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有地方政府力量、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力量所起的作用明显强于国际产业转移中市场力量所起的作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能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欠发达地区承接地在以上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发达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地政府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找准产业承接方向,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在思想观念、产业、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地进行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韶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区位优越、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配套产业不足、政策边缘化、第44号文件限制等一些劣势。韶关市要想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的大好机遇.同时规避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就必须扬长避短,采取吸引产业整体转移,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规划,发展生态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不同区域共同发展,必须提高欠发达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欠发达地区分为三类。与发达地区毗邻的地区称为一类区域,离发达地区最远的地区称为三类区域,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区域称为二类区域。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思想观念落后,服务不优,人才难进。因此不但要改善硬环境,同时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而软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至关重要。对此要分层分类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更新思想观念,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惜才留人,让承接产业转移顺利进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依据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内涵,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由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21个量化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较强,豫西南地区次之,黄淮地区、豫北、豫西地区承接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使河南省更加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 ity)和威胁(threats),并提出了使河南省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目前我国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阐述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产业规划、产业准入、产业配套等几方面工作,并针对产业转移的特点提出环境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目前我国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阐述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产业规划、产业准入、产业配套等几方面工作,并针对产业转移的特点提出环境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西省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加大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经济扩散的力度,对于经济协调发展、更加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探讨——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具体到广西而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方面主要有三大特征: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源,工业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动力源,区域一体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三动力源。为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的成效,实践中既需着眼内生性因素来完善内生性动力机制和着眼外生性因素来完善外生性动力机制,同时也需要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及切实完善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余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固有的比较优势,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转移也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策导向与承接对策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区域布局调整,国际产业承接和国内产业承接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继续采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兼并收购两种产业承接手段外,承接跨国公司项目外包逐渐成为新兴的产业承接方式。目前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仍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  相似文献   

14.
以低碳经济、区域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客观分析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合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内在需要.准确把握资源约束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中部六省的经济承载力差异和分级,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布局沿海转移产业,有利于转移产业和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引导沿海转移产业与中部地区产业优势对接、资源优势对接、区位有序对接等是实现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吕连生 《太原科技》2011,(11):10-17
分析了中部地区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近况和特点,介绍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和探索。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聚久必分,制造业集聚尽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受企业战略和集聚区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集聚企业开始迁移。本文基于"广东双转移"背景下,以佛山南庄陶瓷产业转移及清远源潭陶瓷产业承接为案例对比,探讨制造业集聚转移中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博弈,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对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珠三角传统的制造业集聚区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达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优化目的,从制造业中心转变为先进服务业中心。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从农业外围演变为制造业中心,而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转移则是转移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加快和范围的扩大,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在对产业转移模式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产业转移模式中的注意点,以促进各地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韶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以来,韶关各地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招商引资缺乏统筹协调、融资方式单一、用地缺乏规划、对口转移效果不明显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强全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创新园区建设融资方式;提高园区规划的科学性;打造内源性产业集群和加强产业转移对口地区交流与合作相结合来,为实现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了河南省与某些发达地区(主要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并结合河南省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了河南省对不同地区需要承接的重点产业以及各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河南省作为承接地应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自身条件来吸引转移产业,并利用转移产业融合本土产业,实现河南省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