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李羊民简介     
羊民,原名李羊民,陕西渭南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二十年来,主攻书法、篆刻。作品在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展;长城杯海内外书画篆刻大赛等60余次大赛中获奖。百余幅作品被军事博物馆、石刻艺术博物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展馆收藏刻石。著有《篆刻艺术赏析》、《羊民书刻艺术作品集》,传略被《世界名人录》、《当代篆刻家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师范院校施行的艺术教育《教学大纲》课时过份向西画倾斜,多年来书法篆刻教育没有合理地位,对书法篆刻的轻视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是显而易见的,加上基层学校美术教学条件与设备的严重不足,师范生毕业后掌握的西画技法在中小学里大都派不上用场,而较为迫切需要的书法写字课教学却又无法胜任,中小学书法篆刻教学呈现出大片空白。当务之急是尽快对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改革,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订,使中国书法篆刻这门古老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河池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杨帆,1978年5月生,原籍四川省高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学士学崔。现任教于四川宜宾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作品曾入展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九届国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师范院校施行的艺术教育《教学大纲》课时过份向西画倾斜,多年来书法篆刻教育没有合理地位,对书法篆刻的轻视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是显而易见的,加上基层学校美术教学条件与设备的严重不足.师范生毕业后掌握的西画技法在中小学里大都派不上用场,而较为迫切需要的书法写字课教学却又无法胜任,中小学书法篆刘教学呈现出大片空白。当务之急是尽快对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改革,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订,使中国书法篆刻这门古老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罗振玉的生平及学术成就,结合罗振玉的印作,从清代学术与艺术发展的视角对罗振玉的篆刻艺术风格以及书法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罗振玉将印章研究与学术研究熔为一体,印章风格与书法风格一致,从而启示当代的篆刻、书法学习者重新审视书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对当今学习篆刻者极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汉语     
<正>篆刻zhuan ke释义刻印。因为人们在印上多刻篆书,所以叫篆刻。辨析人们容易依照刻印的过程将"篆刻"曲解为拿工具钻和刻,并误写为"钻刻"。其实,篆是汉字字体,有大篆和小篆,也是刻印常用的字体。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多在竹简上书写,所以篆有竹字头。故事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载体是印和章。印分为官、私两大类。秦朝以后,"玺"成为皇帝的印的专称,而官员  相似文献   

7.
王建弢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20-120,122
现代书法练习和理论研究的多元化说教,直接造成书法练习和评论者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艺术造诣和理论评述所处的层次和阶段。本文试图从书法练习的字法、章法、墨法和艺法四个阶段的先后递进来浅论四个层次的艺术进步和主要特点,特别提出了艺法的主张,并从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出发,寄希望于通过从传统书法的精神和审美角度来引导书法行为。  相似文献   

8.
马公恩先生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因为平日主要从事书法创作,所以不少人对他在篆刻方面的成就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这同推崇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一般只注重他的隶书楷行,很少把目光放注到他的篆书艺术成就的情况近似。近几年来,为了纠正“十年书法热潮”中书法篆刻普遍存在浅薄粗授和狂怪躁动的流弊,人们开始较多地注意对老一辈书法家艺术成就的研究,以作借鉴。在这一背景下,马公愚的书法篆刻艺术引起较多同行的关注,不仅在大陆,港台、新加坡一些出版物也作了介绍讨论,还权力搜集他的作品举行展览观摩。笔者是马公恩的侄孙,青少年…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动我院书法篆刻活动的开展,提高书法篆刻艺术水平,我院成立了书法篆刻学会,于元月十一日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自治区人民政府付主席、区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莫乃群亲临大会指导,我院党委书记韦章平、付院长李德韩、韦勋猷及教务处、科研处的负责同志都出席了成立大会。区书法篆刻研究会,市文联还派代表前来祝贺。上海《书法》杂志编辑部、复旦大学书法篆刻研究会、江西大学书法学会也寄来了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艺术本体、创作队伍两方面寻找中国当代刻字艺术与中国(明清)篆刻艺术相比较差距,进而从同一表现对象(中国汉字方块字)、同一表现手法(刻)和同样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与传统接轨的篆刻艺术(特别是明清文人印)那里汲取经验教训,促使当代刻字艺术健康成长,作出定位、定向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艺术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讲技、艺、道,主张"澄怀观道""技进乎道""以道事艺"。我和刘灿铭相识二十多年,道义相交,诚意相处,平等相待,是老朋友、好朋友。灿铭是靖江市人,我是江阴市人,两市隔长江相望,同饮一江水。灿铭是中青年书法名家的佼佼者,他至少是"三个有":第一,有学历,有资历,他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  相似文献   

