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和类型作了统计,并分析了它们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为进一步研究武夷山珍稀濒危植物,以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选择7个不同海拔梯度样地,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样地内小叶青冈种群全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样地中小叶青冈种群全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呈聚集型分布;甜槠、木荷(DBH≥5 cm) 2个优势伴生树种呈聚集分布,弯蒴杜鹃呈聚集和均匀两种分布类型,深山含笑聚集、均匀和随机3种分布类型都有出现.  相似文献   

3.
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赣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了该保护区内珍稀植物种类与区系特征,分析了其致濒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科学》2021,39(2)
为保护贵州省绥阳县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在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绥阳县火秋坝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讨了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阔叶林、竹林和灌木灌丛群落3个植被类型,并伴有较多的人工针叶林群落组成。火秋坝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植物分布有5科6属,共计6个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省级重点保护树种3种;保护区内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Ⅲ)》收录的植物有5属7种,均为兰科植物。该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包括系统学上原始、古老的类群,也是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上比较孤立的孑遗类型,例如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属于第三纪孑遗种;被子植物中属于古老孑遗种的有多心皮类木兰科的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光叶红豆Ormosia glaberrima 种群的生存现状,本研究基于1 hm2固定样地数据进行光叶红豆种群径级结构分析,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光叶红豆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个体以幼树为主,同时幼树和壮龄树死亡率也较高,随着径级增大,个体的存活率趋于稳定,整体表现为增长型,种群结构较为稳定;在小空间尺度上,光叶红豆个体间呈聚集分布,而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个体倾向于随机分布。光叶红豆幼树呈聚集分布,随着径级增加,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下降,成树呈随机分布。因此,古兜山光叶红豆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幼树、壮龄树死亡率较高和密度影响,建议通过适度开辟林窗等方式加强就地保护,结合迁地保护降低幼树密度,促进光叶红豆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发现,共有65科、123属和159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6种,裸子植物8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52科101属127种。珍稀濒危植物在山东省各地市的分布极其不均,丰富度较高的多为山地丘陵地区,如青岛市、烟台市和泰安市,这些地区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均在100种以上;同时发现山东省2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的95.59%。对自然保护区和地市这2个空间尺度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这2个空间尺度下均受到温度和海拔因素的显著影响,并且在地区尺度下受海拔的影响要明显大于自然保护区尺度,表明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应该认真对待栖息地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张超  班平原 《贵州科学》2007,25(1):73-79
根据多年来的调查和标本采集,得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植物7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7种;<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Ⅲ级保护植物4种;省级保护树种8种;CITES附录Ⅱ30种;贵州特有植物10种.对这些植物的分布特征、生态习性、利用价值、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进行初步研究.从中看出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这些珍稀物种特别是一些经济利用价值较大的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结构欠佳,急需加强对其现有个体和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辅以人为措施,促进其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江新昌县野生珍稀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得出新昌县有野生珍稀植物34种,隶属于31属25科.简要论述了几种主要的新昌县野生珍稀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自然条件和分布现状.并且将新昌县野生珍稀植物属划分成10个分布区类型,发现新昌珍稀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研究结果为新昌县野生珍稀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方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法(扩散系数)及其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Green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成因.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1个优势种均为聚集型分布格局,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种群聚集的强度最大的分别为野大豆、小香蒲和慈姑,种群聚集的强度最小的分别为水蓼、泽泻、水田芥,这主要与土壤水分以及植物本身的生殖生物学特征有关.在判定物种分布格局的方法中,以方差/均值比率、Poisson 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联合运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植被样方法、样线法和核实法对广东连州田心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国家保护植物进行种类多样性、分布现状和种群规模调查,以期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区内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科30属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科19属19种,包括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ucum)、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和南方红豆杉(Taxus waUichiana var.mairei)3种Ⅰ级保护植物;还有连州特有植物连县唇柱苣苔(Chirita lienxienensis).区内报春苣苔种群数量在全球居首位,伯乐树种群在广东规模最大,可能是起源或现代分布中心,加强对田心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