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量金属元素对甲烷菌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迄今有关微量金属元素对甲烷菌激活作用的研究成果。微量金属元素特别是Fe,Co,Ni的加入能使反应器内甲烷菌的优势菌种发生变化,从而使乙酸利用率提高数倍;微量金属元素对毒性物质产生强烈的拮抗作用。厌氧消化过程中补充甲烷菌所需的无机营养元素,特别是微量金属元素是提高厌氧消化过程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缺氧条件下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毒性削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摇瓶试验研究了吡啶废水的降解及其毒性削减规律.结果表明,废水中主要的致毒物质为吡啶和亚硝酸盐,二者的联合作用为相加作用,且亚硝酸盐对发光细菌的毒性比吡啶的大;吡啶降解过程中废水毒性削减的最佳碳氮质量比为8.0左右;在吡啶降解的初始阶段,亚硝酸盐的生成使得废水毒性略有提高,在降解的后阶段,吡啶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持续降低,废水毒性不断下降直至基本无毒,说明缺氧反硝化是处理吡啶废水,同时降低其毒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从已经完成厌氧甲烷化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EGSB反应器中取出的功能颗粒污泥进行厌氧甲烷化动力学试验研究,建立厌氧甲烷化反应动力学方程。试验结果表明:甲烷化比基质降解速率基质浓度的关系遵从Monod方程。对甲烷化进行动力学分析,求出其动力学参数: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Vmax=0.158h-1,半饱和常数Ks=464.27mg/L,甲烷的产率系数y=0.254ml/mg。  相似文献   

4.
以CAP为对象,利用碳纤维阴极研究电化学还原氯霉素的效能与机制。重点探究电流密度、pH、CAP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对CAP降解效果、TOC去除率和脱氯效果等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和电解质种类对CAP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阴极还原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40 mA·cm-2、CAP初始质量浓度10 mg·L-1、Na2SO4浓度0.02 mol·L-1。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发现CAP在电极表面发生直接还原与间接还原,三维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后水中有机物含量仍较高。利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分析CAP在阴极降解的机理,还原后的产物主要为毒性较低的芳香胺物质。电化学处理CAP主要通过脱氯还原得到毒性较低的物质,从而降低了后续处理过程产生有毒物质的风险,研究结果为电化学还原去除水中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探索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SS6菌对菲的降解和发光菌对菲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海洋微生物SS6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对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和解毒作用和发光细菌对菲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的反应.结果表明:SS6菌能利用菲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培养液中有酸性代谢产物产生,并且形成积累;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菲及其微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的相对毒性;母体菲的毒性远大于其水杨酸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水杨酸和儿茶酚及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邻苯二甲酸毒性,并且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的解毒效果优于水杨酸代谢途径;菲降解过程中培养液萃取物的毒性逐渐降低,但上清液的毒性先出现下降后又呈增大趋势;含菲培养液的毒性变化是培养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和其它组成成分及pH值变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UMP2(full)方法,在6-31G^*水平上研究F和Cl原子与甲烷分子之间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Gaussian-3(G3)和G3MP2水平计算了它们的能量,研究结果表明:F原子在与甲烷分子反应过程中有氢键生成,键能为:3.71kJ/mol,而Cl原子甲烷分子在反应过程中则无此现象。同时作者还对F和Cl原子与甲烷分子在之间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进行了计算,作者的理论计算结果显示F原子和甲烷分子之间反应活性比Cl原子与甲烷分子之间反应活性强。F原子易与甲烷分子生成含有氢键的化合物,且很快分解生成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HF,能同F+O3反应竞争。  相似文献   

