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有机纤维与无机纤维复合,研制隔热性能优良的中间包涂抹料,讨论了纤维的作用机理和纤维加入量对体积密度、导热率、强度及耐蚀性等的影响,该涂抹料经试用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SiCp/Al复合材料制动盘用树脂基摩擦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选择适合于SiCp/Al复合材料制动盘的树脂基摩擦材料增强纤维,采用MG-2000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钢/钢纤维、Kevlar纤维/钛酸钾晶须以及碳纤维3种增强体系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钢/铜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具有最高的摩擦因数和适当的磨损率,因此钢/铜纤维适合作为SiCp/Al复合材料制动盘用摩擦材料的增强纤维.摩擦表面的SEM形貌显示,钢/铜纤维摩擦材料的摩擦表面主要由铜纤维涂抹形成的大块不连续的摩擦膜组成;Kevlar纤维/钛酸钾晶须摩擦材料的摩擦膜细密而又连续;碳纤维摩擦材料表面没有形成致密的摩擦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湍流入料对线型中空纤维膜和编织型中空纤维膜的强化分离作用,比较了湍流入料与直流入料对线型中空纤维膜性能影响的差别,进行了迪恩涡强化编织型中空纤维膜与湍流入料强化线型中空纤维膜渗透性能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湍流入料能显著提高线型中空纤维膜渗透性能,减少浓差极化和膜污染,回收率增大2倍,能耗低20%以上;湍流入料可增大编织型中空纤维膜渗透流量10%左右,能耗降低5%左右,膜组件长度越短,效果越明显迪恩涡强化编织型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优于湍流入料强化线型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能耗低20%以上,渗透回收率高1~1.5倍.图6,参8.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压强度和干缩性能的影响,以纤维体积掺量、掺加纤维长度以及铣刨料掺量为因素,以0.6‰、0.8‰、1.0‰的纤维体积掺量,12、18、25 mm的掺加纤维长度,30%、70%、100%的铣刨料掺量为水平,以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为指标,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比了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水泥稳定铣刨料、水泥稳定碎石的7 d、28 d、90 d抗压强度和干缩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铣刨料掺量对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干缩系数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纤维体积掺量的影响效果大于掺加纤维长度;当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为0.8‰、掺加纤维长度为25 mm、铣刨料掺量为30%时,混合料的抗压强度最大、干缩系数最小;掺玄武岩纤维的水泥稳定铣刨料90 d干缩系数比不掺的降低11%,接近于未掺铣刨料的水泥稳定碎石。玄武岩纤维的掺入不仅能够增强混合料的抗压强度,还能有效改善干缩性能。  相似文献   

5.
苹果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苹果渣为原料,采取化学方法制备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了反应液浓度、液料比、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对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制备了质量高、性能稳定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获得最佳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蔗渣为原料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探讨了料液比、pH值、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膳食纤维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料液比,得出蔗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0,pH值5.5,40℃提取45min,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53.75%。所制备的不溶性膳食纤维为淡黄色,膨胀力为4.5 mL/g、持水力为813.6%。  相似文献   

7.
利用红雪茶渣作为提取工艺的原料,运用简便的酸液提取法制备红雪茶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为红雪茶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为生产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提供新料源思路.在酸液浓度、料液比、处理温度、处理时间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红雪茶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红雪茶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产率的因素由大到小次序为:料液比处理温度酸液浓度处理时间.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液浓度0.10 mol/L,酸处理时间3.0 h,酸处理料液比1∶50 g/m L,酸处理温度50℃.该提取条件下,红雪茶渣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34.61±0.19)%.  相似文献   

8.
气动挤料方式作为挤出式生物3D打印机常用供料方法,存在气动挤料与打印头移动协调性差,打印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我们为此提出气动挤料与打印头移动协同控制方法,实现打印模型中纤维线条直径一致性控制.文章介绍了气动挤出系统组成和电控系统组成,建立了气动挤出过程数学模型,并通过AMESim-Matlab联合仿真得到打印头气动挤料速度与打印头内外压差、针头内径的关系,以及气动挤料系统工作时打印头移动目标速度.最后提出了气动挤料及打印头移动速度协同控制方法,通过打印实验验证了协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玉米秸皮纤维在造纸过程中出现的纤维分丝帚化不充分,颜色发黄等问题,改善玉米秸皮纸的质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玉米秸皮纤维的提取流程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碱法处理过程中,碱煮时间、料液比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都对玉米秸皮纤维的提取以及纤维质量产生影响.试验室纤维提取的较优参数是:碱煮时间60 min、料液比1∶30、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12%.本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纤维提取质量,纤维分丝帚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锚固料的性质及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对不同配合比的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锚固料的抗压强度、抗冻、抗渗等参数进行了测试,优选5组配合比,对不同直径的玻璃纤维锚杆和玄武岩纤维锚杆进行了30 cm深度的锚固拉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配合比具有较好的施工性,能自密实,达到C35C45,F150,P6级别;适量掺加钢纤维或玻璃纤维有利于提高锚固料的抗压强度和锚固性能;试验的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破坏模式均为拉拔仪与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接触部位的挤压破坏,表面形状对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的极限抗拉强度有一定影响,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单位表面积的极限抗拉强度为4.0C45,F150,P6级别;适量掺加钢纤维或玻璃纤维有利于提高锚固料的抗压强度和锚固性能;试验的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破坏模式均为拉拔仪与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接触部位的挤压破坏,表面形状对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的极限抗拉强度有一定影响,纤维增强复合塑料锚杆单位表面积的极限抗拉强度为4.06.5 MPa,可达到工程应用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的抗紫外老化性能,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为桥梁,在PBO纤维表面构建二氧化钛(TiO2)涂层,并考察了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界面剪切强度(IFSS)、以及紫外光照射前后的力学性能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PBO纤维表面构建二氧化钛涂层后,PBO纤维与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43.5%;PBO纤维的抗紫外光性能大幅增强,经200 h加速老化实验后其拉伸强度保持率提高了25%.  相似文献   

