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或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所提出的文学是"艺象形态"论,还可以通过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进行更进一步的证明,这说明将文学定位于"艺象形态"上具有充足的理由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的命题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和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中。把上述理论和命题置于同一研究视野中,从文学上一贯争论的真与假、情与理、今与古和自然与雕琢四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可以再次证明文学的本性、共性和超历史性,以及发现其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弟文学"概念是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率先提出的。按照作品关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留守类"和"进城类"两大类。而这两类作品的叙述主题都离不开成长与教育。"农民工子弟文学"打破了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写实主义创作集中于都市校园小说单一题材的局限,为儿童文学的"苦难"描写找到了真正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增加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厚度。但是成人代言写作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失真、叙述内容的模式化、爱与美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已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大众文化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色经典改编文本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改编者改编的文学剧本、导演拍摄制作的分镜头剧本和观众接受的电视剧这三种不同层级的文本构成的。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构成了西方后结构主义理论家所说的"互文性"("文本间性")关系,而不同接受者对这些不同层级文本的接受,同样也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贽"童心说"与袁宏道"性灵说",放于文论而言,都具有相应文学观,因为两种学说具有承续关系,不仅存在相似观点,同样也存在同中有异之深层不同处。对于文学发展观、文学创作观、文学审美观及俗文学评价,两者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又因人生观不同为根本因素,加之其余因素,故而也存在阐述详略、关注点、创作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对二者所主文学观加以比较分析,亦可以有助于更好理解"童心说"与"性灵说"之全面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的一种趋向,秉有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人性表现、自觉与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对接等特点。在外延上,现代中国文学中"人文批评"的流变呈现为,自王国维开始发生,周作人承接,由新月派(梁实秋、苏雪林等)继续发展,到京派(李健吾、沈从文、朱光潜等)深入并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中止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复古派"与"性灵派"是针对明中后期文坛状况而提出的概括性概念。两者在对《庄子》思想及其文学性的接受上存在着不同样貌,基本涵括了明中后期文坛《庄子》接受的局面。其接受异貌的深层原因与明代文化思潮及其各自的文学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双向互动。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心理要求的介入,导致文本意义的阐释呈现个性化色彩,使得文学审美充满了复杂的变量和个体痕迹。接受主体常见的倾向性心理类型有:情感记忆的整合与复现;理想境界的梦幻实现;道德焦虑与化解;生命冲动的非功利满足,它们对文学审美产生了积极的能动作用,成为实现文学审美价值的共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1.
马善梅 《科技信息》2011,(28):153-154
盗墓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学样式,为中国文坛带来异样气息,本文中,作者试图从作家、作品、读者接受、隐含的问题等角度对"盗墓文学"兴起之源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改变文学虚构、历史真实的二元对立思维,有利于重新认识文化的大传统,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人类文化现象和文明起源,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文学与历史互动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观建构性。苏美尔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王表》既有文学的线索,也有史料的价值。通过看似夸张的记录,表明了早期文明起源过程中,王权神授、争夺王权与神化国王的现实,并具有文化传承上的心理真实的意义。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这是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阐释是文学接受中一种带有创造性理解的批评方法。文化阐释突出了文学接受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读者历时接受和共时阐释的"创造性背离"或能动性"曲解"权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性阐释,赋予文本各种新的意义。古典小说文化阐释的对象,包括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原型、母题以及作品的情感取向、所依持文化现象与意识等;其原则方法有结构性阐释、批评性阐释两大类型。在古典小说接受中,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术成就大多是不同程度对文化阐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巫红霏 《海峡科学》2012,(3):207-208
0前言 科普,亦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主要是利用各种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以促进民众对科学的认知、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全民普及的目的,科普文章必须将艰涩的科学知识适度的简化,让大多数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消化、接收. 科普的用法在中国大陆通用已久,但早期台湾地区并不惯用科普一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广泛使用(张之杰,1983).原本台湾地区的科学性文章通称为"通俗科学",用来区别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科学文章则称为"儿童科学读物". 由于儿童时期是人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每天除了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外,也应该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台湾南投地区小学4、5、6年级的调查统计,有45.5%的儿童平日以阅读为主要的休闲活动,而其中又有72.8%喜欢阅读儿童科学读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儿童有主动阅读儿童科学读物的习惯(萧名均,2009).由以上的调查可知,少儿科普是少儿课外教育极受重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祈雨展开探讨。其中祈雨习俗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祈雨仪式的发展演变、特点、目的功能等方面。祈雨文学研究则对涉及祈雨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探讨,挖掘其思想及文献价值。同时,文章对祈雨文学研究发展寄予了新的展望,强调关注祈雨文学的文学性,在坚持"文学本位"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交叉型研究。  相似文献   

19.
类型化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文学类型化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一是文学类型化有着传统的原因;另一原因是电视叙事的类型化和电视叙事作为儿童“元叙事”而导致儿童对类型化文学的接受。此外,文学类型化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有关。文学类型化可能导致文学成为模仿写作和商业化写作。  相似文献   

20.
伊瑟尔将文学虚构视为一种"越界行为",而且把文学虚构置于人类学的理论视野中,深入揭示出文学虚构对于人的现实存在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尚未辨析虚构的两种不同含义,就将虚构与想象加以强行分割,以此来构建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虚构理论,这就难免造成对文学虚构的误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