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略谈《聊斋志异》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故事,脍炙人口。《聊斋》中的悲剧故事多是悲中有喜,亦悲亦喜。本文试略谈《聊斋》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聊斋》的悲剧故事大体可分为两类:社会悲剧和人性悲剧。 社会悲剧指由人物自身以外的社会诸因素造成的悲剧。导致悲剧的社会原因很多,如寇乱、兵灾、王公贵族的以强凌弱、大小官吏的贪赃枉法、富豪劣绅的残暴横行、科举  相似文献   

2.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白桂荣 《科技信息》2010,(17):137-137
《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是福克纳最好也是最难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凯蒂是该书的灵魂人物,本文是将切入她悲剧的人生轨迹,从南方妇道观和家庭角度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分别讲述了两个行动中的英雄如何与命运、与社会相抗争的故事。透过这两个表面相似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两种悲剧的分别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现念,是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源于古希腊的命运观,是命运悲剧;而《天龙八部》乔峰的悲剧则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6.
高建国  王丹阳 《科技信息》2013,(12):194-195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描写了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故事。书中的哈桑是一名忠诚的哈扎拉仆人,从出生到死亡,他遭受到了普什图人的歧视与欺压。阿富汗的种族冲突,父母的遗弃,阿瑟夫的罪恶,阿米尔的背叛,哈桑善良的本性以及命运的盲目性造成了他悲惨的一生。本文根据叔本华的悲剧观,从产生悲剧的三个不同类型,包括人物社会地位的差别,极度残暴的个别人物以及人物盲目的命运,分析了导致哈桑悲惨人生的原因,揭露了阿富汗社会内部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以及人物的善恶。  相似文献   

7.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8.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美兰 《科技咨询导报》2011,(7):208-208,210
在艺术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而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文章解读莎士比亚作品正是通过悲剧人物心灵内在化倾向,特别是通过人物的病态心灵表现社会异化、畸形和危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在其作品<阿拉比>中,描写了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他运用的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感同身受.他以独创的"精神顿悟",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从而带给读者对那个时期、那个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域名潜在的商业价值及其与商标之间的特征差异,使得二者的权利冲突屡见不鲜。目前,国际上有几种典型的解决域名与商标权利冲突的立法模式,但各有侧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国内立法等措施,进一步改进二者权利冲突的解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和谐世界“思想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千年交往史的经验总结,也是将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向世界做郑重推荐,更是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行人》和家庭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家庭小说的女主人公多为"贤妻良母"的理想形象,《行人》中的阿直则处于贤妻良母和"新女性"之间。家庭小说中的家庭风波多起因于外部的破坏,丈夫多注重妻子肉体上的"贞操";《行人》中的一郎则因不能把握阿直的内心和灵魂而苦恼,家族制度的重压酿成夫妻双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权利与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与学校之间冲突不断。文章以公私权理论为视角,厘清了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权力属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学生私权之间的冲突表现形式、救济机制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石杰小说中具有大量的残缺人物形象。苦难、神秘、和谐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承受着命运的捉弄、他人的歧视以及道德与本能的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令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悯。他们的相貌习性、感知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又呈现出神秘性,给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安详的生活情态、对生死的顺应和与自然之间的融洽更为小说增添了和谐美,强化了作品的认识和审美功能。所有这些,都来源于作者对底层人的关怀之心及其所受到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用学的一个理论分支,话语角色类型及其转换理论近年来受到了重视.文章尝试应用该理论分析曹禺戏剧<日出>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人物间的冲突,提供了理解、阐释戏剧的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化协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文化冲突则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近代中国,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原始对抗,大众文化从历史潜语境中凸显及其与精英文化的断裂,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局势动荡,革命与战争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失衡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加。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就是要主动调节利益分配格局和协调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镇江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好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生态意识和推进水平等方面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