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咏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嗜茶,且好作茶诗,其数量为宋代诗人之首。品读陆游的茶诗,可以窥见宋代缤纷多彩的茶文化现象。以陆游《晨雨》诗中的“斗茗”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多层释义来发掘其与斗水、斗技乃至贡茶之间的相关联系,可窥见其所涉及的宋代茶诗与茶事的精彩风貌。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才得以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OW"/"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与"LOW"/"低"有关的方位隐喻映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声音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说到咏梅诗,许多人会记起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放翁。他有一首《梅花绝句》,把爱梅之心写到了极致: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闻道就是听说;坼晓风,就是在晨风中开放。有人来报信说:山里梅花开了。一树树的梅花,迎着清晨的寒风宛如一堆堆的白雪,遍布在四面山中。快去看看吧,满坡满谷都是雪白雪白的梅花呀!这诱人的花讯,唤起诗人的极大兴趣,他恨不得变出千千万万个化身,往四面山中飞去,用千千万万双眼睛去观赏那满谷满坡的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试想想看,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山坡谷底,有一树梅花就有一个诗人陆放翁在观看,在欣赏,在陶醉,那将是何等壮丽美妙的境界,何等浪漫的奇想啊! 倘若要问,诗人对梅花何以如此一往情深呢?这当然首先决定于梅花所特有的魅力。请看唐朝诗人张谓的《早梅》诗,那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咏梅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首绝句写早春时节田野上的一树白梅。远远望去,村路边,  相似文献   

6.
读诗品梅     
咏梅的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同是梅花 ,由于作者的境遇、心态、襟怀不同 ,便赋予梅花不同的姿态、性格和情感。而千姿百态的梅花又形象地反映出众多咏梅家千姿百态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读诗品梅     
咏梅的诗词在我图文学史上蔚为壮观。同是梅花,由于作者的境遇、心态、襟怀不同,便赋予梅花不同的姿态、性格和情感。而千姿百态的梅花又形象地反映。出众多咏梅家千姿百态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宫臻祥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94-95,98
南郑是诗人陆游践行人生理想之地。为此,他留下了三百余首诗歌、十首词来记录南郑那段令他魂牵梦绕的生活。这些"汉中诗词"闪现着诗人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处处"和"到处"是一组容易被混淆使用的统括性范围副词,从句法和语义表现上看,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处处"的义项更多,句法功能也更丰富,"到处"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处处",是"处处"的三倍之多。这与两个词对语体的选择有关,"处处"多用于书面语体,"到处"则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体,同时也与两个词在历时层面发生的演化和分工有关。  相似文献   

10.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现代》与1930年代"现代派"诗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的编者在社会变动中采取自由主义和"中间人"立场,大量译介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上的积极倡导和创作中的努力实践使得本不预备造成一种文学潮流的《现代》,却于"无意"中促成了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潮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逐渐以"90后"为主体,这些"90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对父母的责任意识等较强,但是对身心健康、对婚恋、对集体、对自然等的责任意识较淡薄。加强培养"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应从丰富角色体验、培养情感、尊重权利要求、扩大实践覆盖面、多举并措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李覯之思想非常宏富,而李觏其他方面成就往往为其思想成就所掩。《礼论》虽然只有一卷,却是李覯阅读经籍之后的参悟之文。李覯《礼论》中的核心思想是"礼","礼"之思想也是李覯经学、理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李覯所论之"礼"包括了"礼之本"、"礼之三支"、"礼之四别名"等几个方面。李覯"礼"之思想在现实社会仍有一定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庆方言中,副词"好"加上形容词(文中用"好+A"表示)的形式在句法中有一些固定的语法意义。"好+多/大/久"是疑问句中的高频词语,可以询问范围,也可以询问特指内容;"好+A"的否定形式"好+不+A",表示"对眼前事、物的暂时性否定"。"好好"修饰动词可以指"对行为动作很满意",也可以表示讲话者"希望、建议、提醒受话者如何",还可以传达讲话者"对受话者目前的行为不满,并且希望对方放弃目前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定中结构中"之"只连接单音节中心语,不能适应词语复音化的发展,这是其由盛转衰的原因。"底""的"都可连接多音节中心语,但"的"原是入声字,宋元时期其辅音韵尾脱落,与轻声相似,这使"的"更适合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语,并最终成为定中结构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9.
彭振 《科技咨询导报》2014,(2):214-214,216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我校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开设订单班"等校企合作方式,先后与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东莞三星电机有限公司、上海京瓷电子有限公司、中央国家机关后勤干部培训中心培训部、湖南省丰彩机械有限公司、双峰县兴昂国际有限公司、双峰县海螺集团、双峰县农友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全作协议,建立了固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多种校企合作途径取得了"三赢",即学生赢、企业赢、学校赢,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得到了社会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0.
迟子健的东北地域小说创作,存在着"重"与"轻"的两维视域。这里的"重"蕴含着苦难遭际、命运多舛、令人窒息的沉沦,同时也昭示着人类存在都要面对的"原初痛苦"和生存困境。"重"之维度集中描摹大地的悲歌与死亡的沉重,而"轻"是集人性思考与构建精神生活完整性的艺术试验,蕴含着对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无限怀想,在富有地方风情的描述中建构了"神"与"人"的超验维度。"重"与"轻"二者相辅相成,一体互动,建构了迟子健地域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