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西北麓第四纪冰川作用表皮构造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才瑞 《科学通报》1980,25(9):410-410
1978年九、十月间,在庐山西北麓羊角岭终碛(前碛)垄下,新发现一处第四纪冰川作用表皮构造。关于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过去已由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1889—1971),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调查成果汇总于他的冰川代表著作《冰期之庐山》一书之中。当时修  相似文献   

2.
施雅风 《科学通报》1982,27(20):1253-1253
庐山山麓广泛分布着一套通称为“泥砾”的红色混杂堆积,在五十年前曾被李四光教授看作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主要证据,称之为“大姑冰期”山麓冰川的堆积,并断言“假若否认它们  相似文献   

3.
从三十年代初李四光提出和建立庐山第四纪冰川说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曾几起几落,至今未竟。本文仅介绍一下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的主要学术观点。三、四十年代,李四光是根据地貌和堆积两方面的证据断定庐山地区曾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在《杨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中,他在地貌上提出的证据有平底谷、U形谷、悬谷、雪坡和粒雪盆地。在堆积方面,  相似文献   

4.
青藏公路沿线第四纪冰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万倜 《科学通报》1979,24(10):455-455
青藏公路横穿青藏高原,我们在沿线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考察,研究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第四纪冰川。现就有关第四纪冰期划分的研究成果,择要报道如下: 一、冰期和间冰期系列 考察中所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多集中于山区和山麓地区。通过各类冰川遗迹的追索和鉴定,确定了不同的冰碛层及各自的层位,并综合考虑地貌、构造、沉积物及风化程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郑本兴 《科学通报》1990,35(7):533-533
过去对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划分出3—5次冰期,主要是以构造地貌和大的气候旋迴为依据,冰碛时代多采用地层对比法,缺少绝对年龄。1985—1987年间我们对位于新疆和田、于田以南,新藏公路甜水海以东至克里雅山口之间的西昆仑山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地表冰期及其成因问题是中外地学家们辩论最久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现今天地生交叉科学探索中正在深入揭示的大自然奥秘之一。从本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在中国大地首先发现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以来,对于我国挽近地质时代究竟有无大冰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的中、低山地区是否广泛发育过第四纪冰川,这是我国第四纪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关系到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第四纪自然环境如何认识的问题.自从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等地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观点以来,我国地学界展开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第四纪冰缘沉积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怀仁 《科学通报》1957,2(8):245-245
在极地寒冷地区或冰流边缘,以冰雪作用(Frost-action)与融冻泥流(Solifluction)为主要的剥蚀营力,这种地面发育的营力及其沉积,目前限于极地及高山地区,但在第四纪冰期中影响范围较为广大,为第四纪地层、古地理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对于地貌发育过程也有显著的影响。1909年波兰的洛辛斯基研究喀尔巴阡山特殊气候条件下所进行的风化作用提出“冰缘”这个名词。它  相似文献   

9.
斐文中  刘东生 《科学通报》1957,2(23):732-732
今年5月16—30日,作者应邀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全苏第四纪研究会议,会后并作了莫斯科——列宁格勒间的野外地质旅行,观察了第四纪冰期和各时代的沉积物及其地貌和考古地点等。现在简单地把这次会议的情况介绍如下。这次大会是由苏联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与地质和矿藏保矿部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500人左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与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淑贞 《科学通报》1980,25(5):220-220
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在地质构造上处于苏北凹陷边缘。自第四纪以来为一沉降区,沉积了150—400米厚的疏松沉积层。本文以九个典型深孔所提供的孢粉微体古生物及岩性岩相等资料为基础,分析整理了二百多个深孔和三百个浅孔的岩性岩相资料,对本区的第四纪沉积过程和地层划分、古气候和海浸海退等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太平洋西部L_(2011)岩心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世迎 《科学通报》1982,27(9):553-553
大洋沉积物中有孔虫壳的氧同位素提供了迄今所知最精确的更新世气候资料,它全面革新了人们对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冰期-间冰期)的固有传统观念,成为其他地层划分的检验标准。鉴于第四纪气候演化对人类生存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已形成了以研究深海大洋沉积岩心为主要对象的氧同位素地层学。  相似文献   

