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师培论汉代今古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师培是晚清很有影响的经学大家,在经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他对汉代经学的出现及其内部的分野有独到的认识.刘认为古今文之争实为利益之争,并不存冰炭不相融,从汉初今文家不废古文、今古文同出一源、今古文学兴衰的内在理路三个层面分析汉代经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一1909年,刘师培公开投靠清政府,此后,他的经学研究便走了同先前截然不同的道路,趋于倒退和保守。先前,他的经学是为排满共和服务的。他以六经为史料,重新描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大力发掘传统经学中的...  相似文献   

3.
班固生活在经学昌明的东汉初年,他深受经学影响,使得《汉书》具备清晰的经学特质。一是强烈的等级观念。作品中无论是格局的安排、人物传记的次序还是对史迹的勾画、对人物言行的评价、对之前史作的扬弃,均依此以“礼”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为据。二是信仰君权神授,在人与人关系上,上级要求下级信仰君权神授,实际上是全民都要信仰,主要是心理上要信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中国近代伦理道德重构,批判改革“三纲之说”,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又明确提出了根除家庭伦理、破“功利之谈”,倡导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伦理观,与前此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革命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对内推翻清朝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又兼有反对满洲贵族民族压迫、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性质。因此,民族问题在革命中具有突出的位置。一九○三至一九○七年间,当刘师培置身革命阵营的时候,他的经学成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宣传的工具。儒经,特别是《春秋》严“夷夏之防”的“攘夷”大义,是刘师培为鼓吹排满、反帝利用得最多的思想资料。“攘夷”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那时,东周王室衰微,居住在华夏四周及与华夏杂处的所谓蛮夷戎狄政权,趁机起来扩张势力,  相似文献   

6.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六月二十七日,历史系举行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四川大学副校长魄瀛涛教授为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林增平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项英杰教授、贵州大学杜文铎副教授、贵州社会科学院冯祖贻副研究员为委员。指导教师吴雁南副教授和杜文铎副教授介绍了研究生三年来的政治表现及学位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情况。研究生陈奇就论文《辛亥革命时期刘师培的经学》选题、主要征引文献、主要内容及自己在论文中提出的新观点进行了说明,并回答了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经史学家、文学家。刘师培著述颇富,包含了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刘师培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表现出对文章传播功能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出文章源起于"记诵之学";其二,认为文章之美在于"音节";其三,肯定文章传播形式因时适变。  相似文献   

11.
《春秋梁传》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三纲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可以说在《春秋梁传》对妇女的道德要求中,"三从四德"已完全包括在内。《春秋梁传》讲究"忠"和"孝",并且讲究到极致,讲究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12.
刘师培《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一文提出:旨在编纂"全国文学史课本,兼为通史文学传之资"。刘师培意识到"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集材料"是编写文学史的主要工作。他所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成书于文章前两年,但其方法在讲义中已有所实施。将两者合观,透视到刘师培对材料剖判条流的精审和疏凿之力。渗透出刘师培"史"的意识和关注妇女成果等先进思想。通过分条缕析,得出其方法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3.
刘敞是宋代文化名人,祖籍江西新余,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广博的学识和正直不阿、勇于上谏的品格,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以及朝廷太臣们的赞叹和钦佩;其为官任上,清正廉明,事事处处替民着想,为民做主,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他在文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对经学的研究,尤其是在《春秋》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的经学思想一改汉唐先儒以章句注疏为主的经学研究风尚,开创了敢于惑古疑经和以己意说经的义理经学研究新风气,由此成为宋代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带来了新思想和新面貌,也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即宋学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理性精神始,遵循“教”“学”分离、学中探术、以学言变的路径展开,以科学的史学形态终,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把经学与儒教区分开来,以理性精神批判儒家的宗教性,确立经学的学术性质,是周予同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一环。学术性质的经学与政治统治术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经学的产生与更替、经典名目的变化等学术问题探索政治统治术略的变化,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二环。在把经学视为反映政治术略变化的基础上,对经学展开“超经学的研究”,用历史学的方法发掘经典材料,总结经学演变规律,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三环。周予同的经学研究逻辑,蕴含赋予经学史学形态从而延续经学文脉的价值指向,对当下的经学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学记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诸子学记,一种是经师学记。但是,在西洋学术的冲击下出现的国学,迥并于传统的子学和经学,具有新的内涵。国学兴盛期出现的国学大师,其学记自然也要求新的体例。卞孝萱先生的力作《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一书涵盖了章炳麟、章士钊、刘师培、黄侃等12位国学大师。该书从正名国学,慎取大师;知人论世,表彰人格;博观约取,新见纷呈;不畏前贤,指瑕纠谬四个方面展开了独到而又精湛的论述。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示范,卞先生实现了对国学大师学记的正名,该书也成为国学大师学记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经学史上,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他以经学入仕,其治经学先倾向古文经学,崇尚汉学,后主调和汉宋之学。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亦有其经学思想的体现。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周予同的观念中,经学史的价值作为一种依附性价值与"经学史是由经学转变而来"这两种观念是不相称的。"经学史由经学转变而来"是"历史是连续进化的"这一观念的逻辑推衍。而经学史的价值在于反传统,在于为别的学科提供便利,那么经学史就只具有工具价值。这两种观念的冲突提示要在此之外追问经学史价值的第三种可能,那就是经学史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东莱书说》是吕祖谦的私塾讲义,体现了吕氏基本的经学思想。他持《书序》为孔子作观点,反映其"信古"的经学思想。吕祖谦解《书》于形式上的问答方式和内容上"一字褒贬"、"正君臣名分"、"发扬圣人理想人格"申发《书》的微言大义,是典型"春秋笔法"。对此的探析是研究吕氏思想体系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洲各国 的一股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20世纪初年,中国传 播无政府主义也成为一种时尚。1903年前后,中国 民主革命思想兴起,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宣传无 政府主义思想的浪头,这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思想领 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师培就是当时热衷于宣传 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 1907年刘师培和妻子何震去日本,加入同盟 会。在日本期间,他们同东京的无政府主义者辛德秋水及其门徒交往密切,并深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1907年6月,由刘师培和何震在东京创办的无政府主义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