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理论界就曾集中讨论过所谓“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而直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才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1996年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广西国土资源厅自2001年以来,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针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从实际出发,立足应用,狠抓基础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主要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补偿、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以及关于资本循环、周转的理论.借鉴相关理论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安排好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的有效途径,代表了我国21世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结构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在构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分别由南、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示出由中部分别向东、向西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出由沿海、沿东陇海线向中间递减的“八”字型空间格局;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工”字型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周边呈辐散状递减趋势.文章最后从加强资源环境管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我国欠发达地区怎样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化,走出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一、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26日从闭幕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上了解到,“十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优化国土资源配置为主线,以国土资源管理创新、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护与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目的,努力实现国土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支撑,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由此提出:持续发展可按“阶段式跃迁”模式推进,并同时满足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诸方面的几个基本约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人类需要彻底改变现行的生产、消费模式及社会经济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9.
李彬 《海峡科学》2005,(5):31-32
管理也是生产力。创新科技工作思路,提高县区科技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我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把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引进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上,重点放在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上。实现由过去上级交给什么活就干什么事的被动型管理向充分履行政府科技综合管理职能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由过去注重单项技术的分散的、不集中的项目型科技向立足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集成的、系统的产业型科技转变;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人口、粮食和耕地的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分析1949 年以来广西人口、粮食和耕地的动态变化特征,指出广西人口、粮食和耕地的发展状况对广西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及其原因,提出实现三者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提高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对促进东北的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东北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点对策:一是整合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开发新能源;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是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拓展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它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持,缩短食品流通距离,降低流通成本,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提高农民的收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食品体系,关键在于持续生产模式、健康消费模式和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及绿色销售渠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开发对策。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与行为调查法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的空间内容研究,即对旅游区资源类型与景观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现状与旅游环境容量以及客源目标市场与地域吸引范围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论提出构建生态旅游系统示范区、大力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以形象标志景区带动旅游景点的整合营销等6点有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为类似干旱区大型湖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献,对我国西部地区矿业型城市在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途径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以铜川市为例,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变传统的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和低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模式,走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其能力建设,制定综合型、优势型和协调高级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古交市是我国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基础上建立了资源型经济,成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与此同时,特殊的自然条件使现有经济结构,工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本言语在分析古交市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集约化发展资源经济的转型方向,并就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LUCC是很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选择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建立都安喀斯特LUCC分类体系,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趋势指数及其数学模型来表征都安喀斯特LUCC的过程、趋势及区域差异,揭示区域LUCC的动力学机制,客观区分LUCC中自然与人文因素作用的份额,分析LUCC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灾害风险,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途经.总结出一套研究区域喀斯特土地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丰富了LUCC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对区域喀斯特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函数。提出一种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来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给出了模型的均衡解,并对模型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资产排除在外,导致了GDP的虚增.吉林省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通过构建环境生态成本对传统GDP进行调整,采用系列资源价值估算方法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2001年吉林省GDP中6.22%是以牺牲自身资源环境取得的,绿色GDP为1 906.07亿元.提出了提高吉林省绿色GDP占GDP比重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是在合理的生产关系下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依据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一个公平支配自然资源,公平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实现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先河,而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涵。马克思把循环利用生产和消费排泄物作为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生产和消费排泄物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理论和极具实践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德州市作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德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现状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发掘现阶段德州市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