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在此双重压力之下,政治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围绕公民政治认同的涵义、类型、内容、来源、价值、现状、影响因素、强化措施等问题,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研究主体的缺位,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有效性较弱,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对贫乏,等等。因此,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形成,公民政治日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以社会成员的公民化为重要标志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化也是公民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政治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为公民政治提供社会保障,两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政治文化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对政治行为产生双重的作用,即:一方面有利于全民族的凝聚、社会成员政治信念的塑造和有效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权威的树立和增强,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得以确立和运行,都离不开社会成员对其制度价值合法性的普遍有效认同。在具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结构的现代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秩序必然建立在与公民内在自觉的、普遍有效的合法性意识相吻合的基础上。呈现出自由、平等、契约、权利、正义、秩序等等价值诉求的公民文化必然对法治秩序产生重要的内在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政治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属性与自身的政治身份,在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上的一种归属感。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文化世俗化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对当前我国公众政治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树海 《科技信息》2009,(18):35-35
政治认同是政治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属性与自身的政治身份,在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上的一种归属感。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益多元化、文化世俗化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对当前我国公众政治认同弱化的原因分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表现,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凸显了公民(或公民团体)的主体地位及其内部的能动交往活动。该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对我们思考中国公共领域和公民问题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也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公共领域和公民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要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构成性意义,如何保持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如何调动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并从中实现公民之间的团结与认同,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就是传递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一个国家合格的政治公民是国家、民族利益的维护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政治稳定的实现者。合格政治公民的培养依赖于公民认同的实现,公民认同的实现是政治社会化的目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在古希腊时期就是指人类政治社会,这一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才逐渐形成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分离的二分结构,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的观点。到当代,公民社会的结构逐渐又由二分法发展成为三分法,即政治—经济—公民社会,代表人物有葛兰西、哈贝马斯等。回顾公民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能够帮助我们弄清公民社会理论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公民社会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自然(或野蛮)状态。现代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是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分离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的科学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已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主张采取公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分法,指出公民社会应该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当代西方公民社会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以及17、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代表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代表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融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中国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建构了高度的政治认同,而这种高度化的政治认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张力却日益凸现,出现了政治认同困境。自我认同的廓清和建构成为解决这种困境的突破口,不过中国凝重的传统又注定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变迁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使政治认同成为各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对于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稳定阀的中国农民,他们的政治认同业已引起政治学界的重视。当前国内政治学界对于农民政治认同的研究主要从农民政治认同的类型、基础、部分主客体以及存在的危机等方面进行,作出了一定学术建设和实践指导上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这就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深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从认同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忽视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认识偏颇、多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述利益群体为实现其利益的政治行为对政治的民主化内容的四个方面即:政治参与民主化、政治主体的多元化、政治决策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制度的双重影响;进而论述了公民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认同受到利益群体政治行为的双重影响;以及人的现代化受到利益群体政治的行为双重影响;从而指出利益群体对政治发展的正面效应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实现的;最终明确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实质就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关系中特定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在本质。文章主要从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政治的宽容程度、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四个方面重点分析影响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社会动乱和不稳定现象。运用亨廷顿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应对的措施,其关键就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