于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总结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可以从形式入手,通过句法结构来探索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将双宾语句认定为一个动词加上两个宾语后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成语法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存在转换关系。本文根据Chomsky的最简方案理论,并对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在语义、句法上的差别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结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