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白山(3767 m)是我国东部公认发育过第四纪冰川的山地,研究该区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历史以及规模对第四纪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本区的第四纪冰川发生时代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有外国学者Rost在黑河谷地上游的内侧碛垄进行热释光(TL)断代,认为冰川发生的时限距今大约19 ka,对应末次冰盛期.本文运用陆生宇宙成因核素法(TCN)对三爷海、二爷海冰坎基岩暴露面进行了10Be定年,时代距今为18.62±1.08~16.87±0.95,16.88±1.08~15.07±0.92 ka,表明该区在末次冰期晚期经历了显著的冰川作用.根据三爷海到二爷海的直线距离和高差以及两级冰坎的平均暴露年代,在不考虑晚冰期和冰后期气候差异的情况下,推断冰川在水平和垂向上的退缩速度分别为0.396和0.09 m a?1,冰川在0.73~1.3 ka之间脱离山顶,永久积雪从此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2.
南海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碳酸钙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飞  徐建  田军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03,48(9):962-968
碳酸钙的保存与溶解(即碳酸钙泵)通过其缓冲器效应控制着世界大洋的酸碱度, 进而可能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南海大洋钻探ODP 1143站2 Ma以来的碳酸钙分析, 提供探讨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碳酸钙泵作用的高分辨率记录. 统计研究结果表明, 南海第四纪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堆积速率的最高值领先于δ 18O最轻值约3.6 ka; 而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 碳酸钙溶解程度最高值滞后于δ 18O最轻值约5.6 ka. 碳酸钙泵在冰期至间冰期过渡期向大气释放CO2, 而在间冰期至冰期过渡期将大气CO 2泵入深海. 碳酸钙泵的这种海水CO32-浓度的调节功能, 直接控制全球大气CO2的部分变化, 从而影响第四纪全球碳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郑本兴 《科学通报》1990,35(7):533-533
过去对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划分出3—5次冰期,主要是以构造地貌和大的气候旋迴为依据,冰碛时代多采用地层对比法,缺少绝对年龄。1985—1987年间我们对位于新疆和田、于田以南,新藏公路甜水海以东至克里雅山口之间的西昆仑山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台湾高山第四纪冰川之确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之久  杨健夫  刘耕年  宋国城  王鑫 《科学通报》1999,44(20):2220-2224
查明中国台湾雪山主峰区有 3套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 ,如冰斗湖、冰坎、大型磨光面和擦痕以及冰碛垄等 .分别命名为山庄冰阶 (末次冰期早期 ( 44 .2 5± 3.72 )kaBP)、水源冰阶 (末次冰期最盛期 ( 1 8.2 6± 1 .5 2 )kaBP)、雪山冰阶 (末次冰期晚期 ( 1 0 .6 8± 0 .84)kaBP) ,尤其以早期冰川规模大为特征 .澄清了学术界近 6 5年来对中国台湾山地有无冰川作用的怀疑 ,为全球变化研究增添新内容 .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保田 《科学通报》1992,37(17):1599-1599
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强烈下降,广大地区笼罩于冰缘环境之下,发育了大量的古冰缘遗迹.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中,冰楔假型(Ice-wedge casts)因其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意义而倍受注意.70年代末,郭东信和张维信等根据~(14)C测年资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23500±1200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冰楔.80年代中期,徐叔鹰等在青海  相似文献   

6.
任剑璋 《科学通报》1997,42(17):1836-1839
<正> 目前,PAGES研究的重大发现是气候系统存在较强的不稳定性.但公开报道的气候不稳定性记录仅局限于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时段.对此阶段之前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使得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倒数第二次冰期气候稳定性如何?本文通过甘肃会宁高分辨率黄土记录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月亮湖末次盛冰期到早全新世湖泊沉积物气孔器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以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树演化历史:15.0 cal ka BP之前研究地点周围没有针叶树生长;15.0~12.8 cal ka BP开始到达研究区,在植被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2.8~11.8 cal ka BP所占比例达到峰值,11.8~10.8 cal ka BP针叶树成分退缩.大兴安岭地区晚冰期的森林群落演化与东亚季风区不同纬度区域的植被演替具有可比性.气孔器和花粉记录揭示的植被演化阶段在时间上与欧洲地区Meiendorf间冰段、Oldest Dryas冷事件、B?lling-Aller?d暖期、Younger Dryas冷期以及早全新世温暖湿润期较为一致,温度变化是控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区的植被演替响应了全球冰量控制的北半球温度变化,揭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与北大西洋地区晚冰期快速气候变化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柳小明 《科学通报》2007,52(2):228-235
利用193nm LA-ICP-MS在20um小斑束条件下对3个国际标准锆石样品和一个实验室内部的标准锆石样品进行了U-Pb年龄和20个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测定结果显示,91500,GJ1和TEMORA1(TEM)三个国际标准锆石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64.4±4.8)Ma(2σ,n=15),(603.2±2.4)Ma(2σ,n=15)和(418.2±2.4)Ma(2σ,n=11),其分析的单点相对偏差(2σ)均小于2.2%,加权平均年龄的相对偏差(2σ)均小于0.6%.这些年龄测定值与推荐值之间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一个实验室内部标准锆石样品SK10-2(来自辽东地区细粒辉长岩)的^206Pb/^22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0.25)Ma(2σ,n=16),其单点相对偏差(2σ)为2.4%-5.7%,加权平均年龄的相对偏差(2σ)为0.80%,与Yuan等测定结果一致.利用相同的仪器测试条件对NIST612和NIST614中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测定值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在年龄测定的同时,采用NIST610作外标,对微量元素分布不均匀的91500和GJ1锆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91500的测定值基本落在文献提供的元素含量变化范围之内,GJ1锆石中Pb,Th和U含量的测定值也落在TIMS测定值之内.4个锆石样品平滑性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表明,所获得的稀土元素之间的相对含量也是准确的.这些分析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LA—ICP—MS分析方法,在20岬激光斑束条件下,不仅可准确测定锆石的U-Pb年龄,而且可以同时较准确的获得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精度热电离质谱 (HP TIMS)技术测定了腾冲打鹰山、黑空山和马鞍山第四纪火山岩2 3 0 Th 2 3 8U 2 3 2 Th体系的同位素组成 ,给出了2 3 8U 2 3 0 Th等时线 ,获得了腾冲火山区晚更新世以来 4次喷发年龄 :( 2 2 7± 2 0 ) ,( 79.6± 5 .5 ) ,( 2 1 .9± 3.0 ) ,( 7.5± 1 .0 )ka,年龄测试精度有明显提高 ,这证实了HP TIMS法测定年轻火山岩年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初步建立了我国测定年轻火山岩HP TIMS铀系法的实验流程 .  相似文献   

