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生境以及大熊猫自身特征,同时阐述了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最后,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太白山大熊猫的分布及栖息地状况,对其保护现状和保护工作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对策,为保护好太白山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年对大相岭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3.76km2,数量14只,分布在洪雅和荥经县境内.大熊猫活动痕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m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多种人类活动干扰,主要有采笋、历史的采伐和公路,分别占调查样方数的23.2%、22.2%和6.8%.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比较,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时没有大熊猫分布的荥经县现成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需加强该地的保护区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及有效控制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从而避免大熊猫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View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熊猫是全世界濒危的物种,为了给拯救保护大熊猫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笔者基于ArcView3.2a软件,对陕西省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划分了调查区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等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基本符合实地大熊猫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研究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现状,以求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方法 根据陕西省秦岭地区第3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结合GIS软件的内插分析及统计功能,从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绘制了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图,从直观上反映了栖息地的生态状况。结果 通过对分布图中各子要素的统计,初步得出了调查区绝大部分区域是适宜大熊猫栖息的结果,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结论 调查区内大熊猫栖息条件自东向西由好逐渐变差,但目前调查区内绝大部分区域是适宜大熊猫栖息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的108国道秦岭隧道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探讨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这些地段的纽带作用,逐渐减轻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从而促进秦岭大熊猫不同局域种群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竹子开花对大熊猫生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竹子周期性大面积开花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探讨了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开花的原因,分析了竹子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提出了现阶段解决竹子开花问题以保护大熊猫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是秦岭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连接秦岭最大的大熊猫局域种群兴隆岭-太白山局域种群和天华山局域种群的唯一纽带.本文对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现状、社区状况、面临的威胁因素和限制因素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即从加强管理、恢复栖息地、扶持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等多个方面促进秦岭大熊猫两大局域种群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07,(1):16-56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濒危“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00,(3)
国家林业局近日宣布进行全国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调查。此次调查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第二次与国家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合作进行的全国大熊猫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调查队将在大熊猫分布山系穿越5万公里的样线,整个调查工作将于2002年6月结束。目前中国已成立了3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一半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及多数大熊猫仍分布于保护区外。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事处首席代表郝克明先生说:“这次调查对我们了解野生大熊猫生存现状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去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禁伐决定对保护区以外的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199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四川省林业厅对平武县大熊猫进行了调查。平武县是大熊猫分布最多的县,其栖息地面积约占全国大熊猫分布面积的12%。调查结果表明平武县大熊猫种群密度在一些区域有所下降,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问题也颇为严重。最近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国家林业局组织在青川县实施的全国大熊猫试点调查也表明,大熊猫在青川县的栖息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三分之一。“人们往往对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特别关注,但实际上野生大熊猫数量是很难得到确切答案的。”世界自然基金  相似文献   

11.
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划分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至2002年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亚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讨论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发展趋势,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开展秦岭大熊猫易地保护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采取实地调查和汇总分析、的方法在对易地保护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秦岭大熊猫种群现状、生态质量以及面临威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亚种,面临分布范围小,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局域种群数量密度分布不均匀,小种群的个体数量极少以及栖息地竹子开花等因素的威胁.结论 应尽快加强秦岭大熊猫的易地保护工作,建立和壮大人工种群,增强秦岭大熊猫的抗灾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1993,(1)
大熊猫的保护现状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十分重视,早就确定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为了掌握大熊猫现状和变化情况,曾两次组织大规模专项调查,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开展了合作研究和保护,共同编制了《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计划》.当1983年大熊猫分布区内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时,林业部和川、陕、甘三省政府以及大熊猫分布地区,地、县、乡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各县和保护区还建立了专业巡逻队、救护队、监测站和收容点,建有各种大熊猫专业保护组织60多个,从事专业保护的人员达千人.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并及时发现和抢救病饿大熊猫,许多地方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承  相似文献   

14.
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是强化大熊猫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保护决策水平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大熊猫监测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监测指标不明确、监测方法不统一、监测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各地监测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充分总结现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的内容、范围、指标和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面临竹子普遍开花枯死造成的危机后,有人提出把部分大熊猫迁往他地,开辟新的栖息地。这个建议欠妥。这是因为,在没有充分掌握大熊猫的生态学、生物学特征前,随意改变它的生活环境是不明智的。大熊猫和其生活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千百年进化历程中形成的。虽然建议中的新栖息地,纬度、海  相似文献   

16.
科技要闻     
熊猫栖息地偏爱存在性别差异大熊猫为了生存所选择的栖息地往往是森林地区,海拔高度超过1500米,长着大量竹子。通常情况下,熊猫不会选择海拔更高并且竹子不多的山峰,以及人类生活的海拔较低的地区。但雌性和雄性大熊猫的特定需求却一直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忽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魏辅文等对大熊猫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雌性和雄性大熊猫偏爱不同的栖息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建立了具有偏食行为的大熊猫-冷箭竹-拐棍竹三维捕食食饵脉冲微分系统,证明了系统大熊猫灭绝周期解的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性,并进一步给出了系统持续生存的条件.结论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单一主食竹开花并不会影响大熊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李斌 《科技潮》1998,(9):33-35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然而栖息地的破坏、偷猎现象的加剧,导致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下降。就在人们为大熊猫的命运担忧的时候、中国科学家毅然站出来:用克隆技术复制大熊猫,探索拯救濒危动物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15,(4):11
<正>2015年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864只,比第3次调查增加268只,增长16.8%。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分布  相似文献   

20.
对神农架白草坪作为大熊猫可居地的生态环境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白草坪在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竹类及陆生脊椎动物等方面均与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类似,从而为向东扩展大熊猫栖居地提供了一份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