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神舟"飞船已成功执行了十次飞行任务,从"神舟十号"开始转入应用性飞行,标志着我国已建成了功能完备的近地轨道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神舟"载人飞船以三舱构型为基本型,通过逐步补充和完善功能,已形成了天地往返飞船、出舱活动飞船和交会对接飞船3种型谱,具备执行近地轨道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任务,也可根据需要开展出舱活动等近地轨道载人飞行的其他任务.未来载人航天发展必须向超越近地轨道,向更远的深空目标探索,因此有必要尽快研制更安全、更可靠、能适应近地和深空多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  相似文献   

2.
空间材料科学是材料科学与空间技术相融合形成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它萌生于20世纪中期的空间探索实验,伴随着载人航天的迅速发展逐步成长为材料科学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支学科.我国即将迎来自己的空间站时代,从而为此新兴学科带来更广阔前景.本文系统总结了最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在空间环境物理化学特征、空间条件下材料的液态性质与相变动力学、空间材料制备成形过程运动学,以及空间环境中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等四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分析展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空间活动将集中于国际空间站计划,而国际空间站的利用主要是微重力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面对国际空间站计划的严峻挑战,我国需安排好微重力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空间站的发展及我国发展空间站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站代表着当今世界航天技术最复杂、最先进、整合程度最高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其他航天器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空间站的发展和我国发展空间站的重要性。简要总结了国外载人空间站发展的经验,阐述了我国发展空间站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期在轨技术验证,再逐步扩展,最终走向工程应用是开展空间项目的一般模式.本文梳理了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燃料加注和增材制造等在轨服务技术验证项目及其后续发展,分析了制约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灵巧机械臂、协同操作、安全交会停靠、空间增材制造和非合作目标推进剂补加等,最后总结了国际空间站在轨服务项目的发展启示,并根据我国空间站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展相应在轨服务项目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与3艘载人飞船完成3次交会对接,航天员两次进入实验舱生活和工作.实验舱是目前国内首个在轨工作2年以上的载人密封舱,该密封舱首次采用整体壁板式结构.本文分析了长寿命载人密封舱结构设计约束条件,通过不同结构形式的比较,提出了密封舱采用整体壁板结构,介绍了壁板结构设计准则和研究内容.该项设计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未来大型长寿命载人航天器,尤其是载人空间站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20世纪世界航天器的发展。内容包括科学探测、地球观测和军事应用的地球卫星、地球轨道和登月的载人飞船。对人类长期在轨的空间站、运载工具和太阳系探测等地简要地进行了摘述。  相似文献   

8.
天宫一号和载人飞船构成组合体期间,载人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由天宫一号负责组合体能源管理.基于供电安全性和传输功率的要求,组合体进行了近端采样反馈电压控制的并网供电架构设计.经过仿真、地面测试和在轨飞行试验验证,表明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组合体供电并网设计正确,为载人空间站工程各组合体间供电并网设计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伴随着人类认识宇宙的巨大进步,国际空间天文学蓬勃发展.本文阐述了空间天文学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程,对比我国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空间天文学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空间天文学的不足和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我国当前空间天文规划,重点介绍了我国拟开展的一系列空间天文探测计划,并对相关在研项目和预先研究项目做了简要介绍,最后对我国空间天文学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发展空技术在经济,军事,科学、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40年来它发展极迅速。展望21世纪,空间技术的地位将更为重要。未来30年,世界空间技术将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未来航天发展趋势,包括新的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载人空间站和深空探测等。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正在量子理论和技术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在对量子规律进行被动观测的基础上,对量子规律宏观体现这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应用,已使得人类在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促进了物质文明的空前进步.  相似文献   

12.
组合体热管理是优化交会对接载人组合体热控设计,实现长期载人热环境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对目标飞行器和载人飞船组合体热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舱段间通风为技术手段的交会对接载人组合体热管理方案,并结合热平衡试验数据,建立了组合体热管理系统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地面热平衡试验数据和在轨飞行数据表明,组合体密封舱内空气流速分布满足要求,温度在19~26°C可调,空气相对湿度在30%~70%范围内,验证了交会对接载人组合体热管理设计的正确性.最后对空间站等复杂组合体热管理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活动的逐年增加,发展变推力推进技术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本文综述了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解了发展变推力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4.
水安全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为引领我国水利学科未来科技创新,指引水利工程关键科技发展的研究方向,基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水利学科战略发展研究》项目的研究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当前水安全情势和未来中长期需重点关注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强烈活动下的水资源安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流-湖泊-近海泥沙与生态环境;水电能源开发的驱动与制约因素,高坝梯级水电站长期安全运行和水旱灾害防御等六个方面.立足于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提出未来我国水利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以期为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研究提供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中心推荐给创业者的27个大波士顿地区生命科学孵化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理位置、涉及领域、硬件设备、创业服务、发展历程、成立模式、取得成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炼生命科学孵化器发展及运作的成功要素:高度汇集的产业资源、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共享互助的文化氛围、专业的服务水平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对我国建设生命科学孵化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天宫一号是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载人航天器.它具有变构型、变参数的特性,采用控制力矩陀螺系统和喷气推进系统实现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本文通过对天宫一号控制对象参数缓变和跳变相结合特点的分析,规划了高可靠灵活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智能多模自适应姿态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控制中规则集设定多模自适应控制的指标切换函数分配,利用多模自适应控制算法建立多模型控制器实现不同控制对象,不同控制任务的姿态控制.天宫一号通过地面测试和物理仿真试验,最后发射在轨运行,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充分验证了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设计方法在解决大型航天器变构型、变参数组合体姿态控制方面有突出优点,在未来的载人航天领域空间站建设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显现,我国的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活跃在国际市场上。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研究,发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实现自身的规模化发展是企业国际化的两大动因,并概括出目前国内专业服务企业进入国际化的三大路径:在海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海外联盟、吸收当地专业服务企业。最后,本文总结了加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主要从服务企业自身组织结构、服务对象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等角度进行归纳,为我国专业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8.
飞船空间对接机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本文讨论了我国神舟对接机构的系统方案,分析了对接捕获和缓冲的动力学设计、机构学设计,以及对接机构连接刚度的保证等方面问题,讨论了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介绍了我国首次空间对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空间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本文讨论了我国神舟对接机构的系统方案,分析了对接捕获和缓冲的动力学设计、机构学设计,以及对接机构连接刚度的保证等方面问题,讨论了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案,介绍了我国首次空间对接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计算对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经济活动而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工具,全球众多国家都极为重视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随着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日益提升,以及摩尔定律即将失效的现实,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重心放到研发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上,引发了新一轮围绕高性能计算机的竞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战略规划与项目部署,分析了现阶段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挑战与相关发展趋势,最后讨论了我国高性能计算的研制与应用进展,以及可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