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Ca(NO3)2.4H2O,Co(NO3)2.6H2O和CO(NH2)2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Ca2Co2O5粉体材料。采用FT-IR,TG-DSC,XRD和S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探讨均匀沉淀法的制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均匀沉淀法,在摩尔比n[CO(NH2)2]:n[Ca2+/Co2+]=4,阳离子浓度比[Ca2+]:[Co2+]=0.200:0.125,加热时间t为3 h时,可获得一定化学组成的前躯体;前驱体于800℃保温8 h后,可获得颗粒粒度为1μm、分布均匀的片状Ca2Co2O5粉体。  相似文献   

2.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Ca3Co2O6粉体,利用TG-DTA,XRD,FT-IR,SEM等手段对Ca3Co2O6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干凝胶的煅烧温度在950℃之间,时间2 h,可制备纯相Ca3Co2O6粉体.该粉体的形貌为蠕虫状,直径0.6μm,长约3 μm.  相似文献   

3.
参照文献制备了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o(hmt)2(SCH)2(H2O)2][Co(SCN)2(H2O)4](H2O)2,测试了该化事物在5-300K范围内的变温磁化率,结果表明,其磁行为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遵守Curie-Weiss定律,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偶合。  相似文献   

4.
以CoCl2.6H2O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由[Co(NH3)5Cl]Cl2制备两种键合异构体[Co (NH3)5NO2]Cl2和 [Co(NH3)5ONO]Cl2.用红外光谱仪对所合成的两种配合物键合异构体的结构进行测定,得出相关特征吸收峰波数与标准物的理论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法和共沉淀结合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Cu(B2O5)粉体,并研究了所合成BaCu(B2O5)粉体对CLST陶瓷的烧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BaO、CuO和B2O3为原料,BaO和B2O3先反应生成BaB2O4,进一步与CuO反应生成BaCu(B2O5).适当延长煅烧时间,有利于BaCu(B2O5)的...  相似文献   

6.
Al2O3/WC-10Co/ZrO2/Ni金属陶瓷的微波烧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纳米WC-10Co复合粉末、YSZ纳米粉末、Al2O3亚微粉末与工业Ni粉为原料,采用微波烧结+热等静压处理制备性能优良的Al2O3/WC-10Co/ZrO2/Ni金属陶瓷,研究微波烧结、微波烧结+热等静压处理对Al2O3/WC-10Co/ZrO2/Ni金属陶瓷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C-10Co(10%,质量分数),YSZ(30%),Al2O3(55%)与Ni(5%)复合粉末高能球磨后,经过微波烧结+热等静压处理,可以得到平均晶粒度小于1.5μm的整体性能较好的亚微Al2O3/WC-10Co/ZrO2/Ni金属陶瓷,其相对密度为98.4%,洛氏硬度为HRA 94.0;微波烧结+热等静压可以有效地消除微波烧结造成Al2O3/WC-10Co/ZrO2/Ni金属陶瓷中的孔隙,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实度和力学性能,而且金属陶瓷的晶粒基本没有异常长大。  相似文献   

7.
参照文献制备了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o(hmt)2(SCN)2(H2O)2][Co(SCN)2(H2O)4](H2O)2, 测试了该化合物在5~300 K范围内的变温磁化率.结果表明,其磁行为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遵守Curie-Weiss定律, 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偶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Mn2O4粉体,借助TG-DTA(热重/差热分析仪)、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详细讨论了反应溶液的pH值和凝胶的烧结条件(包括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升温速率)对产物晶相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所制备LiMn2O4粉体的晶相结构和形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适宜的烧结温度(750℃)前提下,pH值、烧结时间和升温速率对产品晶相结构影响甚微,仅对其形貌具有一定影响.适宜的sol-gel制备LiMn2O4粉体的工艺条件为:pH=6.5、烧结温度为750℃、烧结时间为7h、升温速率为5℃/min.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性Pechini法制备了 BaTi2O5(BT2)粉体,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 BT2粉体的物相结构与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采用以柠檬酸为螯合剂的溶胶制备BT2粉体的最佳煅烧温度为850℃.粉体经1200℃的常压固相烧结得到BT2陶瓷,...  相似文献   

