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中石油基地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中石油基地1997-2005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塔中沙尘天气多出现在春、夏两个季节。塔中沙尘天气近9a总的趋势是整体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沙尘暴的日数减少,浮尘和扬沙日数有所增加。沙尘天气与气温、降水、蒸发量、季风等气象要索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取1951-2017年甘肃省81个国家级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除甘南和陇南部分地方外,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均出现过沙尘,但强沙尘暴主要集中在河西偏北地方中,敦煌和民勤是强中心,河东大多数站点建站以来从未出现过强沙尘暴;沙尘在该地区主要表现为浮尘或扬沙等轻度沙尘,其中浮尘占全部沙尘的45%,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分别占37%、13%和5%;沙尘的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减弱减少趋势,周期约20年。沙尘在上世纪50~60年代最频繁,但影响规模在70年代最广,近30年极少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沙尘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份最多,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前半年。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乌拉特中旗地区1991年1月至2007年8月的沙地扬沙,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概括了沙尘天气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的基本情况,以及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地面天气形势。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天气形势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风沙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3种。其中,最轻的是浮尘,它指当地风力较小,天空中较多悬移尘土颗粒,空气浑浊的天气。浮尘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浮尘多为远处沙尘经上层气流传输而来,有时,沙尘暴天气过后,细粒物质在空中持续悬浮,也出现浮尘。  相似文献   

5.
罗葳 《海峡科学》2012,(8):15-17
该文针对2010年3月21~23日福建省出现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利用PM10(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该事件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与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扬沙过后其尚未下沉的尘土和细沙随高空气流进入本省的沙尘天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污染物所属的天气现象为浮尘.  相似文献   

6.
利用运城市1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1961—2001年运城的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和沙尘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的沙尘天气中,浮尘最多,占66%;扬沙次之,占32%;沙尘暴最少,占2%。风沙多发生在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少。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沙尘天气多,80年代至90年代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可分为沙尘暴、浮尘和扬沙3种类型。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发生前后的污染物类型和质量浓度ρ有明显的差异,属2类不同性质的污染。在沙尘天气发生之前,大气中SO2,NO2等气态污染物的ρ往往较高,在大气逆温的情况下污染尤其严重,并且与颗粒物的ρ相关性较好;随着沙尘天气的爆发,颗粒物的ρ骤然增加,但伴随沙尘天气出现的大风使SO2,NO2等污染物的ρ显著下降,大气污染转变为由降尘过程造成的相对单一的颗粒物污染,属典型的沙尘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扬沙和沙尘暴进行分析,以便得出陕西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沙尘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1961-2000年陕西省97个台站的气象实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及对比分析,近40年陕西省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得出。结果 陕西省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6月,一般出现在下午和傍晚;扬沙和沙尘暴在陕西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是北多南少,近40年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数在20世纪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结论 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频数于20世纪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太原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沙尘天气标准,对太原地区1961-2002年春季沙尘天气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地区春季沙尘的启动风速、沙源地、影响系统等研究结论,并对其年代际变化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42年来太原春季沙尘天气以浮尘、扬沙为主,且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是引起沙尘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植树种草是防治沙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兰州皋兰山顶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兰州皋兰山顶春季大气气溶胶连续采样,得到了大气背景、浮尘、扬沙、沙尘暴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溶胶质量浓度.通过沙尘天气的过程分析,得到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TSP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兰州大学小二楼顶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兰州市的污染状况和TSP的时空分布.通过各类沙尘天气不同粒径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分析,发现气溶胶粒子粒径的分布规律和气溶胶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2-2016年兰州市PM10、SO_2及NO_2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空气重污染天数减少,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首要污染物仍以PM10为主,其污染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89%.较重的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11-4月,尤其春季的沙尘天气对空气污染有重要影响.