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是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本文依据板梁村的实地调研资料,结合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从自然景观、社会背景和宗族文脉等方面深入解析了板梁村的空间形态。结果表明:1)板梁村的空间认知意象和村落的可达性大致呈正相关。2)被访者对村落功能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其意象认知的不同。3)板梁村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且集中在宗祠广场处的整合度核心上。4)三大宗族聚落各自内聚力的自组织形成,导致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不高。最后,从村落的整体形态、街巷布局和空间节点三个层面给出优化策略,为板梁村今后的整体风貌保护、场所精神延续、旅游线路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聚落对现代新农村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传统聚落空间经历了千百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形成了其独特的聚落景观和文化风貌,为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从整体布局、公共空间、居民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设计规划村落的空间布局,使其于地域形态中生长,与自然很好地融合,挖掘和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充满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浅析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磊  黄聪 《科技资讯》2009,(24):240-240
城市的历史风貌在慢慢地消失,经历了大拆大建的懊悔和反思,对城市的历史传承,以及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历史建筑,风貌街区等的态度,就成为评判城市文明程度及城市素质的象征,然而“新”和“旧”总是对立的矛盾,快速建设的“动”和历史悠悠的“静”又是难以调和。本文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规划的意义,介绍了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希望能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以几个不同类型的古镇作为研究对象,以古镇交通网络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文化、古镇交通、网络空间形态的解析,建立一个以交通网络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本研究将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分为街道网络空间拓扑结构和街道网络空间几何形态两个分系统,分别进行剖析。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运用Arcgis、91卫图、空间句法等软件,对街道网络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贵州省古镇街道的形态规律及相互作用原则。从视觉和美学的观点对街道的空间形态进行构成要素、节点要素、景观要素等的研究,分析其空间序列与组织布局原则。通过对街道网络的空间形态与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实现对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大遗址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保护,对城市空间开发实施控制,实现大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城市形态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阿房宫遗址周边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房宫遗址周边区域空间肌理较混乱,空间形态的破碎化现象严重,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功能角色不够明确.大遗址与其周边区域存在中心与场、相互依存、图底关系3种关系;大遗址周边区域承担着保护与缓冲、过渡与融合的角色;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整合,应着重于形态结构、道路与交通、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可为其他城市与其周边遗址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京前门地区保存有良好的历史街巷肌理,是北京传统商业区和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前门地区的空间形态,并与商业店铺点位的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叠加,探讨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与商业发展关系。同时,利用跟随调查方法,探究前门地区人流移动轨迹选择与吸引物、街巷空间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前门地区的形态优化、业态提升和街巷活力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前门地区文化景点与商业店铺大致沿可达性高的道路呈线性集聚,但仍有部分文化景点集聚分布在可达性较低且商业店铺尚未形成集聚的胡同街巷,商业店铺的空间集聚则极大影响着人流移动的行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划失控、居住环境恶化、风貌趋同等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以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利用吉林地域特色,构筑新型格局,提升文化内涵,打造人居品牌,塑造城镇魅力,走特色城镇发展之路”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分析吉林省东部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民族等区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吉林东部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同时,从历史人文、自然山水、民族特色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当前吉林省东部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特色进行解析,以期能为未来该地区特色城镇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街巷空间见证着村落发展的演变,是传统村落重要的构成元素.瑶里古村是该地区较为典型的传统村落.通过对其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从村落整体风貌,街巷空间界面围合形式,空间尺度以及重要空间节点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色和空间特征,以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街区建筑规划建设,应完善城市风貌的特征建设,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特性:1研究把握街区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特征,有利于创造具有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的城市风貌街区建筑风格及组合形态具有传统的文化特性。城市的建筑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史书,尊重历史文化,就必需保护城市的文脉。不同时期的建筑因使用材料和建造技术及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的不同,表现山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组合形态。因此街区建筑具有建造时期历史文化的印记。妥善地保护具有代表意义的街区建筑,就是对城市风貌历史文脉的保护。城市街区建筑在  相似文献   

11.