10.
热电氧化物(Ca_3Co_2O_6)_(1-x)(Ca_3Co_4O_9)_x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电氧化物Ca3Co2O6和Ca3Co4O9是Ca-Co-O体系中两个确定的态,其热电性质显著不同.我们采用“快速加热法”制备了(Ca3Co2O6)1-x(Ca3Co4O9)x(x=0,0.2,0.4,0.6,0.8,1),并利用XRD、SEM等实验方法分析表征样品,系统研究了热电氧化物从Ca3Co2O6到Ca3Co4O9的转化过程.从SEM图中可知Ca3Co2O6为无规取向棒状结构,Ca3Co4O9为法向取向与表面近似垂直的片状结构,XRD结果显示x=0.4之前的样品Ca3Co2O6和Ca3Co4O9两相衍射峰并存,x=0.6以后的样品是Ca3Co4O9单相.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Ca_(3-x)Ba_xCo_4O_9(0.00≤x≤0.20)和Ca_(3-y)Y_yCo_4O_9(0.00≤y≤0.20)热电材料.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对于Ba掺杂和Y掺杂,在掺杂范围内,样品为单一的Ca_3Co_4O_9相.在室温至1000K的范围内样品的电阻率和Seebeck系数测量结果显示,用Ba~(2+)替代Ca~(2+)时,随着x的增加,电阻率逐渐减小、Seebeck系数几乎不变;用Y3+替代Ca2+时,Seebeck系数随着y的增加逐渐增大、而电阻率在x等于0.025时最小.当T=1000K时,样品Ca_(2.95_Ba_(0.05)Co_4O_9和Ca_(2.97)5Y_(0.025)Co_4O_9的功率因子与Ca_3Co_4O_9相比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纳米单斜ZrO2含量对Al2O3/ZrO2复合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在单斜ZrO2初始含量较少的情况下,处于Al2O3颗粒之间的部分ZrO2颗粒阻碍了颈部的形成,使样品的烧结密度降低。但随着单斜ZrO2初始含量的增加,纳米单斜ZrO2颗粒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多,使得样品烧结密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rO2的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烧结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高比容量、低成本的氧化镍钴锂材料的合成及其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合成出的批量5kg的氧化镍钴锂材料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80mAh/g以上.以其为正极,MCMB和天然石墨为负极组装的一批18650电池,最高放电容量为2297mAh,质量比能量为190Wh/kg;电池100%DOD,800mA充放循环600次,容量为初始容量的65%;50%DOD,1A充放循环1000次,放电终了电压由3.45下降到2.98V;电池经过过充、过放、短路、挤压等安全试验,未发生起火、爆炸现象.对电极的制作工艺和电池的设计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出的18650样品电池容量为2530mAh,质量比能量达到210wh/kg,体积比容量550wh/L.  相似文献   

14.
针对B4C陶瓷烧结性能较差、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4C基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以B4C、Ti3SiC2及Si的混合粉作为初始粉体,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第二相(TiB2+SiC)质量分数为30%的B4C-TiB2-SiC复合陶瓷,利用SPS特殊的烧结机制以及烧结过程中的原位放热反应,有效提升了B4C陶瓷的烧结性能,降低了B4C陶瓷的制造成本. 研究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1650 °C,保温时间为5 min,烧结压力为50 MPa的条件下,制备得到了具有较高致密度(98.5%)的B4C-TiB2-SiC复合陶瓷. 随着烧结压力的增加,B4C-TiB2-SiC复合陶瓷的硬度逐渐增大,断裂韧性不断减小,而复合陶瓷的弯曲强度则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胶束体系中制备立方相Co_3O_4磁性纳米粒子,将其与制备原液的混合体系分散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再加入苯乙烯引发聚合,制得聚苯乙烯/Co_3O_4复合纳米粒子.TEM观察Co_3O_4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0 nm左右,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为40 nm左右.XRD、IR谱图及热、磁性能测定表明聚苯乙烯对Co_3O_4纳米粒子的包裹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Ta_2O_5对掺杂的TiO_2压敏陶瓷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典型的陶瓷工艺制备试样,通过对样品的压敏特性、电容频谱特性的测定及势垒高度φb的计算,研究了Ta2O5对掺杂(Ba,Bi,Si,Ta)的TiO2压敏陶瓷的压敏特性及电容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a2O5的摩尔分数的增加,样品的压敏电压、非线性系数和视在介电常数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掺入摩尔分数为0.1%的Ta2O5样品显示出最低的压敏电压和最高的视在介电常数,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材料的各种电性能参数,尤其是压敏电压低压化的需求,Ta2O5掺杂摩尔分数在0.1%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温固相法烧结制备得到正极材料Li Ni0.5Co0.2Mn0.3O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手段,探讨高温烧结工艺中不同锂源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i OH作为锂源合成的材料与采用其他锂源相比,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和库伦效率较高(172.7 m Ah/g,89.08%),在0.5C、1C倍率下循环50次后,材料的放电容量仍保持在144.5 m Ah/g和136.2 m Ah/g.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3B2O6:Eu3+红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位于220~350 nm的带状谱和350~500 nm的一系列窄带组成,这些窄带是由Eu3+的f-f跃迁引起的,光谱峰值分别为280,396和469 nm.它可以被近紫外光辐射二极管管芯产生的350~410 nm辐射有效激发.用396 nm激发得到样品的发射光谱,峰值位于578,590,610,618和650 nm,分别由Eu3+离子的5D4→7FJ(J=0,1,2,3)跃迁引起的.研究了Eu3+离子浓度和电荷补偿剂对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Eu3+浓度增加,发光强度逐渐增强,未发现浓度猝灭现象.掺入Li+,Na+,K+3种离子作为电荷补偿剂,均提高了样品的发光强度,其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I(Li+)I(Na+)I(K+),说明Li+是最佳的电荷补偿剂.  相似文献   

19.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_2O_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_2CO_2(CO)_(12)簇合物制得的Rh_2CO_2/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H_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_2/Al_2O_3(由Co_2(CO)_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弱,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单金属Co_2/Al_2O_3相同。Rn_4/Al_2O_3(由Rh_4(CO)_(12)制得)上3种CO吸附的Rh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孪生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强于NO;在线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与NO相近;在桥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弱于NO。CO在Co_2/Al_2O_3上不产生分子吸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