10.
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具有特殊学术意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该遗址剖面是中国宁夏-内蒙干旱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层, 它蕴含古人类活动遗存, 保存丰富的孢粉和脊椎动物化石记录, 建议将该遗址晚更新世剖面定为“水洞沟组”标准剖面.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水洞沟地区活动的年代为30~24 ka BP, 属MIS3阶段晚期. 当时气候较现今温暖湿润, 植被为阔叶疏林草原, 食草动物繁盛; 水洞沟小河已经形成. 由于降水较多, 沿河形成一些积水洼地, 水草丰盛, 环境条件适于古人类狩猎和栖息.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此活动年代为9~5 ka BP, 环境条件与MIS3阶段时大致相同, 适于古人类生存. 由于尚未发现未次冰期冰盛期古人类生存的证据, 推测气候进入盛冰期时, 人类一度离开本区, 说明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家望  刘志飞  周超 《科学通报》2012,(23):2145-2157
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370kaBP以来的黏土矿物含量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蒙脱石(62%~91%)为主要的黏土矿物,含量在冰期时增高,间冰期时下降;绿泥石(4%~21%)、伊利石(4%~12%)和高岭石(2%~10%)含量依次递减,三者具有相同的变化型式,并与蒙脱石含量的变化呈镜像关系.研究认为,以蒙脱石为主的黏土矿物是陆源碎屑成因,绝大部分来自新几内亚岛的河流输入.黏土矿物含量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上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有关.在海平面较低时,新几内亚岛的河流物质更容易穿越狭窄的陆架,直接输入向西流动的次表层流,汇入赤道潜流而最终沉积至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蒙脱石含量的岁差周期反映了物源区新几内亚岛的机械剥蚀强度,表现为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受控于降雨量的分布,指示了赤道辐合带(ITCZ)在轨道尺度上的经向迁移.  相似文献   

12.
基于黔北三星洞石笋(SX29)9个铀钍年龄和420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13.6±0.3~106.2±0.4 ka BP(相对于1950年)10年际分辨率的?18O时间序列.该石笋?18O时间序列记录了MIS 5d/5c转换时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的突变过程.根据突变过程中间点的年龄确定MIS5d/5c突变时间为108.1±0.3 ka BP.石笋记录对MIS 5d/5c突变时间的精确标定可以作为MIS 5阶段重要的年龄控制点,用以校正南北极冰芯记录和深海沉积记录的时间标尺.季风MIS5d/5c转换阶段也表现为类似过去4个冰消期的2个阶段变化过程:阶段Ⅰ为夏季风较弱时期,而南极温度缓慢上升;阶段Ⅱ为夏季风快速增强时期,与甲烷浓度突变同步,南极温度则上升至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九宫阵     
《知识就是力量》2007,(2):78-78
在一个9&#215;9的大九宫格里面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得每行、每列以及每个3&#215;3的小九宫格(加粗线条部分)都要包含从1-9的数字,并且每个数字都不能重复。  相似文献   

