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归有光一生经历平淡无奇,在他一生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他科举屡试不中;另一件是他晚年和王世贞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钱谦益将这次冲突扩大化,其实这次冲突是归有光因怀才不遇心情愤懑之际,遭王世贞讽刺而形成的口角之争.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一生经历平淡无奇,在他一生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他科举屡试不中;另一件是他晚年和王世贞之间发生的一场冲突。钱谦益将这次冲突扩大化,其实这次冲突是归有光因怀才不遇心情愤懑之际,遭王世贞讽刺而形成的口角之争。  相似文献   

3.
云间派是明末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云间派的形成与云间的地域人文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云间派作家大抵出自云间的名门望族。云间名门望族的纷纷涌现与科举的兴盛分不开,而科举的兴盛又得力于江南经济的发达。云间名门望族之间的同气连枝促成了云间派文学的繁荣,但家族的宗法思想又带来了云间派文学保守性与教条主义之缺陷。  相似文献   

4.
清末科举制度除后之余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淀深厚的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宣告废除后,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除旧易,布新难,各阶层人士并未能从根本上接受这种顺乎历史潮流的废止科举的事实,思想观念没有彻底更新。通过兴学潮、游学潮及是否重新恢复科举问题的争论,本文对于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揭示了科名意识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蒲松龄康熙二十六年留存作品为出发点,兼顾是年前后之作品,探讨蒲松龄是年生活与心理状况,以期更深入了解蒲松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贫穷、灾荒、疾病、愁闷对蒲松龄的影响,也可以感触其一生挥之不去的科举失意之凄怆与强烈的生命意识之悲叹。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活跃于浙东的几代文人,其活动中心多在婺州路,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元代婺州路文化的发达与元代短暂的科举有着密切联系。科举的实行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繁荣和理学“流而为文”的转变,被称之为浙东“正学”。科举的兴盛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文人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陶澍和贺长龄是道光时期著名的大吏,均位至总督。他们都是湖南人,而且有深厚的友谊。他们的一生,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对道光时期经思潮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他们为官清廉,为政勤明,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重要成员。他们比较关心百姓生活,极力发展经济,重视文教,主张严禁鸦片,留下了较好的官声、政声。  相似文献   

8.
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师事康有为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万木草堂时期为其一生学术和事业奠定基础。梁启超痛斥科举祸国殃民,八股取士为中国败弱根源,主张维新变法必以废科举为首要急务。洋务教育在中国近代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对之深入剖析,指出其成效不大和种种弊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梁启超提出教育纲目18条,其教育思想精深博大,具有时代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评介和发掘新发现的文廷式一篇传记佚文中蕴含的科举文化精神,并从文氏撰写该文的独特经历,传主的人事特色着手,剖析文延式对八股文的态度,与科举制的关系。兼探讨萍乡“右文之乡”诞生文廷式等士绅家族的深厚文化土壤,以纪念废除科举百周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离不开科举,通过科举来达到他们的人生理想。本文从探寻传统士阶层这一人生追求的根源入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他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士阶层在一生当中,存在四种交流类型,分别是与君(天)、家、市民社会、师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2.
苏州评弹是诞生于苏州这一江南文化圈中心地区的民间曲艺,其表演方式能够与传统苏州社会深度互动。在这一基础上,弹词长篇鲜明的科举说教,具体反映了明清以来江南文化圈中浓郁的科举氛围,并表现出科举文化对普通民众观念变化的影响,对于补充正统史料中的细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余小龙 《当代地方科技》2009,(8):168-168,105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意识的“文治”,其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武功”。科举的盛衰,随国运而升降,而非国运随科举升降。近代武人的崛起,盖内外患交困之下整个局面的渐趋崩盘而不得不已,若过多的归咎于科举的废除,似有因果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14.
沈新军 《科技信息》2013,(4):220-220
科举入仕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讲述了清代东阳名宦李品芳的主要事迹以及他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东平梁颢家族源于五代后期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从北宋初期这个家族以梁颢科举中第起家,其子孙后代以赴科中举、蒙受恩荫以及注重良好的家族教育,与世家大族联姻,维系了家族世系不坠,与北宋王朝相始终持续了一百多年,成为当时我国山东地区比较有影响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16.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考试的主要教育功能。然而人们对恢复了近20多年的高考制度却予以抨击。刘海峰教授兴起的科举学研究,让我们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的意义,这促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尽管高考有其弊端,但只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高考的运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伟业为清初文坛泰斗,一生留下了数百首和佛禅相关的诗歌,其人其诗与佛禅有着不解之缘。深厚的佛学修养对其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其诗歌表现了一定的空幻意识,追求诗歌的禅趣美,佛禅思想对其崇尚性情的诗学观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诗人最终还是未遁入佛门,这和诗人的家庭牵绊,胆小懦弱、举棋不定的性格及"贬官禅悦"的心态等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有关唐代科举中的礼仪活动记载很少,《唐摭言》卷三却系统全面地进行了丰富的记录,不仅在唐代类似文献中以真实、独特和细致的特点,丰富了唐代科举文献的内容,也为我们深化唐代科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科举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反过来明清小说也会对科举文化产生作用,科举文化对于小说当中的人物塑造、题材和语言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小说又促进了科举文化的繁荣,让明清文化更加发展。本文主要对科举文化和明清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明清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陶澍和贺长龄是道光时期著名的大吏,均位至总督。他们都是湖南人,而且有深厚的友谊。他们的一生,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对道光时期经思潮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他们为官清廉,为政勤明,以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重要成员。他们比较关心百姓生活,极力发展经济,重视文教,主张严禁鸦片,留下了较好的官声、政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