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中山“权能分治”说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中,思想渊源主要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和分权学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建国原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时期的“王道仁政”的传统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孙中山的平等观和民生史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万能政府”导致的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的思想。其内涵是把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即为“权”,治权即为“能”。它主要包括实行权能分治的指导思想、实施权能分治方案的方法、权能分治的基本原则。这一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也明显存在不足,其内在缺陷使它难以完成所提出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权能分治”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方案的具体展开,但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治理思路的回归,体现出了孙中山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的落后和保守性。其思想的形成是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反映,也是其作为职业革命家和思想家的角色矛盾使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但孙中山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所允许的高度,其“权能分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也是很高的,有很多值得后人研究和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民约论》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颇受其影响。在“全民政治”、在“平等观”、在“人权”、在“分权理论”与“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等方面,孙中山和卢梭两人的观点,既有一致,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5.
五权宪法思想和"权能分治"说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在思想来源、基本原则等方面均有共同点。其中,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政治学说是其共同的主要思想来源,人民有权和政府有能是其皆有的基本原则,在它们的体系中所设计的五权分立也并非分权制。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融合中西思想精华创新提出五权宪法思想.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制能、主权在民思想,一切政党和团体都应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其革命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民主革命思想虽然主要是以西方明为依据,但从传统化的角度剖析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思想,可见中国传统化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马雪芹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政治的核心内容.它是孙中山先生于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在吸取、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合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五权宪法思想不仅是对“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的...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由赋予新意的“自由、平等、博爱”说、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道德观和进化的人性论等三方面内容构成。其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二元论社会历史观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其思想特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思想的融通;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目的 ,其内容极其丰富。孙中山说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便是。”1他还说 ,民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政治活动的中心和一切历史活动的中心。2实现其民生思想 ,孙中山提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是平均地权 ;第二是节制资本。3 民生思想及其解决办法的提出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它要求打破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口号。这些都是现代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表现。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界对于孙中山的研究逐渐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孙学”发展,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成果蔚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至于孙中山研究之所以为“孙学”之成因,主要体现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来看,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思想丰富,涉及面广泛,其论著众多,还有名人效应所驱使;外部因素主要基于现实需要,表现在孙中山政治、...  相似文献   

12.
魏源十分注意搜集西方新闻,提出了“夷情备采”的主张,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译报思想,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魏源新闻思想还显得极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究《孙子兵法》“奇正”思想与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广大篮球工作者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的理念进行思维创新.这对发展我国的篮球事业,提高我国的篮球运动水平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他奋斗一生的目标。民生主义的提出不仅对当时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力图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使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近代思想启蒙:外报所传播的西方民主政治引发了魏源对封建君主制度的质疑,它所传播的西方自由贸易理论使魏源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外报对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促使了魏源等人去"睁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的“以此制彼”思想是在传统文化、孙中山“联甲制乙”思想以及当时恶劣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并且贯穿于他的军事政治生涯。福建事变的产生和败亡都和蒋介石的这一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