兰州市每3~4 a会出现一个沙尘天气多发年, 3类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沙尘天气的月、季分布特征明显, 90%以上的沙尘天气出现在春季.沙尘天气的PM10年均质量浓度最高,为非沙尘天气的1.2~5.4倍,平均为2.6倍;沙尘天气的PM2.5年均质量浓度比非沙尘天气高2.4倍, SO_2和NO_2的年均质量浓度差别不大.沙尘天气对兰州市PM10月均质量浓度贡献率较大的月份为3、4月,对PM2.5月均质量浓度贡献率较大的月份则持续至5月. 14 a间3类沙尘天气对PM10日均质量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均为正值,对SO_2和NO_2,除沙尘暴对SO_2的贡献率为正值外,其余均为负值, 2013-2016年浮尘对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110%,扬沙对PM2.5的平均贡献率为-30%.不同强度的沙尘天气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体现在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8个气象站1961—2003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 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影响因子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气温 、地温日较差、气压、平均风速、降水量5个气候因子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沙尘 指数。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春季是高发期,沙尘日数 与气候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沙尘日数年际变化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具有6~9 a的 振荡周期。3—9月盆地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平均风速、降水量和地温日较差。春 季降水量占主导地位,6—9月平均风速占主导地位。选取各月对沙尘天气影响有意义的气候 因子建立了沙尘指数,它在时间序列上对沙尘天气有很好的反映,可用来做沙尘天气出现日 数的气候预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区域平均和相关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沙尘日数发生频率及降水量与ENSO事件、大气-海洋环流因子SOI指数的关系.所用资料是山西18个站逐年逐月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序列长度为1961年-2003年.结果表明,山西的沙尘天气事件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两年的正响应关系,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北部;而降水量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一年的负响应关系,二者呈显著负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北地区10个站近30年(1971—2000年)春季月平均气压与沙尘暴、扬沙、浮尘月发生次数计算分析了沙尘暴多发年、正常年、少发年春季地面气压场(距平均)特征差异,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春季扬沙、浮尘月发生次数与春季地面气压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据2001年中国气象公报的统计 ,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日数达45天 ,约占春季总日数的一半 ;3、4、5月3个月 ,我国北方不同范围出现了18次强度不等的沙尘天气 ,出现次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 ,甚于风沙天气频发的2000年(2000年共发生12次)。2002年3~5月 ,我国共发生沙尘天气12次 ,其中强沙尘暴4次。有6次直接影响北京。3月19日到20日的沙尘暴 ,影响了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8省市区、120多个县 ,总面积140万km2,耕地428万亩 ,草地3540万亩 ,总人口1.3亿。…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今年早早到来的第一场沙尘暴让北京市民人均拥了“10斤”的沙尘——重吗? 2001年我国沙尘暴大事记 4月7日,内蒙古遭遇当年最强烈的一次沙尘暴袭击,能见度在五百米以下的强沙尘暴遍布自治区九个盟市的大部分地区。 4月8日,宁夏大部分地区遭遇沙尘暴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局部地区最大瞬时风力高达九级。 4月24日,沈阳市遭遇严重扬沙天气,沙尘蔽日,满天昏黄。 4月29日,甘肃省出现强沙尘暴,并出现强降温、降水以及罕见的黑风天气。 5月15日,北京、内蒙古中部偏东以及河北西北地区出现大风扬沙天气,仅北京市区的风力就达到五至六级。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年(2000~2018)MODIS L1B数据对黄土高原102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以探究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沙尘频发季节为春季。黄土高原沙尘源地主要分布在其西北部,位于沙地和沙漠区、农灌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等生态脆弱的原生沙尘暴带。黄土高原典型的沙尘源为活动沙丘及丘间沙地、干涸湖泊河道和农田等,表明沙尘天气频发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捕捉了黄土高原沙尘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高效地识别了沙尘源地和尘源类型,对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修复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21年3月中下旬,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生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也是近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本次沙尘天气具有风力大、沙尘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目前北京沙尘暴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双预警生效中.此外,北京市气象局于3月27日11时30分启动气象灾害(沙尘)Ⅳ级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19.
陈大兴 《科技资讯》2006,(31):126-127
2001年开始,作为沙源区和沙尘过往的主要通道,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沙尘暴监测网络,开展对沙尘天气的实况监测。宁夏在2006年1~3月全区共监测沙尘天气4次,并对2006年沙尘天气的起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0~2012年喀什平原地区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探讨了日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地温日较差、地-气温差、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压、气压日较差及日相对湿度8个气象因子对浮尘天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月季节三个序列上,影响喀什平原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基本上是一致的,分别是日平均风速、日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地-气温差及气压日较差5个因子。各因子对浮尘出现日数的影响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春、秋、冬三季浮尘天气的发生受气温日较差和日相对湿度的影响显著;气温日较差越大,相对湿度越大,越不易发生浮尘天气。夏季动力因子占主导地位,日平均风速为主要因子。在秋、冬两季冷高气压对浮尘天气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