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的知识分子老说香港没文化,是“文化沙漠”。其实不然。香港拥有的,是高度发达的商业文化,尤其其中那种将心比己的服务精神,是中国大陆至今还望尘莫及的。国庆期间我去内蒙旅游,回来时因买不到火车票而被迫坐长途大巴返京。我们买的是黄昏6点的车票。为了在仓促的行程  相似文献   

2.
香港制造     
香港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以一座小岛创造了亚洲电影中的一个奇迹,而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香港本土所举办的最重要的一个鼓励与促进本土电影发展的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3.
龙隐 《世界博览》2012,(2):82-84
香港曾是世界上舞刀弄剑功夫电影的主产地。如今,功夫片已不再是中国演员的专利。在中国功夫片影星开始美式发展,中国武术指导也在外国剧组担当指导的多年之后,好莱坞积聚了多年的“内力”,《功夫熊猫》不过是最明显的“卖萌”,而2012年,好莱坞功夫片才会大举来袭。 即将上映的好菜坞功夫片  相似文献   

4.
由香港主办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因此在戏剧展演的同时,香港戏剧协会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合办了“戏·游”香港舞台中国情展览,香港电影资料馆主办了“雷声大,雨点也多——银幕上的《雷雨》”电影回顾等一系列活动,以介绍香港戏剧及剧社的历史发展,昭显香港华语戏剧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盗版碟     
当初来苏丹长驻的时候,我从自己收藏的影碟中精选了二十部,大都是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和帕索里尼等“尼”字辈大师的作品,买了很久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准备在文化沙漠里慢慢啃。结果来了才发现,这里的“碟源”  相似文献   

6.
九七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业面临挑战,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广阔的内地市场使香港流失了很多电影人才,电影类型大多趋于"西化"和"内地化",而杜琪峰带领的"银河映像"团队致力于拍摄香港本土电影,并尝试多种类型,肩负了使香港电影重振旗鼓的重任。本文将对杜琪峰电影中的香港本土元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电影对于香港电影业的贡献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说起澳门,人们想到的是“赌城”或“文化沙漠”,实际上这是对澳门的偏见和误解。澳门自16世纪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曾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扮演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的角色。长期以来,多种的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文化习俗在澳门相互影响,华洋杂居,共存共生,从而  相似文献   

8.
"小马哥"形象始于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其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令人难忘。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内地电影中也不时会出现"小马哥"的形象,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娄烨的《推拿》。在这些电影中,虽然都有"小马哥"的形象,但是"小马哥"的艺术形象却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中"小马哥"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与流变性,从而形成对香港与内地电影中"小马哥"形象的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9.
香港电影,一个东方的失意人,辉煌已经挥手告退,未来的路却不明踪影。香港电影曾是众人心中华语电影的高昂旗帜,留住香港电影独步亚洲的影子,是香港影人的理想,而香港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的一分子,因此这也是中国影人的理想。6月30日签署的“更紧密安排”将使香港电影界首先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专业音乐历史仅仅是从近代开始的 ,但这不影响它发展的速度 ,从一百多年前的“文化沙漠”到今天的“艺术大国” ,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发展道路 !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冷峻的问题意识,专业的娱乐元素和俊美的影星而受到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韩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得益于韩国政府提供的宽松的生产制作和放映环境以及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得益于韩国电影人面对好莱坞商业巨片的强大冲击而保持的清醒认识。韩国电影锐不可当,然而阵阵“韩流”会给处在重重困境中的国产电影带来怎样的思考呢?为此,我们这期开设了关于韩国电影研究的专栏。 本刊还将陆续开设“日本电影研究”专栏、“伊朗电影研究”专栏、“印度电影研究”专栏、“香港电影研究”专栏、“台湾电影研究”专栏。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学术争鸣与批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亢霖 《世界博览》2011,(8):85-85
电影究竟是拍给谁看的?这种终极问题大概永无标准答案,但香港电影给出的答案就很简单:谁能让电影"活"下去,就拍给谁看。 为什么香港会有《3D肉蒲团》?答案很简单——活下去。港产片屡屡书写辉煌,"拯救香港电影"的说法也总在萦绕,也就是说,红到发紫的港产片又总是岌岌可危的,跟香港这个城市十足相像。因为只是个城市,幅员太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举行“印度共和国电影周”是破题儿第一遭的事情。我国人民对于我们友好鄰邦的文化艺术的成就向来十分重视,因此这次电影周的举行,毫无疑义会得到我国人民普遍热烈的欢迎。电影艺术在印度的历史并不算短。远在1896年,印度就开始建设电影院,到1913年即开始摄制本国的影片。印度的有声影片是1931年开始摄制的,而彩色影片在1937年就出现了。在1936-40年之间,由于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和许多进步电影艺术家的努力,印度电影事业曾达到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繁荣的高峰。在这期间,他们创作了许多美丽的、擺脱了好莱坞的影响而充满着民族色彩的优秀影片,如“布桑·勃哈加特”、“查其达斯”、“街头歌手”、“阿达米”和“阿乌拉特”等等。目前,印度的电影事业主要有三个中心:孟买、加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正选择在香港首映该片是基于对中国电影观众日益扩大的影响力的认可。6月19日下午,《变形金》电影主创团队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岸边举行全球首映礼。这是好菜坞大片的全  相似文献   

16.
邱立本1950年香港出生。纽约社会研究新校(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经济学硕士。台湾、洛杉矶、纽约、香港四地三十余年新闻从业经历。现任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历史的巨大灾难,有时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非典”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著名时事评论家、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认为,中国历经“非典”磨难后,会形成一股新的进步动力,将对现代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记者:您生活在曾是“非典”重灾区之一的香港,切身体会一定很多,能否谈谈您在这场疫情中最深刻的感受。邱立本:在香港,我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每逢周末,行色匆匆的游客涌向香港中环的港澳码头,准备乘坐飞翔船(气垫船)前往澳门。这时你可能听到这样的问话:“去澳门呀?去搏杀呀?”这里,“搏杀”,指的是去大赌一番。在赌场上,真个要“搏命”的;没准会杀得遍体鳞伤,甚至连小命也得搭上去。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很“搏”。这表现在两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中陆续出现了以三四十年代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旧上海题材电影。这一题材电影的兴起,在香港和内地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香港在探寻自身身份和面临回归与世纪末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中催生了旧上海题材电影;内地世俗化进程的加深加剧,导致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从而促进了影视话语的转型,使得旧上海形象成为影视作品中被消费的对象,同时内地怀旧风潮的蔓延也最终催生了大量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灵活、多样,资本增值快;脆弱、短视,也不是没问题。今年10月,在世界经济界颇有名气的美国《幸福》杂志把香港评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商业中心”。我们不妨对香港这个被西方经济权威誉为“自由经济的典范”的地方进行一番调查研究。把香港这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解剖解剖,说不定它会为您提供大量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活动的知识。这里连着世界把当代香港市场同古代的“日中为市”作比较,首先可以看到它的活动范围大得无可比拟。“日中为市”只是狭小的物物交换场所。在香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娄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