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法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志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1):61-64,79
后现代法学是后现代思潮中的重要支流,其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辛辣地批判。总结其思想特征并进行利弊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现代法治,并可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李玲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54-156
现代范式是一种封闭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范式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观。为促使学生向个性化发展,培养多种有用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受社会多元化发展影响的现代范式教育,必然会向后现代范式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法学是后现代思潮中的重要支流,其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自治性、普遍性、一元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辛辣地批判。总结其思想特征并进行利弊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现代法治,并可为法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语境中,学阅读边缘化了,这是由于后现代的话语策略造成的一种结果,其解构、非中心化的企图使学阅读的经典性在学叙事和读层面从审美意义上剥落,学阅读成为一种拒绝和丧失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环境对消费大众和社会个人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这种影响在不断撞击和解构着当代社会中国家庭传统的婚姻观念。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就反映了当代中国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婚姻危机问题。本文试图将《中国式离婚》置于“后现代”的框架下,从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人的倾轧、后现代婚姻主体的坍塌及后现代情感的缺失这三个大方面去解读后现代的多元化文化氛围给现代人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困惑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后现代绘画,挣脱了现代艺术的束缚,在观念和形式上改变了现代艺术的单向度偏颇,它的包容性、复杂性、矛盾性使得人们对它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而它不提出激烈的宣言和口号,不强调明确的文化指向,在多种艺术手法中自由选择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主体自然而真实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潮对以实证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现代心理学产生了难以拒抗的冲击。后现代观点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有机的、整体的、过程的,而不是一元的、纯理性的、独断的,强调世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多样性和有机性,倡导方法上的多元性和从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心理分析和研究的理论观点,对克服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单视角和简单化的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滟 《科技咨询导报》2009,(11):155-156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尤其是后现代知识观,深深影响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后现代知识观而言。我们应看到它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更要清楚的认识到它其有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后现代知识观对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切入,分析这一新兴知识观对我国当代教学的稗益和误导,结合我国国情,在吸取有益启示的同时,走出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理论是一种超越直接研究对象,重新反思及审视学科自身研究状况的理论,后现代心理学取向普遍显现出元理论的研究色彩。以社会建构论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自诩在元理论层次上对现代心理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造和转换,这种所谓的重大改造和转换是否能为主流心理学提供实质性的新内容,从元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后现代心理学在科学观和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范式,在知识论与方法论领域提供了新的公共知识语言和话语分析方法,试图以后现代的新的科学观和认识论来"补充"和"替代"现代心理学的主流话语系统。后现代主义给心理学带来了一笔模糊的二重性遗产,其元理论成果同样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自相矛盾的处境和陷阱。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与后现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为反叛传统、标新立异,具有先锋姿态。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它的反拨与叛逆。世纪之交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大体停留于对西方的移植、仿效、阐释,但亦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必然导致现代主义以“人的自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特征,福柯“人的死亡,”巴特“作者之死”的思想导致“以语言为中心”成为后现代最重要的特征。现代主义构建深度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削平成消解这种深度,却具有另一种深度——肤浅中的深刻。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转化,因而后现代课程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转化,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4R的后现代课程模式.后现代课程观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参考,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学生物课程目标改革是生物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后现代课程观为中学生物课程目标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思想: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能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后现代”这一背景下自然与现代教育思想颇有不同之处:它既承栽着理性与非理性。匪夷所思地将二者结合得恰如其分;又解构着教育普遍主义、霸权方义,拆卸了构造它们的基础;它还将人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上拉走,力图实现教育的真实涵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弊端日益彰显之时,它为教育自身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工业社会、建立在现代计算杌技术基础上的播客,自从诞生之时,就具备了后现代的文化特征,如多元化、大众化、娱乐狂欢、拼贴复制等等。同时,由于播客特有的视频、音频结合的优点,使得后现代控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的运行作为一条主线,那么我们往往会忽视另外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认为社会运行的基础是消费。甚至这一主线的历史伴随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今天,后现代社会常常被等同于消费社会,消费进而占据了社会运行的主导和基础性地位。这时我们反观历史会发现: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社会不是横空出世的,它只是现代甚至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知识观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和反思,它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多样性和价值性,倡导知识的文化性和情境性。这对旨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师应放下传统教师的权威角色,注重教师角色的知识文化性和创造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体,这是建构后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石,更是建构后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石.因而以受教育为中心,顺应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自我需要以及社会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受教育者以符合社会共性要求,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空间的心灵教化的教育指导思想,应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张莉 《科技信息》2009,(24):I0008-I0008
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种全球化语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后现代作家遗过运用语言游戏、拼贴、叙事零散来颠覆传统论者的语言观,彻底解构了传统文学的深度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崛起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深刻的改变着人们惯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诸多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后现代的特点解构、颠覆、不沿袭传统等等。本文对网络语言的后现代表现方式一一做了分析并对随之带来的文化冲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学、文学批判、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已形成了系统的论述。知识观也已经从现代转型至了后现代,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与传统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观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分析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后现代知识观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