7.
用量子化学从关计算UMP2(full)方法研究F和Cl原子与甲烷分子和臭氧之间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Gaussian-3(G3)和G3MP2水平计算了它们的能量,研究结果表明:F原子与Cl原子一样与臭氧之间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而F原子与甲烷分子反应过程中有氢键生成,键能为3.71KJ/MOL,F原子与甲烷分子之间反应活性比与臭氧分子之间反应活性强。F原子易与甲烷分子生成含有氢键的化合物,且很快分解生成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HF,能同F O3反应竞争,而CL原子甲烷分子反应过程中则无氢键生成现象,且在CL原子与臭氧和甲烷之间竞争反应时,CL原子与臭氧之间反应优先,同时我们还对F和CL原子与甲烷分子臭氧之间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进行了计算,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能合理地解释大气中CL原子是损耗臭氧的主要化学物质,而活性更强的F原子为什么对臭氧损耗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厌氧降解模型研究了温度对城市固废中生化降解过程的影响,对已有的生化降解反应速率一级动力方程进行了修正,通过加入温度影响系数考虑温度的影响.基于OGS软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温度对城市固废中纤维素、总糖、蛋白质和脂肪组分的降解过程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水解与甲烷化过程.将大型模型槽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温度在多场耦合作用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5℃温度范围内,温度会显著影响水解与甲烷化进程的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9.
热失重方法研究聚丁二烯聚氨酯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柳荷  朱琰 《河南科学》1994,12(4):307-312
用热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以端羟基液体聚丁二烯为软段的聚氨酯和尿氨酯的降解反应。在空气氛中,温度高于400℃时有一急剧失重现象,致使得不到完整的失重曲线。在氮气氛中,降解反应分两个阶段进行。对降解的第一阶段,求出了有关热重数据。利用求得的降解反应表现活化能,比较了不同异氰酸酯结构和不同扩链剂样品的热稳定性。发现基于M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样品热稳定性最好,基于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次之,基于HDI(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样品,对热最不稳定。胺扩链的样品热稳定性较醇扩链的样品为好。  相似文献   

10.
发光细菌检测水中综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园芳 《科技资讯》2008,(30):215-215
本文介绍一种以发光细菌作为检测活体检测水中综合毒性的方法。发光细菌在新陈代谢时会发出光能,而化学毒性物质能够抑制发光细菌新陈代谢,从而导致光能减弱。化学毒性物质毒性越强,抑制代谢作用越强,发光抑制越明显。通过检测发光细菌在水样中的发光强度就可以初步检测水中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Cr6+对厌氧微生物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取自ASBR中的厌氧污泥Cr^6 中毒的产甲烷活性恢复试验,研究了不同Cr^6 质量浓度对产甲烷微生物的抑制程度及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得出结论:当Cr^6 质量浓度小于30mg/L时,是生理毒素;当Cr^6 质量浓度大于110mg/L时,是杀菌性毒素以及当Cr^6 质量浓度小于10mg/L时,其抑制作用发生在反应后期,当Cr^6 质量浓度大于30mg/L时,其抑制作用发生在反应初期,通过对不同Cr^6 质量浓度下的厌氧微生物群落及产甲烷菌形态的照片分析,发现Cr^6 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厌氧微生物的形态没有影响,但是高质量浓度Cr^6 强烈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本研究用拟除虫菊脂(2.5%溴氰菊脂及20%杀灭菊脂)对松林内常见的6种马尾松毛虫天敌进行了室内毒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0%杀灭菊脂(40,100ppm)对异色瓢虫幼虫、成虫有较高接触毒性,但对蠋敌若虫、成虫及黑大蚁的接触毒性较低,且均低于80%敌敌畏(200,400ppm)。两种菊脂的常量喷雾对天敌有较高毒性,而超低容量喷雾除对龟纹瓢虫、寄蝇外毒性均较低。两种菊脂对黑大蚁及异色瓢虫3龄幼虫的选择性比值远小于1,说明它们对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具有高毒性,而对黑大蚁及异色瓢虫幼虫则相对较安全(LC_(50)毒性相差13.6~75.1倍; LC_(90)毒性相差62.8~164.7倍)。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对蛇鮈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以蛇鮈(Saurogobio dabryi)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金属铜和锌对蛇鮈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铜、锌对蛇鮈的24、48、72、96小时LC50分别为0.91mg/L、0.69mg/L、0.56mg/L、0.49mg/L和39.63mg/L、36.06mg/L、32.43mg/L、28.77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2mg/L和8.96mg/L。铜对蛇鮈为高毒物质,锌对蛇鮈为低毒物质,蛇鮈对铜的耐受性低于对锌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研究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发头裸腹溞的急性致毒效应.结果显示:双酚A对发头裸腹溞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129、11.094、9.116、6.815 mg/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发头裸腹溞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3.460、15.065、4.272、0.865 mg/L.BPA和DMP对发头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82 mg/L和0.087 mg/L,其死亡率和上述两种雌激素质量浓度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且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半数致死浓度逐渐降低,发头裸腹溞对DMP的敏感性高于BPA.根据化学物质对溞类的毒性评价标准,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分别为中毒和高毒物质.  相似文献   