12.
刘东生  郑洪汉 《科学通报》1965,10(2):175-175
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于1964年10月30日到11月4日在西安联合举行。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会上宣读了78篇,并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绿、地貌及新构造、一般第四纪地质等5个组内进行了讨论。第四纪地层组的论文反映了孢粉学和微古生物学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进行孢粉研究的地区和对象都有了扩大,对我国第四纪开始以来气候波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如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附近高山地区出现有代表温暖气候的阔  相似文献   

13.
李立文 《科学通报》1974,19(12):571-571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卓越的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在1934年即已提出。解放后,虽有许多单位做过很多工作,但对天目山有无冰川遗迹的存在,以及有几次冰期等问题意见仍然有分歧。1973年春,我们在1964年景存义、邱淑彰两同志调查的基础上,又作了重点考察,结果在天目山北部孝丰西南下汤附近,又发现了冰川纹泥。纹泥层产地在西苕溪谷地高约30米左右的基座阶地上(图1),距天目山深溪坞坞口直线距离15公里。但无具体地点和描述。我们在下汤附近所见的纹泥,夹于两层泥  相似文献   

14.
自从李四光教授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地学界的争论一直存在。《再识庐山真面目》一文旨在简要介绍这场争论的由来及现状。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非常迅猛,人类对天体物理现象的认识有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本刊分期译载的《天体物理学的前沿》一文,对七十年代的发展作了回顾与总结,对八十年代的发展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更新世以来海侵与深海岩心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纯 《科学通报》1983,28(17):1062-1062
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山地在第四系地层及地貌上留有明显的海面变化证据。十多年来研究资料日益增加,逐步深入,并多同第四纪冰期进行了联系。但在对比中往往局限于阿尔卑斯的经典冰期概念,对于全新世的高海面尚有不同意见。本文拟就已发表的成果,对我国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及其同冰期旋迴的关系提出尝试性的对比,供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海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碳酸钙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飞  徐建  田军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03,48(9):962-968
碳酸钙的保存与溶解(即碳酸钙泵)通过其缓冲器效应控制着世界大洋的酸碱度, 进而可能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南海大洋钻探ODP 1143站2 Ma以来的碳酸钙分析, 提供探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碳酸钙泵作用的高分辨率记录. 统计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第四纪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堆积速率的最高值领先于δ 18O最轻值约3.6 ka; 而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溶解程度最高值滞后于δ 18O最轻值约5.6 ka. 碳酸钙泵在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向大气释放CO2, 而在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将大气CO 2泵入深海. 碳酸钙泵的这种海水CO32-浓度的调节功能, 直接控制全球大气CO2的部分变化, 从而影响第四纪全球碳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青藏高原迄今划分的第四纪冰期中,具有代表性的2个冰期,他们被广泛看作是高原及周边山地晚第四纪冰期划分的蓝本,但这两次冰川作用年代一直处于推测状态.运用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对这两次冰川作用遗留的冰川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了定年研究,得到古乡冰期漂砾的暴露年龄为(112.9±16.7)~(136.5±15.8)ka BP,白玉冰期漂砾的暴露年龄为(11.1±1.9)-(18.5±2.2)ka BP.从而确认,2个冰期可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和2阶段对应.  相似文献   

18.
晚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包括冰期气候和人类起源等,其中,冰期及其旋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解释.地球构造活动诱发的地表风化强度和大洋环流变化,改变了大气CO_2含量和地表热量传输过程,其与地球运动轨道变化调制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周期,包括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夹角和岁差等,共同驱动了第四纪大冰期降临及旋回变化.其中,太阳辐射量变化起主导作用.在包括海陆配置、大气CO_2、洋流变化、岩石风化等达到临界点的背景下,太阳辐射量变化驱动着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在晚上新世,由于地表化学风化加强、深海沉积埋藏碳增多,使得大气中CO_2含量减少,温室气体效应减弱;加上高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降到临界值,高纬地区冰川发育并形成强大的反馈机制,北半球冰期来临并在之后发生了中更新世冰期气候转型.在上新世-更新世的古气候变化中,存在~400,100,41和23ka等周期,这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驱动的结果;其中,大气CO_2和冰冻圈反馈起到重要的放大作用.近200年以来,人类急剧向大气中排放CO_2气体,增强了温室气体效应,可能改变冰期气候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陈莹 《科学之友》2010,(4):108-109
第四纪岩层作为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地层,在研究物种进化及人类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第四纪生物与人类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第四纪岩层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研究第四纪岩层对人类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岩层作为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地层,在研究物种进化及人类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第四纪生物与人类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第四纪岩层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研究第四纪岩层对人类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