"缝合"理念是把城市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缝合",形成旧城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与协调.位于吉林省边境的集安市,是以高句丽民族第二代都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历史名城.对于集安市来说,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连接处是城市缝合的主要地区,而城门作为古城与城市的连接节点,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连接现代城市与古城的空间纽带.将交通作为引导城市空间组织的手段,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比较,对古城与城市的连接空间进行缝合,从而对城市进行空间重构,以达到古城与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利用潜力,但不当的旅游开发容易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如何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吉安银圳村为例,基于个案的旅游规划实践研究,结合银圳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体保护和规划、特色旅游空间营造、产业发展、空间协同、分期规划五个方面的策略,以期把银圳村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完整,生态系统良好、旅游空间有特色、产业经济有活力的文化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14.
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认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认知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的主观映射,还表征地理空间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思考主观认知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领域与空间认知相关的核心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关空间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并对空间认知的主体与客体、空间认知结构、空间认知过程和空间认知外化手段4个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厘清并总结了国内人文地理学对空间认知进行研究的实际状况:(1)空间认知内涵在不断深化,由静态转向动静态的相互结合. (2)研究结构在不断完善. (3)研究范式趋向本土化,体现了4个重要转变:研究主体从单一社会属性主体向多利益关系主体转变;研究尺度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向功能性城市空间转变;空间单元从城市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变;研究方法从定性方法为主向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15.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与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以泉州古城为例,对独立系统与嵌入系统两个尺度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的地方性与渗透性进行分析.实证数据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层次分明的街巷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地方性特征的突出表现,而内外清晰的空间关系则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渗透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开发利用与规划保护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的地方性与渗透性可以得到有效的延续和拓展,但须警惕城市规模扩张及传统文化迷失导致核心基质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薛凯  岳利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1):8757-8765
针对历史街区活力衰退的现象,基于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public space-public life, PSPL)传统调研法,运用大数据的点密度分析与传统调研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深入地研究青岛市大鲍岛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特征。研究发现公共空间的衰败、现代生活元素的缺失、与周边活力空间不协调是大鲍岛历史街区活力衰退的主要原因。结合案例分析与自身历史文化属性,从大鲍岛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空间、文化功能空间和文化服务空间三大方面提出具体的活力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宏观+微观层面的研究视角、新技术+传统调研的研究方法、定性+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能够全面而具体地研究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也可为其他历史街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建筑场所论中"领域"、"场所"和"路径"的概念,剖析丽江古城 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指出丽江古城具有象征领域(山水)和生活领域(城市)、中心场所(广场)和日常场所(住宅)、自然路径(水路)和人工路径(街巷)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领域复合体、场所复合体和路径复合体,并通过各个复合体中二元空间 要素的清晰界定和程式性组合实现了空间的仪式化。仪式化的日常生活空间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等一起构成历史文化城市的"文化景观",有必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城市保护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一个与戏剧的本质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戏剧的特质极其相关,且可以兼顾具体作品的形式与内涵的美学范畴,笔者提议用“空间”一词建构现代戏剧批评理论。从戏剧的剧场空间、外部文化空间、内在结构空间三个层面,可建构三种批评策略的方法和前景。首先,从剧场的角度出发进行戏剧的空间批评,关注剧场空间实验的成效及其可能的拓展范围,必然为戏剧阐释带来一种有效的解读视角。其次,有鉴于文化空间理论的蓬勃发展,戏剧批评亦应努力突破传统的空间概念,结合现代文化地理学等空间批评理论,多多关注戏剧作品中地理、历史、权力关系、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间问题。最后,现代戏剧创作出于体类自觉,发生了空间化叙事转向,针对这一现象的理论关注与阐述,便是直指戏剧作品本体内在之基本结构的“元空间批评”。“元空间批评”通过内部形式分析,解读作品中因空间结构错置而产生的隐喻,进而关切本原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并借助空间结构样式的分类为戏剧史研究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