14.
根据神农架三宝洞一支长610 mm石笋的7个230Th 年龄和355个δ18O数据, 将该洞石笋季风记录延伸至深海氧同位素8阶段(MIS8). 虽然230Th年龄在该时段的误差达3~4 ka, 但根据石笋剖面δ18O的波动幅度(3.4‰)以及沉积速率的相对稳定性, 获得了284~240 ka BP连续的东亚季风气候记录. 石笋δ18O记录的岁差旋回与北半球65°N太阳辐射能量曲线类似, 这进一步支持了轨道尺度太阳辐射直接控制亚洲夏季风变化的假说. MIS8至少存在6个千年尺度的夏季风增强事件(振幅>0.5‰, 持续时间>1 ka), 叠加于轨道尺度的季风气候旋回之上. 邻近冰消期的3个显著的夏季风减弱事件大致可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对比, 说明此类全球性特征的千年尺度事件持续发生在更老的冰期气候边界条件下. 与最近两次冰消期相似, 倒数第三次冰消期也表现为两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即阶段1为夏季风减弱时期(约250~244 ka BP), 此时期南极温度和CO2浓度缓慢上升; 阶段2(244 ka BP附近)为夏季风快速增强时期, 与CH4浓度突变同步, 南极温度和CO2浓度则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有可能触发了冰消期的开始, 而南半球温度变化则是终结东亚季风倒数第三次冰消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光明山球粒陨石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及气体保存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明山球粒陨石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宇宙成因核素3He,21Ne及38Ar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分别为 65, 80和 65 Ma,平均为 70 Ma,这是目前高铁普通球粒陨石(H群球粒陨石)中暴露年龄最高的陨石; K-Ar及 U, Th-4He气体保存年龄分别为(4230± 100)和(3300± 60) Ma.宇宙成因3He暴露年龄小于21Ne年龄,放射性成因 4He保存年龄小于40Ar年龄,表明该陨石在碰撞破裂脱离母体后 70 Ma的暴露期间,可能由于小的近日距轨道受到太阳加热,导致3He和4He的同步丢失.  相似文献   

16.
130 kaBP左右东亚季风突变过程的洞穴石笋记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石笋(SB25)6个230Th年龄和472个氧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133~127 ka时期十年际分辨率的δ18O时间序列. 该石笋δ18O时间序列记录了倒二冰期向末次间冰期转换时东亚夏季风降水强度变化的详细过程. 通过对石笋的精确定年, 确定终止点Ⅱ的年龄为129.5±1.0 ka, 证实了北半球太阳辐射是东亚季风冰期/间冰期转换的主要驱动力. 该石笋δ18O值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振荡幅度达4‰左右, 这在亚洲季风区洞穴记录中具有普遍性. 分辨率为十年际的δ18O曲线显示东亚季风在倒二冰期向末次间冰期转换时表现为4个阶梯式阶段, 其中“终止点Ⅱ停滞”后的季风降水突增与全球CH4浓度突变同步.  相似文献   

17.
罗布泊湖相沉积石膏的热电离质谱-铀系定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定年技术,采用水溶解硫酸盐、Fe(OH)3共沉淀U和Th的方法,测得罗布泊湖相 CK钻孔距顶 4~49 m的石膏样品年龄为(12.85±0.21)~(153.2±7.2) kaBP,相对误差为± 1.6%~± 4.7%.罗布泊 CK钻孔的年龄数据反映出该湖泊沉积处在中、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阶段(顶部不足 4 m段),对应于深海沉积同位素 1~6阶段,赋存了末次间冰期~末次冰后期,到全新世暖期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8.
九宫阵     
《知识就是力量》2009,(4):79-79,24
在一个9&#215;9的大九宫格里面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得每行、每列以及每个3&#215;3的小九宫格(加粗线条部分)都要包含从1-9的数字,并且每个数字都不能重复。  相似文献   

19.
10个AMS14C年龄数据表明,神农架大九湖297cm的泥炭沉积剖面约为16kaBP(14C年龄为13.3kaBP)以来的沉积.多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揭示出,研究区域16kaBP以来的气候特点如下:(1)晚冰期阶段气候冷湿而不稳定,12.6~11.4kaBP应是新仙女木时期的沉积,15.2~12.6kaBP(cal)为博令-阿勒罗德暖期,16~15.2kaBP为最老仙女木时期.(2)早全新世总体上继承了晚冰期气候特点,较为冷湿,其中在10.6kaBP(cal)前后出现较显著的干旱事件.(3)中全新世总体很温暖湿润.其中9.2~7.5kaBP是逐步升温的过程,降水相对较少,在全球具有代表意义的8.2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反映较明显,6.7~4.2kaBP期间各种替代指标相对稳定,是中全新世水热配置的最适宜期.(4)在4.2kaBP前后发生的中晚全新世的季风衰退事件,表现为气候由温暖湿润快速转向凉干,可能导致了本区新石器文化的崩溃并催生了夏代文明.约0.9kaBP前后转为较凉湿的气候.大九湖泥炭记录的气候和环境演变信息具有全球性变化特点,可以与东亚季风区的同类沉积剖面进行对比,反映了"末次冰期后,季风快速加强,早全新世季风强盛、随后季风衰退,中全新世季风变弱,气候变干"的季风气候变化模式.分析认为,其变化的驱动机制可能是太阳辐射在中纬度东亚季风区的特定响应.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9&#215;9的大九宫格里面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得每行、每列以及每个3&#215;3的小九宫格(加粗线条部分)都要包含从1-9的数字,并且每个数字都不能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