15.
Isolation of a novel acidiphilic methanogen from an acidic peat bo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idic peatlands are among the largest natural source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and harbour a large diversity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Despite the ubiquity of methanogens in these peatlands, indigenous methanogens capable of growth at acidic pH values have resisted culture and isolation; these recalcitrant methanogens include members of an uncultured family-level clade in the Methanomicrobiales prevalent in many acidic peat bog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owever, we recently succeeded in obtaining a mixed enrichment culture of a member of this clade. Here we describe its isolation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optimum pH for methanogenesis by this organism is lower than that of any previously described methanogen.  相似文献   

16.
Ueno Y  Yamada K  Yoshida N  Maruyama S  Isozaki Y 《Nature》2006,440(7083):516-519
Methanogenic microbe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primitive organisms, although it is uncertain when methanogens first appeared on Earth. During the Archaean era (before 2.5 Gyr ago), methanogens may have been important in regulating climate, because they could have provided sufficient amounts of the greenhouse gas methane to mitigate a severely frozen condition that could have resulted from lower solar luminosity during these times. Nevertheless, no direct geological evidence has hitherto been available in support of the existence of methanogens in the Archaean period, although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is available in the form of approximately 2.8-Gyr-old carbon-isotope-depleted kerogen. Here we report crushing extraction and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f methane-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in approximately 3.5-Gyr-old hydrothermal precipitates from Pilbara craton, Australi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racted fluids contain microbial methane with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ess than -56 per thousand included within original precipitates. This provides the oldest evidence of methanogen (> 3.46 Gyr ago), pre-dating previous geochemical evidence by about 700 million years.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一个具有脉冲控制的环境生态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考虑的是同一种外界毒素排放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对两个彼此竞争的生物物种的影响, 同时生物体不但吸收环境的污染物, 而且生物体的排泄将反过来又会污染环境. 在此模型中仅考虑外界毒素是常数排放到环境中以及毒素的排放仅对两物种的出生率有影响的情况. 在等间距脉冲时刻的情形下, 利用脉冲系统的线性近似判定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研究, 得到了使其渐近稳定到原先不稳定的平衡点的充分条件并给出了生态解释.  相似文献   

18.
将斑马鱼(Brachyclanio rerio)暴露于秋水仙碱5个浓度组(0mg·mL-1、10.00mg·mL-1、14.12mg·mL-1、19.95mg·mL-1、28.18mg·mL-1、39.80mg·mL-1)中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设置秋水仙碱3个浓度(0.67mg·mL-1、1.70mg·mL-1、4.26mg·mL-1)将斑马鱼进行21d慢性毒性实验,每7天测定肝脏和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N+-K+-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秋水仙碱对斑马鱼的LC50为16.90mg·mL-1,随着秋水仙碱浓度增大和染毒时间延长,斑马鱼鳃中SOD和Na+-K+-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肝脏中SOD活性增加,Na+-K+-ATPase活性总体呈现抑制趋势。斑马鱼肝脏和鳃中的SOD及Na+-K+-ATPase对秋水仙碱敏感,可以作为观测指标用于评价秋水仙碱的毒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煤气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对甲烷菌的激活作用,加入Fe、Co、Ni后产气速率和产气量都有明显提高,Fe、Co、Ni的最佳补充投加量为0.3mg/(L·d)、0.05mg/(L·d)、O.20mg/(L·d);厌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煤气废水对厌氧菌有毒害作用,煤气废水的[C50%254mg/L.不同浓度的废水对甲烷菌的毒性类型不同:煤气废水中COD浓度在180mg/L以下属代谢毒性,300mg/L时属生理毒性,大于450mg/L时属杀菌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