12.
连续碳纤维表面金属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硫酸铜为主盐,以甲醛为还原剂,研究了连续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铜的工艺过程,包括pH值、络合剂质量浓度、添加剂质量浓度和还原剂体积分数对化学镀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检测了化学镀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利用溶解法测定了镀层厚度.结果表明,碳纤维镀前预处理非常重要,不仅能够防止“黑心”现象的出现,而且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以Ag为中心的活性吸附区;在实验所得到的连续碳纤维镀铜工艺参数基础上进行碳纤维表面镀铜,镀层均匀,机械性能好,不易剥落,而且镀液稳定.  相似文献   

13.
碳纤维复合材料化学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最佳化学镀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条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涂镀产物的组成及形貌.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pH值、装载量、纤维长度和搅拌方式对施镀效果有影响,镀铜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 ℃,pH=12,装载量60 mg/250 mL,碳纤维长度为1 mm. 镀铜镍碳纤维(CNCF)的镀层元素为铜和镍,镀层均匀,铜、镍为多晶,结晶质量、表面一致性良好,电镜确定铜层厚度约为1 μm,与理论计算0.96 μm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脲弹性体涂覆钢板、涂覆纤维复合材料板抗破片侵彻性能以及涂层与底材层间作用机制.通过弹道试验加载3.3 g立方体破片撞击聚脲涂覆钢板、FRC板结构,获得无涂覆、迎弹面涂覆和背弹面涂覆3种涂覆类型结构的弹道极限,得到了不同涂覆方式下结构抗侵彻性能差异以及变形与失效特征.结果表明,聚脲弹性体涂层对涂覆结构抗破片侵彻性能的影响作用与涂覆底材自身的吸能机制相关;钢板吸能形式为局部变形与剪切冲塞,涂层对钢板耗能作用影响小,且能够有效提高结构抗侵性能,迎弹面涂覆效果优于背弹面;FRC板吸能形式主要为背部纤维的拉伸断裂与层间分离,背弹面涂层抑制纤维板吸能作用,大幅降低涂覆结构抗侵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10%水溶液,于25℃下,经电引发后在碳纤维表面发生聚合反应。采用FT-IR、~(13)C-NMR、XPS、SME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所发生的电聚合反应和成为涂层的高聚物进行了表征和鉴定。结果表明:涂层/碳纤维界面粘合层中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或端聚物。而涂层/基体界面层是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16.
负载Pd/Cu活性碳纤维的孔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吸附仪测定了所制负载金属活性碳纤维的吸附等温线 ,然后用不同理论方法对孔径分布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负载Pd Cu的活性碳纤维仍以微孔为主 ,微孔孔径呈单分布。随着活性碳纤维负载Pd Cu量的增加 ,中孔孔容增大 ,纤维孔径分布曲线的举点 (峰值 )位置略有增加 ,平均微孔孔径增大 ,但负载量在 10 %以内时最大微孔孔容和BET比表面积下降。负载Pd Cu活性碳纤维的孔结构特征与催化反应性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复合材料对光纤涂料要求出发,对几种光纤涂料进行了讨论,并测试了采用有机硅改性聚酰亚胺和聚砜改性环氧树脂作为光纤涂料的光纤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汽车的重量对公路和桥梁的安全和寿命至关重要 ,该文给出光纤传感器测量汽车当量轮重的理论模型 ,进而可以用来测量汽车的重量。假设纤芯、光纤保护层和橡胶垫片均是弹性的 ,界面间无相对滑移变形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得到平衡微分方程。进而利用相应的边界条件得到其理论模型。文中还利用实验验证了理论和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该光纤传感理论模型可以用来测量汽车的轮重 ,利用光纤传感器可以测量汽车的重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聚乙烯醇 (PVA) 覆膜处理的方法提高了Kevlar纤维表面金属镀层稳定性和完整性,从而提升了镀层的抗剥落能力.采用弯折剥离实验考察了镀层的抗剥落破坏情况、采用电阻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试样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试样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价态. 结果表明:PVA覆膜能够有效提升金属镀层的抗剥落破坏能力;随着PVA水解浓度的增加,PVA覆膜Cu/Kevlar纤维的表面电阻增加而柔韧性降低;当PVA溶液的水解质量浓度为5 g/L时,PVA覆膜Cu/Kevlar纤维的柔韧性、导电性和抗剥落能力能够维持在最佳状态;在此浓度下,PVA覆膜Cu/Kevlar纤维的表面电阻为0.41 Ω/cm,单丝拉伸强度为2.396 GPa,Weibull分布拟合度为0.988 1.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两类具有压电和压磁效应的典型陶瓷基材料的硬涂层,考虑硬涂层材料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特征,建立硬涂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学模型,基于模态分析的方法得出硬涂层材料对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采用谐响应分析方法研究叶片的振动响应特性,并对叶片不同转速下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硬涂层材料涂覆的厚度及位置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压电效应的硬涂层材料涂敷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叶片上可以减小振幅,从而达到减振的目的,且涂敷在叶盆上的减振效果优于涂敷在叶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