12.
齐白石不仅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自成一家,别具特色。他的一生是热爱自然、热爱故土的一生,也是潜心艺术,创新求变的一生。这些在他的题画诗中都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印章的篆刻过程中,篆与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分离的,直到叶蜡石印章出现后,篆、刻合一,印学也因此而成熟起来。元人王冕首次将叶蜡石引入印章篆刻,经由明代文彭、何震等人的大力推广,叶蜡石印章达到成熟阶段,并在明清与近代形成了多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4.
静琬与石经山云居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僧静琬鉴于历次法难佛经涂炭,乃发起史无前例的凿石刻经事业,共刻佛经千余部,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大藏经,其中不乏久已失传的佛教经典,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佛教历史、书法演变和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其所创建的云居寺还以珍藏佛舍利及乾隆年间所刻大藏经的经板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5.
陆学宣,1936年生于书香门第,江苏无锡人。先生幼受家庭熏陶,遍临唐宋碑帖;及长,又悄研秦汉篆隶,深悟魏晋意蕴,故呈弱冠,已善豪、隶、正、草、行各体。多年来。致力于书法研究与创作.取各家之长,溶己之灵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先生之书,在韵逸中见雄浑,于规范巾出天真,话体并发,互为融容,蔚为大观;先生之得,早已因《篆书概论》、《正草隶篆四体概论》等专著而闻名于世。先生还致力于篆刻艺术,曾主讲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电视讲座·篆刻学》,其作品构思精巧,黑白经营大胆独特,用刀爽劲.静中寓动,自成一格。此…  相似文献   

16.
《科技信息》2008,(19):F0003-F0003
戴月字越,室名大铭轩,1948年生于济南历城。几十年的墨池游弋,铸成了厚实的传统功底。多次发表相关论文,出版了书法专著《金文的认识与书写》、《金文书法疑难用字汇》、《戴月金文书法字帖》、《戴月书法篆刻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庆祝学院成立廿九周年,我院书法篆刻学会和教务处联合举办了书法篆刻展览.展出期间,前往参观的除本院师生员工外,还有院外许多群众以及前来我院参观的一些外宾,得到他们的好评.日本代表团一位女友人还索取了同学的一幅作品作为纪念.这次展出的作品,共有一百四十多幅,从字体看,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从作者来看,有领导、教师、干部、工人,学生将近一百人;从书法艺术风格来看,丰富多采,各有特色,有的苍劲,有的秀丽,有的雄浑,有的潇洒,不拘一格.这可以说是我院书法篆刻一次盛会和大检阅,反映了我院书法园地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自治区付主席莫乃群、林克武,区内著名书法家陈政、李雁、朱敬华、何锦明、杨宇云也送来墨宝,为展览会增添了珍贵的艺术光彩,给予观众一次难得的书法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学习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并在学画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技法实践提高书法水平。当今,画家可以不善笔墨、不会书法,理论家也排斥笔墨进而主张放弃书法。在高等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中,《书法》(含篆刻,下同)课程普遍得不到重视,从而不能使中国画专业学生具备应有的书法基础。为此,应当改革教学,以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来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国画家和中国画教育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的书法事业从刚刚复兴时的较为后进的状态,逐渐进入被书坛人士称之为“书法大省”的行列,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以及组织工作均取得了为世瞩目的成就。从30年书法发展的状况看,河南书法创作尽管已进入到高潮期,但离“高峰期”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20.
林海琼 《科技信息》2011,(25):209-210
篆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方寸天地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而篆刻课程所独具的人文性、可操作性和多元文化性特征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最好的途径。立意于寻找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一理念,在学校开展校本篆刻课程的尝试。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综合素养。勤于寻找与发现,善于学习与运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将之融入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欣赏、领悟篆刻艺术的能力,引发学篆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寻找传统文化元素,萌生人文素养的摇篮。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广泛营造人文氛围。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高篆刻技能的实践中,深入领悟篆刻艺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